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樣的刻苦練功和不斷地鑽研,梅蘭芳終於發揚光大了京劇傳統藝術,成為"四大名旦"之首,開創了獨具風格的"梅派"。
蓄須明誌愛國心
梅蘭芳還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1937年,日本人攻占上海後,聽說梅蘭芳就住在上海,當時的梅蘭芳已經是蜚聲世界的京劇第一名旦了,因此就派人去請梅蘭芳到電台講話,讓他表示願意為日本人服務。梅蘭芳看穿了日本人的陰謀後,為了擺脫他們的糾纏,就借口說要出外去演戲,就悄悄地帶著全家和劇團一起連夜乘船去了香港。
到香港後,為了避免引起其他人的關注,傳到日本人的耳中,梅蘭芳每天深居簡出,每天在家裏打打太極拳、羽毛球,學英語、看報紙新聞消磨時光,不過,這時,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畫畫上,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遊魚、蝦米和畫外國人的舞蹈。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他的業餘生活,而且還曾經幫助他度過了一段困難的時期。
後來,香港也被日本人侵占了,梅蘭芳擔心日本人還會來找他演戲,於是,在和妻子商量之後,他采取了一個大膽的舉動:把胡子留起來。堅決不給日本人和漢奸演戲。日本人來找他,他就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嗓子不好了,已經無法登台了,我是個唱旦角的,現在胡子都長出來了,還怎麼唱啊?"這樣一來,還真堵住了日本人的嘴。
【反光鏡】
勤能補拙,梅蘭芳的故事恰恰說明了這個道理,曾被師傅說"祖師爺不賞這碗飯"的少年,最終卻成長為一代名角,其間的苦累隻有吊嗓子時的溪水、連眼神時的鴿子和練功踩壞的台板知道了。在學習中,沒有誰聰明誰笨,隻有誰下功夫誰不用功,同學們,你們認為是不是呢?
【名言集錦】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上,第24課,《梅蘭芳》
常香玉
【名人檔案】
姓名:常香玉(1923年9月~2004年6月),原名張妙玲。
家鄉:河南鞏義。
個人成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愛國藝人,代表曲目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等。
【成長故事】
辛酸學戲路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鞏縣一個貧苦人家,她的父親原本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豫劇藝人,可是後來嗓子出了毛病,離開了舞台。
小妙玲家裏很窮,有時候,他們常常是一兩天還吃不上一頓飯,6歲到9歲時,她還曾多次跟著老母親出去要過飯。9歲時,小妙玲麵臨著做童養媳的命運。可她的父親在目睹了自己兩個做童養媳的姐妹被虐待致死的命運後,說什麼也不同意,他說:"就讓這個孩子跟我學戲吧,唱戲唱好了也能掙口飯吃,就算她學不好,將來被我打死了,我心裏也不那麼難過,我不能叫別人活活地打死她。"
就這樣,小妙玲開始和父親學戲,那時候,戲子屬於下九流的行當,很被人看不起,尤其是一個女孩子學戲,鄉親們更是瞧不起,族裏麵容不下唱戲的女子,認為是給族中丟人,常香玉的大姑甚至去她家裏和她父親爭吵,甚至說:"你如果讓妙玲學戲,從此後我就不是你的姐姐,你也不是我的兄弟,咱們從此一刀兩斷。"這樣的絕情話和村子裏的壓力沒有能改變父親讓小妙玲學戲的決心,族裏不讓姓張,父親就給小妙玲改姓為常,叫常香玉;族裏容不下,父親就賣掉了家裏的土窯,帶著一家人背井離鄉去了密縣。
到了密縣後,父親在一個戲班幫忙,常香玉就開始學戲。也許對別人來說,戲是學出來的,但對於常香玉來說,戲卻是打出來的。有一次,小妙玲在學一出戲時,有一個字的發音沒有吐清楚,父親一生氣,上去就撕住了她的嘴,結果連肉都摳掉了一塊,疼的小常香玉哭了起來,戲更加學不下去了。父親怒喊道:"不許哭!"可是嘴巴上一陣陣地疼的鑽心,憋住了哭聲的常香玉還是忍不住哽咽。
老父親一怒之下,一腳踢了過來,把瘦弱的常香玉踢到了車子下麵,常香玉的頭撞在車上,頭臉都磕破了,淌了很多血,一下就昏了過去。當時,聽戲的人裏有一些是農會的人,他們看到這情況,立刻就把常香玉的父親扭送到農會去了,說他是人販子,拐賣人口。審問他究竟是從哪裏買的人,或者是在哪兒偷的。
老父親哭著回答:"我不是人販子,也不是我買的、偷的,那是我親閨女啊,你看她的長相是不是和我很像?"可是對於老父親的話,農會的人說什麼也不相信,一口咬定,親生父親哪能這麼狠心對自己的女兒。
剛剛蘇醒過來的常香玉看著這個陣勢,在一邊哭著喊道:"我爹不是人販子,他真的是我親爹。"農會的人半信半疑,可是看到常香玉說的又不像是假話,才把父親放了,一出農會,父女倆抱頭痛哭。父親說:"妙玲啊,咱不學戲了,不唱了,爹爹想辦法養活你,不唱戲了,不當童養媳,爹要飯養活你。"
這時候的常香玉已經逐漸喜歡上了學戲唱戲,一聽父親要打退堂鼓,死活也不願意去要飯,表示一定要學到底,唱好戲。父親拗不過她,隻好讓她繼續學了下去。
所有的辛苦都沒有白費,常香玉沒有讓父親失望。她10歲時初次登台就嶄露頭角,1935年隨戲班子闖蕩開封時,更是唱起了壓軸戲,被人們譽為"豫劇皇後"。
【反光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舞台上片刻的輝煌,依靠的是台下數十年的汗水和拚搏。不先撒播汗水,又怎麼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呢?
