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張旭又講起了晉代的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練字的故事,最後又說:"如果說學習書法真的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勤學苦練就是最大的秘訣。要借助,隻有肯下苦功、留意觀察生活的人,才會取得成就。"
聽完師傅的話,顏真卿為自己急於求成,想走捷徑的想法紅了臉,他也從老師的話中受打了很大啟發,從此勤勤懇懇,埋頭苦練,勤奮鑽研,終於領悟了運筆和著墨的技巧和神韻,成了一代書法名家。
【反光鏡】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論學習什麼,都需要刻苦紮實的努力,想耍小聰明、走捷徑都是不智的選擇,唯有勤學苦練,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撒播了汗水之後收獲成功。
【名言集錦】
三更燈火五更鳴,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勸學》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三年級上,語文百花園三,讀讀背背,《勸學》
柳公權
【名人檔案】
姓名: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因曾任太子少師,人稱"柳少師"。
家鄉:陝西耀縣。
個人成就: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是"顏筋柳骨"中的柳。主要作品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等。
【成長故事】
寫盡八缸水
柳公權可以說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不過他小時候,字卻寫得相當糟糕,老師布置的寫大字的作業,他常常寫得亂七八糟的,為此,沒少被老師和父親訓斥。小夥伴們也都嘲笑他,這讓要強的柳公權覺得很沒麵子,因此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大字練好。
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的字終於越寫越好,和同年齡的小夥伴們相比,柳公權的字在整個學堂裏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了,這下,各種稱讚之聲紛至遝來,就連一向對他非常嚴格的老師和父親看了他的字也都微笑著點頭。這讓小公權很是得意,開始有些驕傲起來。
仗著自己的字寫得好,柳公權常常和小夥伴們在村口的大樹下擺張方桌,像模像樣地舉行"賽書會",柳公權幾乎每次都能拿到第一。一位買豆腐的老爺爺挑著擔子正在大樹下乘涼,看著這群小不點一本正經的樣子,也不由地撚著胡子笑了。
柳公權寫的最快,不一會兒,他就寫完了。他抬起頭看看周圍的小夥伴,發現他們都還在埋頭認真的寫著,隻有旁邊賣豆腐的老爺爺看著他們,因此就興致勃勃地把自己寫的字拿給老爺爺看,說:"老爺爺,你看我寫的字怎麼樣?"他以為自己一定還能像以前一樣得到誇獎,因此眼神裏滿是得意。
可是賣豆腐的老爺爺看到白紙上的十個大字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時,不禁皺了皺眉頭,心說,這孩子也太驕傲了,必須讓他知道人外有人,他才能靜心練字。因此就搖著頭說:"我覺得你這字寫的不好看,沒有筋骨,軟趴趴的,還不如我買的豆腐呢?怎麼好意思在人前誇啊?"
柳公權不但沒有得到預料中的誇獎,反而被老人貶損了一通,自然很不服氣,再看看身邊的小夥伴嘲笑的樣子,就沒好氣的說:"你說我寫的字不好看,有本事你寫幾個讓我們看看。"
老頭笑著搖搖頭說:"我不過是一個賣豆腐的,字認識的都不多,更何況是寫大字。不過在華原城裏,卻有一個人,用腳都比你寫的好不知多少倍。"
柳公權一聽老人說有人用腳都比自己寫字好看,非常生氣,覺得老人肯定是在騙他,可後來一想,老人笑容爽朗,麵容和藹,再說更沒有騙自己的必要,想來是真有用腳寫字的人了,因此就想去華原城一探究竟。第二天,他早早地起了床,和父親說過之後,就獨自趕往離家40多裏的華原城。
剛進城門,就看見大槐樹下的一個白布幌子上寫著"字畫湯"三個大字,柳公權遠遠地看著,心裏卻已經被這三個字折服了,那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自己的字與之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字畫湯"的幌子下圍了很多人,柳公權擠進去一看,不由吃驚的目瞪口呆,原來人群包圍著的是一個失去了雙臂的黑瘦老頭,此刻,他正赤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提著飽蘸濃墨的大筆,筆走龍蛇地在寫對聯。寫出來的字各個渾圓飽滿,鋼筋鐵骨一般,隻見滿紙的龍飛鳳舞。旁邊圍觀的人們發出一陣陣的叫好聲。
柳公權這才知道,買豆腐的老人說的都是真的,眼前這個殘疾人用腳寫出的字確實比自己的字好千倍萬倍。他不由為自己往日的驕傲慚愧起來。想到這裏,他"噗通"跪倒在字畫湯麵前說:"我叫柳公權,我想拜您為師,向您學習寫字的訣竅……"
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因為失去了手,沒辦法幹別的活,才用腳寫字,換一口飯吃,怎麼配做小公子的師傅呢?"
柳公權不依,跪在地上苦苦請求,希望字畫湯能收他為徒,傳授給他寫字的秘訣。字畫湯無奈,歎了一口氣說:"好吧,既然你這麼誠心,我就把我寫字的秘訣告訴你。"說著,又用腳鋪開紙,提起筆寫道:"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接著說:"這就是我寫字的訣竅,我已經用腳寫了50多年的字了,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家裏的八缸水,我洗硯台的澇池,都已經被墨染黑了,但我的字寫得還是不夠好啊!要想練好字,隻有自己下苦功啊!"
