馬克·吐溫
【名人檔案】
姓名:馬克·吐溫(1835~年1910年),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家鄉:美國密蘇裏州佛羅裏達。
主要成就: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演講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代表作有小說《百萬英鎊》。
【成長故事】
知錯就改善待小黑奴
馬克·吐溫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的佛羅裏達,原名塞繆爾·克萊門斯。帶繆爾的父親是個律師,但賺錢不多,他的脾氣有些怪,不愛說話,但鎮上的居民都很尊敬他。塞繆爾也很敬畏自己的父親,但真正影響塞繆爾的個性和人格的是他的母親。
兒時的塞繆爾是個想象力豐富,且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孩子,他眼中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有趣值得探險的事物,另外他還常常搞些小小的惡作劇去捉弄別人。可以說,在幾個孩子裏,母親最頭痛的就是他了,不過這也不影響母親對他的疼愛。
當時的美國還存在著奴隸製度,每個家庭都會買幾個黑人幹活,塞繆爾家裏也不例外,在他們的奴隸中,有一個名叫桑迪的小黑奴。桑迪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心不在焉的,每天做活都要花很長時間。塞繆爾很不喜歡這個小黑奴,於是就常常捉弄他。
有一天早上,桑迪沒有幹活,坐在樹下發呆。塞繆爾看到桑迪在偷懶,就又要想法捉弄他,就跑去向母親告狀,要母親好好懲罰他。不過,塞繆爾的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很有愛心的人,他告訴塞繆爾說:"桑迪唯一的親人去世了,他現在心裏一定非常難過,你一定不能再去捉弄他了,他是個可憐的孩子。"塞繆爾懂事的點點頭。
過了幾天,桑迪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臉上又掛上了笑容,還開始唱歌,塞繆爾看到後就非常生氣,心想,桑迪真是沒心沒肺,親人才死了不久,竟然還這麼開心。於是又去告訴自己的母親。這一次母親告訴他:"桑迪是個勇敢而又樂觀的孩子,自己默默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現在又有了生活的勇氣,這不是無情,這證明他很樂觀,我們應該為他高興才是,你也要向他學習啊!"
經過母親的解釋和教育,塞繆爾漸漸地喜歡上了桑迪,這以後,他就經常陪桑迪一起玩,送給桑迪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而且還把桑迪介紹給自己的朋友。他自己也從桑迪那裏學到了樂觀生活的精神。
生活艱難不忘讀書
塞繆爾11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家裏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陷入了困境。媽媽傷心地對塞繆爾說:"塞繆爾,家裏現在沒有錢供你上學了,所以……隻好委屈你了!"塞繆爾裝作輕快地說:"媽媽,這樣我就不用再看到討厭的柯洛士老師了,這才沒什麼好委屈的呢?"母親知道塞繆爾為了安慰她,才如此說。
塞繆爾輟學以後,就想像哥哥姐姐一樣,能為家裏出一分力氣,因此就出去找工作,不久,他就找到了一份報社的印刷工作。白天他要搬著一大堆的報紙分發下去,工作很是辛苦,但是老板提供的食物卻很少,塞繆爾常常吃不飽。晚上,他隻能睡在地板上,但是盡管這樣,他卻一有時間,就悄悄地躲在房間裏讀書。
有一天晚上,他實在太累了,看著看著就趴在桌子上誰輸了。第二天,工人都起床幹活了,發現他趴在桌子上睡得正香,就上去叫醒了他。他迷迷糊糊地說:"我再看一會書,你們先睡吧!"惹得工人們哈哈大笑。
【反光鏡】
無論麵對什麼樣的生活,馬克·吐溫始終保持著自己純真、樂觀的個性,因此他能用詼諧、幽默的文字,長造出平凡、現實生活中的趣味。我們也應該像他一樣和命運抗爭,樂觀地生活。
【名言集錦】
那些有好書卻不讀的人不比無法讀到這些書的人擁有任何優勢。
不要放棄你的幻想。當幻想沒有了以後,你還可以生存,但是你雖生猶死。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四年級下,第32課,《湯姆·索亞曆險記》
高爾基
【名人檔案】
姓名:高爾基(1868年~1936年),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
家鄉: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
主要成就: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成長故事】
惡劣環境下的讀書生活
高爾基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隻好去了一家裁縫店當學徒。裁縫店裏的生活非常枯燥,而且店主對他很不好,不但讓小高爾基幹很重的活,而且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虐待小高爾基取樂。
但是高爾基並沒有因為惡劣的環境而自暴自棄,他非常喜歡讀書,因此,經常是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地讀書,買不起書,他就懇求街坊鄰居借給他讀,老板訂了一份《俄羅斯報》,通過它可以了解當時各地的新聞和有趣的事情,小高爾基非常喜歡,總是趁老板不在的時候,偷偷地看這份報紙。
有一天,小高爾基向鄰居借了一本小說,白天工作太多,一直沒有時間看,晚上,等老板一家都進入了夢鄉,小高爾基才悄悄地拿起那本書,躲在窗戶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但是後來天有些陰了,月亮被雲層遮擋了起來,書上的字跡漸漸地看不清楚了,正讀到高興處的小高爾基沒有多想,就順手點燃了老板放在桌子上的半根蠟燭繼續埋頭看了起來。老板半夜裏醒來時,看到小高爾基正點著蠟燭如癡如醉地看著一本很厚的書,不由走上來,劈手把書奪過去仍在地上,怒氣衝衝地說:"我雇你來是要你幹活的,不是讓你看書的,買蠟燭難道不用錢嗎?你看看,我的蠟燭都快被你用完了。"接著等待高爾基的就是一陣毒打。
