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用筆書寫人生--文學家(二)(3 / 3)

鬥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為。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上,第26課,《天窗》

老舍

【名人檔案】

姓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家鄉:北京。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等。

【成長故事】

老舍先生是滿洲正紅旗人,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大雜院裏,當時老舍的父親為皇城護軍,每月能領三兩銀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就在老舍1歲多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在戰火中去世了,失去了經濟來源的家庭,生活更加艱難,每逢夜裏下大雨時,一家人就不敢睡覺,唯恐那破舊的房屋被水衝塌,一家人每天隻能吃兩頓飯,冬天除了蘿卜就是白菜,夏天則吃茄子和扁豆。

由於家裏很窮,老舍的母親和姐姐就會幫助別的人家漿洗很多衣服,或者做幾件新鮮衣衫掙些錢補貼家用,小小的老舍就跟在母親和姐姐的後麵,幫忙做一些送水、添火之類的雜活。為了讓母親和姐姐安心做活,他還包攬了喂狗、掃地等活。

年複一年的這樣忙活著,混跡於街頭巷尾的窮人堆中默默地生活著,老舍就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到了9歲,同齡的孩子都已經上了三、四年的學了,可老舍卻還是一個大字不識,照這樣下去,將來的命運可能就隻是挎著小竹籃在街上買花生、瓜子、煙糖之類的小販了。這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老舍自幼身體很弱,母親怕他到學校裏會被同學欺負,二是因為家裏沒有錢,怕交不起學費。雖然母親知道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但每月三四吊錢的學費對於那樣一個家庭是那麼困難。母親很疼愛老舍,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沿街叫賣。

正在兩難的時候,老舍家的一位遠親劉大叔來看望他們,劉大叔家裏很有錢,不過他人很好,心裏也沒有什麼貧富差距的概念,因此對老舍一家人也很是親熱。當他看到已經九歲的老舍還在家裏跑腿打雜時,心裏不由的升起一股惻隱之心,他問老舍的母親:"孩子為什麼還不上學?"

母親忍不住的落淚讓劉大叔明白,原來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因此他當即表態:"不上學可不行,以後怎麼辦?把孩子交給我吧,明天我就來帶他去上學,至於學費和書本,你們就不用操心了。"

就這樣,老舍第二天就走進了學堂,劉大叔和學堂裏的老師交涉了一番,老師發給老舍一本《三字經》和一本《地球韻言》,老舍就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活。

劉大叔對老舍很好,並不因為老舍是個窮孩子就看不起他,他經常會給老舍送一些小點心,或者帶他去吃頓飯補充營養。就連老舍從私立小學堂轉往公立學校的事,也是劉大叔一手包辦的。

老舍小學畢業時,家裏的情況已經不允許他繼續上學了,可是老舍心裏多麼希望能夠留在學校,他喜歡讀書,也希望能夠通過讀書出人頭地,雖然他考上了中學,但由於家裏沒有錢,他隻好上了學校提供食宿、書籍、製服的師範院校。盡管如此,入學時要交的10元保證金還是難壞了一家人,母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借了10元錢。

後來,老舍師範畢業後被派為小學校長,這才逐漸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反光鏡】

貧窮和苦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而市井生活則是老舍創作的來源,"咬得菜根,百事可成。"同學們不妨把遭受的挫折和苦難當作生活對自己的考驗,那樣我們一定可以更加堅強。

【名言集錦】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鋒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會生鏽。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下,第6課,《貓》

魯迅

【名人檔案】

姓名:魯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

家鄉:浙江紹興。

主要成就:近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呐喊》、《彷徨》、《華蓋集》、《野草集》等等。

【成長故事】

魯迅愛書

魯迅在去"三味書屋"之前就有了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遠房叔祖父那裏的帶圖的書。叔祖父曾告訴他,他還有一本繪圖的《山海經》,上麵畫有人麵獸身的和九個頭的怪物……但是現在卻找不到了。叔祖父描述的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魯迅,他念念不忘這本《山海經》,連做夢似乎都能夢見人麵獸身和九頭怪獸,他保姆長媽媽被他的渴望感動了。不識字的長媽媽探親回來時,竟然想方設法為魯迅買回了這部書。

一看到魯迅,長媽媽就把懷裏的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迅哥兒,你做夢夢見的那本有畫的《山海經》,我給你買回來了!"

