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改名李四光
李仲揆的父親為了兒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決定籌錢送他去山外的省城讀書,但是由於沒有足夠多的盤纏,父親隻好讓小仲揆一個人去學校。
一大清早,年僅14歲的小仲揆就穿著母親為他連夜趕製的新衣,告別了父母,一路直奔省城而去。這是李仲揆第一次出遠門,一路上,他不斷地向人打聽,終於找到了省學務處,那裏擠了很多人,都是來報名考學的學生。李仲揆明白,這是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了,他的心裏非常緊張。
報名處的人遞出來一張表格,上麵寫著姓名、籍貫、年齡等項目,這是仲揆他第一次看到這種東西,填的時候心裏很慌亂,一不小心就在姓名一欄裏寫下了"十四",這可怎麼辦呢?把年齡填到姓名欄肯定是不行的,但剛剛發表格的人說了,每人隻有一份表格,填錯了就沒有了。李仲揆著急地看了看周圍,別人都在認真地填寫表格,沒有人理會他。
他急得冒出了汗,低著頭盯著"十四"兩個字出神,忽然,他靈機一動,就在"十"字上添了幾筆,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他抬起頭來仔細思索,就看到了正堂上的匾額,匾上題著四個大字"光被四表",李仲揆心裏大喜,就直接在四後麵加了個"光"字。
考試結束以後,李仲揆的成績名列前茅,被分配了學校,於是李四光這個名字就一直用了下去。
李四光深知,對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學習的機會多麼來之不易,因此他學習非常努力,最終獲得了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踏上了改變命運的道路。
【反光鏡】
一塊石頭屹立在那裏,在一些人的眼裏,它僅僅是一塊石頭,但是,在有的人眼裏,它卻是人生追求的方向,能創造出人生的奇跡來。
【名言集錦】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東西,它要靠許許多多人民的勞動和智慧積累起來。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四年級上,第21課,《一塊特別的石頭》
牛頓
【名人簡曆】
姓名:牛頓(1643-1727)。
家鄉:英國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
主要成就: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他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創建了微積分和經典力學。
【童年故事】
從"笨小孩"到"發明家"
牛頓因為他的傑出貢獻而被後人譽為天才的科學家,可他小時候卻是個非常普通的孩子,甚至是老師和同學眼裏的"笨小孩"。
牛頓5歲上小學,那時的小學是私人辦的,而且是一種教鞭教育。學校請了一男一女兩教師分別教孩子們的文法和算術。孩子們稍有不聽話,或者回答不出問題,就要挨打。特別是那位穿著黑色長袍的男教師,像個神父一樣,一臉的嚴肅,講話時一點表情都沒有,動輒發怒,教鞭打在講台上啪啪直響。孩子們個個感到害怕,一上他的課,就神經緊張。牛頓最怕上他的課,他怕聽他的大聲吼叫和教鞭拍打講台的聲音,所以總是低著頭,眼睛不敢看他。越是這樣,越是被叫起來回答問題。
那是新生入學第一堂算術課,老師拿了一根粗粗的教鞭,不停地拍打桌子。
"伊薩克o牛頓,你站起來回答,一加二等於幾?"
這個簡單的問題,牛頓本來會答,因為外婆曾經在家裏教過他一些初步的算術,他自己在製作小箱子、小桌子時也遇到過類似簡單的加減運算。但他性格過於內向,平常很少與人交往和說話,再加上老師那根啪啪作響的教鞭,就不由得緊張起來。心裏一急,便忘了該怎樣回答,張了半天口,好不容易憋出個"二"來,立刻招來哄堂大笑和"劈劈啪啪"教鞭敲打桌子的聲音。
過了一會兒,牛頓又戰戰兢兢地答道:"是……是三。"
"到底是二還是三?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上來,你還來上什麼學。過來,臉朝那一邊站好。"老師一邊揮動著教鞭,一邊走過來,拉起牛頓,讓他在講台邊上罰站。屈辱、自卑感像尖銳的刺紮痛了牛頓幼小的心靈。眼裏的淚止不住地落了下來。
經過這件事以後,牛頓每次上課都很緊張,老師講的一句也聽不進去,所以每次回答問題都是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他逐漸開始厭惡上學,越是不想上學成績就越差,成績越差就越被老師訓斥和同學們譏笑。後來他經常被列入差等生的行列,一些調皮的孩子常常拿他開玩笑,搞惡作劇,還給牛頓起了一個綽號:呆子!