【名言集錦】
祖國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
戲比天大!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下,第13課,《香玉劇社號》
冼星海
【名人檔案】
姓名:冼星海(1905年~1945年),曾用名黃訓、孔宇。
家鄉:廣東番禹
個人成就: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黃河大合唱》為其不朽名作。
【成長故事】
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
冼星海出生在澳門的一個貧窮海員家庭中,他的父親在他還未出世時就去世了,母親雖然隻是個大字不識的農婦,但天性的倔強讓她不願意向命運屈服,她把滿腔的期望都傾注在小星海身上。
母親靠給人做傭工維持母子倆的生活,根本就沒有供小星海上學的費用,最後,在一個好心的嶺南大學教員的介紹下,小星海終於在嶺南大學下設的基督教青年會辦的"義校"開始了學習,而母親與星海也為了能夠更好地在學校生活加入了基督教。
入學不久,自小就喜歡音樂的冼星海就加入了學校一個管樂隊,並很快成為了最積極最活躍的骨幹分子,他將這個樂隊組織起來,盡管沒有老師,但仍然堅持每天練習,有時候,甚至為了聯係彈奏而不去做禮拜。
有一次,一個來自美國的教士來義校講道,他在台上大談上帝的平等和博愛,說上帝是同樣喜歡窮人的,即便是台下衣衫破舊的窮學生,上帝依然會賜福於他們。或者是為了證實他的話,做完禮拜後,教士就邀請台下包括冼星海在內的幾個窮學生去他家裏吃飯。在教士家精美的客廳中,他那位打扮的像小天使般的女兒正在叮叮咚咚地練琴。這是冼星海第一次看到鋼琴,自然是既好奇,又喜歡,就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問:"小姑娘,你彈得是什麼琴啊?真好聽!"
小姑娘看他喜歡,就說:"這是鋼琴,你喜歡的話也過來試試吧!"說著就站起來讓冼星海坐在琴凳上。
冼星海看著明亮的能映出人影的鋼琴,神奇的黑白鍵,不由怯怯地伸出手指按下一個又一個的琴鍵。
正在冼星海無比興奮的時候,教士忽然打開門走了進來,他一眼看見冼星海正坐在琴凳上,而且和他女兒離得那麼近,不僅唰一下變了臉色,看向冼星海的眼神也充滿了鄙夷,他氣勢洶洶地走上去,推開冼星海,小心翼翼地抱著女兒去洗手,並要傭人再好好地把鋼琴刷一遍。
吃過飯後,冼星海雖然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得到了教士贈送的畫片,但是想到教士剛才鄙夷的神色,他不禁陷入了沉思,難道窮人就不能彈鋼琴,就不能在音樂領域有所作為嗎?不!你等著瞧吧,將來我一定會彈一手好琴曲,絕不會讓人瞧不起的。
自此,小星海更加努力地學習音樂,曾先後在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學習,還曾在巴黎音樂學院的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最終成為我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傳唱不絕的名曲。
誠心感動小提琴師
看著冼星海對學習和音樂的熱愛,他的母親也覺得很是欣慰,為了能給兒子買所需的學習資料,母親除了白天做傭工外,晚上還要給別人洗一大堆的髒衣服,這讓小星海非常難過。他不忍心看著母親如此操勞,因此就在學校裏找了份打掃教室的工作,也會去校食堂做臨時服務員,雖然這樣也賺不了多少錢,但還是可以補貼家用的。
盡管這種半工半讀的生活占據了小星海大半的課餘時間,但小星海還是一有空閑就去學習音樂,練習演奏樂器,他的簫吹得越來越好,同學們都稱呼他為"南國簫手"。但是冼星海對此並不滿足。他還想學習拉小提琴。當時小提琴剛剛傳入中國不太久,價格相當昂貴,冼星海是根本買不起的。但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這種比較複雜的西洋樂器。因此每當有小提琴的同學休息時,他就會借過來練習,不放過一分一秒的時間。
就在冼星海自學拉小提琴時,一位小提琴師從美國來到廣州,並在室內招收學生,教授小提琴的消息傳到了冼星海的耳中。他多麼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指導,正正經經地學習小提琴啊!可是這位琴師每月上四次課,卻要收學費5元,這對冼星海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他是無論如何也籌不起這些錢的。
正在他為學費發愁時,同學又為他打聽到了另一個消息,原來這位琴師希望能在嶺南大學找一位授課聯係人,幫助他做一些招生、雜物等工作,報酬還是相當不錯的。冼星海聽了,非常高興,因此就鼓足了勇氣找到那位琴師,表示願意做琴師的授課聯係人,並做各種各樣的雜物,他可以不取報酬,但是希望琴師能夠抽空指點一下他的琴技。
琴師被冼星海的真誠和對小提琴的熱愛感動了,終於答應免費教他拉小提琴,經過名師的指點,冼星海很快掌握了小提琴的拉奏技巧,琴技得到了很大提高。
【反光鏡】
無論麵前有多大的困難,受到多少人的嘲諷,冼星海始終堅定地朝自己的目標大步邁進著!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跨入了音樂的殿堂。相信同學們也是一樣,隻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名言集錦】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曆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隻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六年級上,第19課《怒吼吧,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