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遭遇到很多挫折,吃了很多苦,歸根到底都是他的壞毛病造成的。撒謊讓他的鼻子越變越長,而撒謊不僅使他周圍的人受到了傷害,最重要的是最終傷害了他自己。
經曆了許多挫折以後,皮諾喬從懶惰變得勤勞,從自私變得樂於助人,給所有的人帶去了快樂,自己也享受著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的快樂。
你撒過謊嗎?你的鼻子一定沒有變長,可這並不代表撒謊的孩子不會受到懲罰。
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吧!這不僅是社會公共的價值觀;更是每一個人為人的價值底線。
【閱讀感言】
《木偶奇遇記》通過皮諾曹的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曆,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抵禦種種誘惑,做一個誠實、聽話、愛學習、愛勞動,並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級下,練習4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作者小檔案】
拉格洛芙(1858~1940),全名塞爾瑪·奧特萊納·羅維薩·拉格洛芙,出生在瑞典西部代姆蘭省瑪巴卡·曼奧村一個世襲貴族地主的家庭裏。她三歲起就患上髖骨關節變形病,在家養病。她從小喜歡聽祖母講故事,喜歡讀書,立誌要當一個作家。長大後,她在一座小城當了十年中學的地理教師。在任教期間,她開始了文學創作,寫出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她唯一為兒童而寫的長篇童話,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
【作品簡介】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講的是一個不愛學習、喜歡惡作劇的頑皮孩子尼爾斯,因為一次捉弄小妖精,而被小妖精用魔法變成了一個小人。他騎在他家的大白鵝背上,跟著一群大雁出發周遊了整個瑞典。在近八個月的奇異旅行中,尼爾斯增長了很多見識,結識了許多朋友,也碰到過好幾個凶惡陰險的敵人。他在種種困難和危險中受到了鍛煉,最後尼爾斯回到了家中,恢複原形,變成了一個性格溫柔、忠誠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孩子。
在本書中,作者用新穎、靈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動的筆調為孩子們描繪了祖國山河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美麗圖畫,並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對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動物和植物、文化古跡、內地居民和偏僻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和風俗習慣,進行了真實的記錄,融文藝性、知識性、科學性於一體。這本童話書出版以後,被指定為全瑞典學童的必讀課外讀物,也使她贏得了190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並且受聘為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
【名著背後的故事】
身殘誌堅的女童話家
塞爾瑪·拉格洛芙出生在瑞典西部伐姆蘭省的一個世襲貴族地主的家庭,父親是位陸軍中尉,結婚後一直居住在莫爾巴卡莊園,從事農業勞動。她的童年時代是在家鄉美麗的莊園裏度過的。
父親十分喜愛文學,也非常熱愛韋姆蘭家鄉的風俗習慣。拉格洛芙繼承了父親的這一愛好。小時候,拉格洛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父親勞動之餘,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朗讀詩歌和小說。
除了父親以外,祖母和姑媽對拉格洛芙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她們兩人心中裝著講不完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講起故事來語調感人,表情豐富,孩子們都喜歡圍著她,從早到晚聽她講故事。
拉格洛芙出生後不久,左腳不幸成了殘廢。3歲半時,兩腳完全麻痹不能行動,從此以後她總是坐在椅子上聽祖母、姑媽和其他許多人講傳說和故事。7歲以後,她開始大量讀書,書籍給她病殘的身體帶來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讀到一本關於美國印第安人的冒險傳說,激發起將來要從事寫作的欲望。
家庭和環境對她的影響以及她自身的愛好使他對文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並開始了她的創作之路。
1885年,拉格洛芙從斯德哥爾摩市的羅威爾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受聘到倫茨克羅納斯女子中學當老師。她在那裏整整教了十年書,並開始創作她的第一部文學作品。1891年,塞爾瑪·拉格洛芙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戈斯泰·貝林的故事》出版,這是一部以19世紀20年代一位年輕的牧師的遭遇為主要情節的小說。小書出版後,立刻成為了暢銷書,也使拉格洛芙一躍成為瑞典的著名小說家。