雖然牛頓在學校裏功課並不好,但是在他小小的腦袋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和新奇事物,還常常動手把他的想法變成現實。在他自己住的那間小屋子裏,到處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
14歲的時候,媽媽讓牛頓輟學在家幫助維持生計。可他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務農上,一有時間,就抱著書看,一看書就忘記一切。以至於常常鬧出一些笑話。
有一次,他牽著一匹馬邊走邊看書,走著走著,那匹馬脫掉了韁繩,跑回了馬廄,但牛頓卻一點兒都不知道,手裏一直牽著那根空繩子走回了家。
有一回,母親叫牛頓同傭人一道上市場去做生意,走近鎮子的時候,他就讓傭人一個人去鎮上,自己則躲在小樹叢後麵讀書。等傭人做完生意後卻到處找不到他的人,隻好一個人回了家。一直到天黑的看不見了,他才想起來要回家,可找不到家的方向了。
還有一次,一場罕見的暴風雨襲擊了牛頓的家鄉。大風剛起的時候,媽媽怕庫房的門閂沒有扣牢被風刮開,叫牛頓去關門。可是,牛頓出去了好一會兒就是不見回來。
風一陣緊似一陣,雨借風威,也嘩嘩地下個不停。媽媽實在放心不下,披上雨衣,向庫房衝去。待她看到牛頓時驚呆了:被淋成落湯雞得牛頓在暴風雨中跳來跳去,每跳一次,還在落地的地方做個記號。
"牛頓,你在做什麼?"媽媽一邊喊著,一邊衝上前去拉起兒子跑進庫房裏。
進屋之後,牛頓才用雙手抹著滿頭滿臉的水,笑著地說:"媽媽,我在做實驗呢?我在測風力。我看順著風跳和反著風跳差距有多大,然後就可以計算風力有多大了。"
媽媽看著兒子滿臉的興奮,疼愛地責怪他:"什麼實驗啊,你不要命了!"
牛頓除了喜歡鑽研一些別人看來古怪的問題外,還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水鍾、日晷等等。有一回,他把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隨著風箏升上了天空。人們發現後,還以為是彗星出現了呢。於是,大夥兒都稱他為"小發明家"了。
【反光鏡】
牛頓的童年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生來就是天才的。成功是後天努力的結果。笨鳥先飛,也能成為領頭雁。我們沒有機會選擇先天,但我們卻可以把握後天,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終將一天會成功!
【名言集錦】
如果說我所看的比笛卡爾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
聰明人之所以不會成功,是由於他們缺乏堅韌的毅力。
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於展現在我麵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四年級下,語文百花園三,讀讀背背《科學名言》
居裏夫人
【名人檔案】
姓名:瑪麗·居裏(1867年~1934年),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
家鄉:波蘭,後改為法國國籍。
主要成就: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研究放射性元素,發現了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被稱為"鐳的母親"。
【成長故事】
太容易的課本
居裏夫人原名為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出生在波蘭的首都華沙。小時候,家裏人常親昵地稱她為瑪妮亞。
瑪麗所在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是一所中學的物理和數學教師,母親也曾任過一所女子寄宿學校的校長,瑪麗上麵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她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所以很受家人的疼愛。
瑪麗自小就很聰明,智力發育的比較早,由於父親常常教她的哥哥姐姐們讀書,耳濡目染,小瑪麗也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隻是,她隻能和母親學一些遊戲卡片中的拚音,還沒有接觸到正式的課本學習。
有一天,父親要考察哥哥姐姐們的學習情況,小瑪麗就在一邊玩,父親問完了大姐和哥哥,就把二姐叫到麵前,讓她讀一篇剛剛學過的課文。
二姐拿起課桌上的課本,翻到那一課讀了起來,也許是因為剛學過,還沒有怎麼溫習,所以二姐讀的結結巴巴,並不流暢。讀到後來,二姐似乎是遇到了困難,低著頭就讀不下去了,這讓在一旁正聽得津津有味的小瑪麗很是著急,她催促說:"二姐,怎麼不讀了?快念啊!"
二姐偷眼看了看她,眼晴裏幾乎要閃出眼淚了,瑪麗急了,說:"把書給我讀吧!"說著她快步走過去,搶下了二姐手中的課本。那篇課文她曾聽二姐讀過兩次,自己也偷偷地翻看過,所以她捧著課本,毫不畏懼地站在客廳中央大聲朗讀起來,她讀的非常流暢,仿佛學過課文的不是二姐,而是她一樣。
瑪麗的父母在一旁都很吃驚,二姐更是委屈地哭了起來。等到瑪麗從課文中回過神來,才發現不太對勁,她看著父母嚴肅的神色,二姐委屈的眼淚,剛才的神氣一下子煙消雲散了,她也"哇"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爸爸、媽媽對不起,二姐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因為這課本太容易了……"
媽媽走過來,溫柔地為小瑪麗擦幹了眼淚,問:"瑪麗,你是不是和哥哥姐姐們學過這篇課文?"