看到果然是描繪著怪獸的山海經,魯迅欣喜若狂,謝過長媽媽,自己趕緊接過來回到自己的房間,打開書悄悄地讀了起來。

這是魯迅第一次得到的心愛的圖書。後來,他漸漸認識了更多的字,知道還有很多很多好看的書,他就自己攢錢買書。每逢過年,其他的小孩子得到的壓歲錢都買了好吃好玩的,隻有魯迅拿到壓歲錢後,總是攢起來,留著以後買自己喜歡的書。

那時候,魯迅不但愛讀書,還喜歡抄書,他抄過的書很多,也從中獲益匪淺。他的記憶力特別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也特別愛護書籍。他一定會仔細檢查自己買的書,如果發現有汙跡,或裝訂問題,一定不會輕易買回來,他還自己親手裝訂那些容易脫線的線裝書,再小心翼翼地包上封皮。每當看書時,也總是洗幹淨手,擦幹淨桌麵,為了防止書頁折角,他總是輕輕地翻頁。

魯迅愛書的好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他收藏了九千多冊的書,捆紮得整整齊齊地放在箱子裏。魯迅一生清貧,這些寶貴的藏書就是他最大的財產了。

刻"早"自勵

魯迅十二歲時,進了紹興城裏一所比較有名的私塾--三味書屋,跟著方正質樸的壽鏡吾老師學習。魯迅的坐位位於書房的東北角,使用一張硬木書桌。

後來,魯迅的父親生病了,家境每況愈下,他經常要去當鋪賣掉一些家裏值錢的東西,才能維持生活,給父親治病。每天早上,魯迅都要早早起床,先去給父親抓藥,然後再去書屋上學。一天早上,父親病重,魯迅服侍過父親,又匆匆忙忙地趕到當鋪和藥店,當他到三味書屋的時候,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看到遲到的魯迅,老師生氣地說:"都這麼大了,怎麼還睡懶覺,上課都遲到了。"

魯迅低頭聽著老師的責罰,心裏難過極了,但他還是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然後就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魯迅起床更早了,他為父親抓過藥,就早早第趕到學校,在書桌的右上角,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並暗暗地在心裏發誓:以後一定要早起,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可以再遲到了。

之後,魯迅父親的病更重了,每天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幫助母親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去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裏的負擔越來越重,但魯迅始終記得他桌麵上的那個"早"字,再也沒有遲到過。

【反光鏡】

魯迅先生刻苦學習、嚴於律己的精神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上,隻有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有出息。同學們,不妨也像魯迅先生那樣,在自己心裏刻上一個"早",嚴格地要求自己吧!

【名言集錦】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六年級下,第17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季羨林

【名人檔案】

姓名: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

家鄉:山東臨清。

主要成就: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曆史的研究有頗多建樹。

【成長故事】

1911年,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的一個名叫官莊的小村莊,按季羨林的話說,他們縣是山東最窮的縣,他們村又是縣裏最窮的村子,而他們家則又是全村最窮的家。由此可想當時他們家的生活狀況,一年到頭隻能靠紅高粱麵餅子維生,買不起鹽,隻能掃鹽堿地上的土煮水吃。

在這種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季羨林,小小年紀就知道幫助大人幹活,減輕家裏的負擔,就在他四五歲時,每到夏收的時候,就會跟著鄰居的大嬸大娘們到很遠的地方去撿麥穗、撿豆子或穀子,雖然年齡小,但從來不叫苦,累的滿頭大汗也不肯歇一歇。就這樣一天下來,差不多就能見到一小籃子的麥穗或者穀穗。晚上回到家裏,拿給母親看,母親雖然覺得欣喜,但看著兒子曬黑的小臉,總還是忍不住的心疼。

一個夏天過去,小季羨林拾的麥穗積累下來還真是不少,母親把麥粒打下來,磨成麵粉,做了一鍋麵餅子。麵對一年難得吃幾次的白麵餅,小季羨林雖然吃的肚皮滾瓜溜圓,可還是覺得不滿足,吃完飯後,又偷偷地拿了一個。

大約是4、5歲時,季羨林跟一位私塾先生馬景功認識了幾個字。

6歲那年,季羨林被叔叔接走,離開了故鄉,也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他最初進的是一個私塾,但由於當時的校長是維新派人物,所以他們用的課本就是白話文了,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叫《阿拉伯的駱駝》,這些讓小季羨林看的愛不釋手新鮮文章,卻讓叔叔勃然大怒,認為這種學校隻會誤人子弟,竟給季羨林辦了轉學。

由於這時的季羨林已經認識了不少字了,所以被定為高一年級。在這個學校,季羨林讀了三年,成績雖然不算拔尖,但也是屬上等的了。最讓他感興趣的並不是上的正課,反而是那些被叔叔認為是"閑書"的小說,叔叔不允許季羨林看小說,因此每次季羨林看書時,總是在桌子上擺放著

【反光鏡】

從小學就學起的經書、古文、詩詞、小說為季羨林先生研究國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我們應該像季羨林現那樣,認真踏實地做一些自己感興趣地、認為值得做的事情,隻有這樣,才可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作出一些成績。

【名言集錦】

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麼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

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3年版》五年級上,第2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