1902年的一天,拉格洛芙的好友,瑞典師範學院的院長問她,願不願意為瑞典9歲到11歲的孩子寫一本書,幫助孩子們認識瑞典的曆史、地理和天然資源。她答應了。為了創作這部作品,她認真地收集了瑞典動植物的資料,研究了鳥類和猛獸的生活規律和習性。盡管腿有毛病,她仍然到全國各地跋山涉水,進行實地考察,尋找候鳥回飛的地點,調查當地風俗習慣,收集民間傳說。最難得的是,她決定把這一切融入一個有趣味的長篇童話中去。為了寫這本書,她花去了整整五年的時間。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一經出版,立即獲得了教師和孩子們的歡迎。不僅是學生們爭著看,連大人們也爭著看,這部書很快風靡瑞典全國,並很快流傳到斯堪的納維亞和歐洲大陸各國,被人們讚譽為"二十世紀的安徒生童話"。
【閱讀感言】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由於愛搞惡作劇,喜歡捉弄小動物而變小,又因為勇敢、幫助別人而變回去,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尼爾斯的經曆告訴我們,我們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隻有這樣,我們自己才能感到快樂,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級下,練習4
《小約翰》
【作者小檔案】
弗雷德裏克·凡·伊登(1860~1932),19世紀末20世紀初荷蘭最受讀者喜愛、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很擅長寫詩歌和散文,他的作品在荷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約翰》出版於1887年,是他的重要作品,剛出版時就引起了歐洲文壇的強烈興趣。魯迅將《小約翰》引入到中國,稱這本書是"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伊登的本職工作是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後來放棄寫作開歐式研究和分析夢境,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也是最早將泰戈爾詩集翻譯到歐洲的人。
【作品簡介】
小約翰和父親生活在一個大房子裏,隻有一隻狗和貓,朋友很少,因此很孤獨,後來他和一個精靈"旋兒"成了好朋友,旋兒吻了他一下,小約翰就能聽懂自然界所有事物的語言了。小約翰為了尋找幸福的大書離開了家,暢遊在美妙的大自然世界中,他遇到了好心的老園丁夫婦、長相很像旋兒的榮兒、答應帶他尋找大書的穿鑿以及穿鑿的學生號碼博士……在經曆了種種的奇遇之後,小約翰終於懷著對人類的愛回到了現實社會。
【名著背後的故事】
大作家的"童心"
《小約翰》不僅孩子喜歡,大人也非常愛讀。魯迅讀到《小約翰》的時候,已經40多歲了。他看了這本童話書,非常喜愛,稱它是"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魯迅先生第一次將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
那還是1927年,魯迅先生來到了廣州,擔任中山大學的中文係主任教務主任,他一方麵處理學校的各種事務,關注著當時的時局,為學生請命;一方麵還要進行文學創作,著手翻譯荷蘭童話《小約翰》。
當時正是夏天,驕陽似火,人們坐著一動不動都是汗流浹背的,更何況坐在鍾樓上專心翻譯的魯迅先生。不過這絲毫影響不了他,他坐在那裏,一會兒翻找資料,一會兒埋頭翻譯,為了弄懂故事的意思而思考句法,額頭上濕淋淋的,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濕透了,可他依然忙碌著,連去洗把臉都覺得浪費時間。
魯迅先生雖然知識很淵博,但是由於《小約翰》中提到了很多動物、植物的名字,很難每一個都搞得很清楚,他借來了各種各樣的詞典,但有時候仍然找不到滿意的翻譯方法,難道就這麼生澀地翻譯下去嗎?肯定不行!但如果就此停筆,魯迅先生又不甘心,這本童話還是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讀到的。當時就非常喜歡,特意委托了書店的人,專門從德國訂購道德一本,魯迅先生早就想翻譯出來,讓中國的孩子們也能讀到這樣有趣而且有益的童話了。現在如果停下筆來不翻譯,以後就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完成這項工作了。
魯迅先生想到這裏,決定要克服困難,繼續翻譯下去,否則就太對不起孩子們了。於是,他立刻提起筆來,給他在上海搞生物研究的三弟周建人寫了一封信,委托他多查閱一些資料,把其中一些難以翻譯的名稱確定下來。為此,他們之間互相通了七次信,才最終把《小約翰》中提到的那些動植物的名稱、習性確定下來。魯迅先生再次安心坐在鍾樓裏翻譯起來。
20多天後,《小約翰》的第一稿總算翻譯出來了,魯迅先生擦擦臉上的汗水,準備翻看一遍,以改正其中的錯誤。朋友勸他休息一下,免得中暑,但魯迅先生卻說:"時間緊迫,等書出來了在休息也不遲。"說著他又坐下來,翻開了《小約翰》的翻譯手稿看了起來。看著看著,魯迅先生的眉頭皺了起來,對於自己原來翻譯的東西覺得很不滿意。他想,這是給小孩子們看的,我寫的太成人化了,他們肯定看不明白,必須得像個辦法,讓孩子們一下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這樣,魯迅先生又拿起筆重新修改了起來,天氣炎熱極了,豆大的汗珠落在草稿紙上,他覺得頭腦有些昏昏沉沉的,但是卻仍然不願停下筆來。有時候實在是太累了,他就靠在椅子,看著窗外的翠綠的樹蔭出上一會兒神,停停外麵的蟬鳴,稍微的休息一會兒。
就這樣沒日沒夜地苦幹了將近一個多月,魯迅先生才終於完成了《小約翰》的第二稿,這一次,他覺得已經適合孩子們閱讀了,這才把書稿送到了出版社。
【閱讀感言】
為了能讓孩子們看到好的文學作品,魯迅先生不辭勞苦地翻譯了《小約翰》,他不放過一個弄不清楚的單詞,這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改掉"小馬虎"的綽號,認認真真地學習,做到不放過一個錯誤呢?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第18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