瑪麗點點頭,說:"我看過二姐的課本,也聽她讀過兩遍。"
媽媽說:"好了,別哭了,爸爸媽媽並不怪你,但是以後不要偷偷翻姐姐的書包,也不要搶姐姐的書了,那樣很不禮貌的,知道嗎?"小瑪麗哽咽著點了點頭,走到二姐麵前說了句對不起。
從那之後,麻利的爸爸媽媽就開始關注小瑪麗了,他們盡量不讓瑪麗接觸到書,經常把有文字的東西藏起來,每當看到瑪麗又溜進姐姐的書房時,總是找借口讓她離開,不是說要她去玩布娃娃,就是讓她去找大姐聽故事。每當這時,小瑪麗就隻能放下書走出房間。
椅子下麵的閱讀者
瑪麗7歲時,她的父親由於不願意屈服於俄國侵略者的統治,被學校降職了,他們的生活一下窘迫起來,而她母親也患病了,隻能去一個靠海的地方療養,這更加加重了家裏的負擔。因此,瑪麗的父親就會在家裏收一些寄宿的學生,以便能夠增加收入。
由於父親要給那些寄宿生輔導功課,這就減少了瑪麗一家人聊天閑談的時間。瑪麗就把自己沉浸在書的世界裏。但那些寄宿生卻每天吵吵鬧鬧的,仿佛想把屋頂給掀下來,這讓喜歡安靜的瑪麗很是煩惱。每當這時,她就會獨自一個人坐到窗前去讀書,兩個胳膊支著桌子,雙手馱著臉,兩個拇指塞住耳朵,不受外界的幹擾。
瑪麗完全融入書中的世界以後,外部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對她起不了任何作用了,那些寄宿生的吵鬧,故意製造出來的刺耳的聲音,哥哥姐姐們聊天的聲音,似乎一切都不存在了,對她而言,似乎隻剩下書。
寄宿生們不喜歡瑪麗的格格不入,就常常趁她全神貫注地讀書時捉弄她,有時候在她身後貼上一張紙片,有時候在她頭上放些髒東西,但當他們在後麵發出哄笑聲的時候,瑪麗卻還是坐在那裏紋絲不動,似乎根本沒有發現他們的惡作劇,這讓他們覺得很泄氣。
有一天,又有人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們趁瑪麗讀書入神的時候,在她的身後架起了幾把椅子,椅子歪歪斜斜的,好像是搭建不穩的積木房子,稍微一碰就會倒塌,那些人想看看瑪麗被椅子砸到後的狼狽神態。
可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時間一點點地流逝著,瑪麗仍然在全神貫注地讀書,竟然連姿勢都沒有換。同學們覺得無趣,一個個都離開了。
直到瑪麗看完最後一頁書,想要伸伸懶腰,揉揉眼睛的時候,身後的積木才"嘩啦"一聲倒塌了,經過的幾個學生立刻哈哈大笑起來,瑪麗沒有笑,也沒有生氣,心想:你們有捉弄人的時間,為什麼不去看幾本書呢?她從心裏討厭這樣的行為,但也隻是淡淡地說了句:"你們真是太無聊了!"然後就拿著書本回了自己的臥室。
【反光鏡】
為什麼居裏夫人會因為專著讀書而忘記外界的一切呢?書真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沒錯的,書裏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自然界的秘密……隻要你願意用心,你一定可以從書裏掌握更多的知識,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的。
【名言集錦】
弱者坐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
人必須要有耐心,特別是要有信心。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五年級下,第14課,《居裏夫人的三克鋰》
愛因斯坦
【名人檔案】
姓名: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全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家鄉:德國烏爾姆市。
主要成就:偉大的物理學家、哲學家及思想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成功揭示了能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
【成長故事】
傻瓜還是神童?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南部的烏爾姆鎮,他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與其他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有一個與小身子很不相稱的大腦袋,以至於當他的祖母接過剛出生的他時,不住地摸著他的腦袋說:"太重了,太重了,這是什麼?我的孫子不會是畸形兒吧?"
雖然一家人都為愛因斯坦的大腦袋擔憂,但他們還是非常疼愛他,祖母更是寸步不離地照料著這個小孫子,把所有的疼愛都傾注在他身上。
轉眼礙眼斯坦已經三歲了,他長得很可愛,頭發又黑又亮,額頭很寬闊,棕色的的眼睛尤其明亮有神,非常討人喜歡,誰見了都想抱抱他。可唯一讓家人擔心的是,愛因斯坦仍然不會講話。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當父母教他說話時,他總是瞪著一雙沉靜的眼睛默默不語。母親擔心地想鄰居們的話:"這孩子是個啞巴?還是個低能兒?"但小愛因斯坦眼睛裏對世界流露出的興趣和驚奇又讓她打消了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