從那以後,老板每次臨睡覺錢就會先量好蠟燭的長度,每當發現缺少一截後就會毒打小高爾基,每次發現他看書,也會怒氣衝衝地把書燒掉。高爾基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無法看書的日子,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家裁縫店。
離開了裁縫店的小高爾基站在伏爾加河邊上,不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裏去,忽然,他想起自己的父親曾經在伏爾加河的輪船上做過木工,於是他想到了去輪船上謀生。在一艘輪船上,他結識了一位善良的廚師,這位廚師可以算是高爾基的第一位老師,因為他也是個書迷,並且有滿滿一箱子的圖書,小高爾基可以隨便借閱。每當忙過一天的工作,這位廚師就會點起煙卷,躺在床上,讓小高爾基給他讀書,這正是小高爾基最高興做的事情,他們經常一起邊讀邊討論書中的各種問題。
就這樣,小高爾基邊讀書邊思索,從書籍裏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世和生活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使他最終成長了蘇聯的文學大家。
【反光鏡】
蔑視生活的磨難,渴盼知識的火炬,高爾基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猶不忘讀書,那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中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名言集錦】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上,第1課,《小麻雀》
安徒生
【名人簡曆】
姓名:安徒生(1805-1875),全名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
家鄉:丹麥歐登塞城。
主要成就: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一生共計寫了168篇童話。代表作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1954年國際兒童讀書聯盟第三次大會上設立以安徒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兒童文學大獎--國際安徒生獎,這個獎項至今仍是兒童文學界最高的榮譽。
【童年故事】
安徒生的童話每一篇都是那麼溫馨動人,可他的童年卻充滿了悲傷和寂苦。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一個叫奧塞登的小鎮上,父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一家人擠在一間破敗的小屋裏。盡管父母都在拚命地幹活,可在他的記憶裏,家裏的吃的似乎永遠都不夠填飽一家人的肚子。他也沒有玩伴,因為鎮上的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呆在一塊兒。
在他5歲的時候,父母卻沒錢送他上語法小學,隻能把安徒生送到一家專為窮人開辦的技能學校。然而,貧窮的家境使得年幼的安徒生孤僻而又十分敏感。學校裏的小朋友不僅不願意和他一起玩兒,還總嘲笑和欺負他。尤其是那個性格古怪的老姑婆,還常常動手打他。
後來,父母又把他送到年輕的那裏讀書。卡爾斯倩斯是個善良寬厚的老師,他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安徒生,總是護著他,還時常在課間牽著他的手在校園裏散步。在這裏,他度過了一段美好快樂的日子。可時間不長,學校關閉了。
他又回到了家裏。家裏的生活雖然很糟糕,可父母很疼愛他。父親每天晚上都要給他講一千零一夜裏的故事或念一些劇本給他聽,還抽空給他做了很多漂亮的布娃娃。他像女孩子一樣喜歡布娃娃,甚至經常用剩布頭給這些娃娃縫衣服。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安徒生就對戲劇著了迷。薩士比亞的有些劇本他甚至都能完整地背誦下來。每當小鎮上有演出時,他總會跑到戲院門口轉轉。那時,他的嗓音很好,被稱為"歐登塞的夜鶯鳥"。所以有時候,他還會被邀請到有錢人家舉辦的宴會上進行表演。
1813年,父親參加了拿破侖的軍隊。兩年後的一天,退役回家的父親因傷病離開了人世。那年,安徒生才11歲。父親去世後,母親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到河邊去洗衣服。為了驅趕嚴寒,她常常喝幾口烈酒。後來慢慢染上了酒癮。
為了生計,母親把11歲的安徒生送到一家工廠裏去工作,但身子羸弱的他隻堅持了幾天就回了家。在他14歲的時候,母親讓他去當裁縫學徒,他拒絕了。他為自己的人生定好了目標:那就是進入皇家劇院。
1819年,他說服了母親,隻身來到人地兩生的哥本哈根。在遭到無數次的拒絕後,他遇到了丹麥皇家唱詩班學校校長朱瑟貝o斯伯尼。好心的斯伯尼籌了一筆錢,為安徒生租了一間便宜的房子,安排他在皇家劇院裏做學徒。
就這樣,安徒生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白天,他在豪華的皇家劇院裏做學徒,晚上,就回到自己肮髒、簡陋的小屋子裏。那段時間,生活雖然很清苦,但他過的還算愉快。好景不長,17歲那年,開始變聲的安徒生失去了"夜鶯般"的嗓音,身體也變得僵硬笨拙起來。他喜歡的舞台上再也沒有他的位置了。
上不了舞台的安徒生決心成為一位劇作家。他的劇本引起了幾位評論家的注意,後來皇家劇院財政主官喬納森o柯林把他送進了一所拉丁文學校,還為他申請了獎學金。然而,他在這所學校裏過得並不快樂。17歲的安徒生高高瘦瘦的,坐在低年級教室裏上課,讓他感到很別扭。他也不懂上流社會的禮節,孩子們都嘲笑他是鄉下的笨漢,成了他們眼裏的那隻不受歡迎的"醜小鴨"。同時,還得背誦那些繁複、無聊拉丁文。1828年,他終於熬到了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