柳公權記住了老人的話,從此開始發奮練字,終於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但柳公權直到老,也不滿意自己所寫的字,依舊每日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不輟,直到他八十多歲去世為止。
柳公權"筆諫"
據史書上說,柳公權為了練好字,經常專心致誌地看屠戶剔骨,還認真觀察驚馬、奔鹿、鬥牛等各種動物,然後將他們的骨骼結構和各種強勁的姿態融注於筆劃之間,因此他的字勁緊嚴正,骨力遒健,被人們譽為"柳骨"。
而他的人也正如他的字一樣。柳公權秉性剛直,正直不阿,不媚俗於權貴。他在唐穆宗年間考中進士,最初在地方上擔任小官。又一次,唐穆宗出遊,在一間寺廟中看到了柳公權在寺廟牆壁上的題詞,對柳公權的書法大加稱讚,不住地對身邊的隨從說"真是好字,寫得太好了。"
過後不久,皇上就把柳公權召進了京城。一看到柳公權,皇帝就高興地說:"朕曾在一間寺廟裏看到過你寫的字,可以稱得上是大師級的人物了,以後你就留在京城任職吧。"他先是封柳公權為右拾遺侍書學士,後來又將其提升為翰林學士。
一天上早朝時,唐穆宗對柳公權說:"朕最近也在練習書法,但是總感覺沒有什麼要領,因為知道你在這方麵有很深的造詣,因此能不能把你如何運筆、如何寫字的經驗告訴朕呢?"
柳公權想到穆宗平日裏聲色犬馬的生活,因此說:"微臣的經驗就是,練習書法,用筆在於心,隻有心正,筆才能正,心不正的話,筆也是難用正的。"表麵上看來,他講的是運筆的方法,其實,卻是在規勸穆宗,要端正自己的品行,不要隻是沉迷於享樂,應該做一個有道明君。
穆宗自然聽出了柳公權的弦外之音,臉色逐漸地陰沉下來。其他的大臣看見後,不禁暗暗擔心,生恐皇帝會發怒處置柳公權。但是柳公權卻神態如常,臉上沒有一絲驚恐之色。不過由於柳公權隻是在回答皇上的提問,再加上唐穆宗又實在愛惜他的才華,因此最終並沒有降罪於他。
【反光鏡】
柳公權活到老,寫到老,一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也許正是這種不滿足於現有成就的精神才讓他在書法上占據了一席之地的吧!同學們,我們在麵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是不是也有這種"寫盡八缸水"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呢?
【名言集錦】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上,第22課,《"心正筆正"的柳公權》
梅蘭芳
【名人檔案】
姓名: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
家鄉:江蘇泰州。
個人成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青衣,也擅長演《刀馬旦》。主要作品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成長故事】
勤能補拙苦學戲
梅蘭芳出身於京劇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旦角,伯父則是京劇胡琴演奏家,他的父親原來是唱小生的,後來改為花旦,由於他的父母早逝,梅蘭芳是伯父撫養長大的。雖然生活環境很利於梅蘭芳學戲,但他的自身條件並不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言不驚人,貌不出眾。"
就當時來說,一個優秀戲曲演員的必備條件是:相貌端莊,嗓音洪亮,身量苗條,善於演唱、表演和動作。尤其是長旦角的演員,最好是瓜子臉或者鵝蛋臉,臉型要柔和。但梅蘭芳的臉型卻介於圓臉和國字臉之間,而且還是單眼皮,眼皮下垂不說,還有些近視。他的嗓音條件也很一般,最要命的是他學起戲來非常慢,別的孩子兩三遍能學會的,他五六遍還學不會。
梅蘭芳8歲時,伯父為了請了師傅教他學戲,師傅很認真地將旦角的啟蒙戲《三娘教子》教了一出,但梅蘭芳卻很長時間都沒能背下來,一遍不行,兩遍不行……時間一長,師傅漸漸失去了耐心,對梅蘭芳的伯父說:"看來是祖師爺沒有賞他這碗飯吃。"然後就拂袖而去。梅蘭芳第一次學戲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了。
麵對天分如此差的梅蘭芳,學館的其他師傅也都不願意教他。正在這時,曾經受恩於梅蘭芳祖父的吳菱仙老師終於收下了梅蘭芳。每天早上不到5點,吳先生就帶著梅蘭芳出去遛彎,等到走的渾身冒汗,嗓子處的血液流通了,才教梅蘭芳喊嗓。
梅蘭芳自己也非常的刻苦,他知道自己天資差,因此就更肯下苦功夫,別人每天背戲詞10遍,他就背100遍,就這樣死練、苦練,最後,吳菱仙甚至給他規定,每一句、每一段戲詞都要唱上30遍。
嗓音不夠圓潤響亮,梅蘭芳就跟著師傅的口型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有人說對著水吊嗓子,嗓音就會有水的玉潤和靈氣,梅蘭芳就每天早早地起床跑到河邊去吊嗓子,無論嚴寒酷暑,從來都不間斷,就這樣長此以往的堅持下去,他終於練出了圓潤甜美的嗓音。
戲劇最講究的是眉目傳神,但是梅蘭芳的眼睛小而無神,怎麼辦呢?梅蘭芳就每天在練功的同時練眼神,眼睛長時間第盯著一個點看,往往一看就是幾十分鍾,有時候,眼睛酸的留下淚來,但梅蘭芳卻一直堅持著,從來都沒有放棄。他還有一個著名的練眼睛的辦法,那就是看鴿子。為此,梅蘭芳還特地在家裏養了幾隻鴿子,他在一根竹竿上綁上紅布條,每次練習時,一揮那個紅布條,鴿子就隨之飛了出去,梅蘭芳的眼睛就開始追隨著鴿子的身影在天空中翱翔,有時候,鴿子會飛得很遠很遠,他就會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直到那鴿子變成天際的一個小白點,就這樣十年如一日地練習,終於出現了奇跡,梅蘭芳的眼睛不僅大了,有神了,眼珠也非常的靈活。無論是一顰一笑,都顯得秋波流轉、光彩照人,能夠傳神地表達出戲曲人物的細膩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