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永恒的兒童文學經典(二)(2 / 3)

德·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1908年3月11日),生於意大利利古裏亞大區因佩裏亞省一個收奧內利亞的海濱城市。他從小喜愛軍旅生活,16歲就進入莫德納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當了一名軍官。畢業不久,他就積極參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獨立戰爭。在軍旅生涯中,他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軍營生活》,並因此而成名。1870年,羅馬解放了,他放棄軍事生涯,定居都靈,成為意大利主要報紙的記者,並從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朋友們》、《愛的教育》、《大西洋上》等。

【作品簡介】

《愛的教育》又名《一名意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

這是一部日記體的小說,亞米契斯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有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例話。

小說通過100篇日記,在讀者目前展開了一幅幅孩童生活的愛的畫卷,以貼近生活的取材角度,用細膩清新的筆觸將七彩斑斕的親人之愛、同學之愛、勞動之愛、學校之愛、社會之愛、祖國之愛不著痕跡的緩緩道來,一一呈現。

小說自1886年誕生100多年來,始終暢銷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布全世界,成為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1923年,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夏丏尊把該書的日譯本《心》譯為中文,在上海《東方雜誌》連載,第二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單行本,是本書最早的中文版本。

【名著背後的故事】

一部名著的代價

《愛的教育》以孩子的口吻、筆觸和眼光,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裏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滿篇充溢和流動著一種偉大而神聖的情愫--"愛"。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無不為之動情、動容。它是一部無可爭議的"愛"的典範,一部光照普世的著作。

為了完成這部小說,作者亞米契斯整整花費了8年的時間和心血。

為了排除家庭幹擾,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亞米契斯離家出走,住進了旅館,甚至東躲西藏,不斷地變換著住所。為此,妻子懷疑他在外麵有外遇,對他由不理解而發展到怨恨,最終離開了他。這時候,他的一個年僅22歲的兒子由於家庭變故而精神崩潰,自殺了。社會上對亞米契斯也議論紛紛,各種各樣的汙蔑、嘲笑和譴責,如一股股濁水向亞米契斯源源不斷地猛烈地襲來。人們說,他既不是好丈夫也不是好父親,根本不配教別人怎樣去愛。

然而,所有的這一切都絲毫不能動搖亞米契斯完成這部著作的決心,他已經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放在了作品中。他曾經向自己的母親說:"我得了職業狂熱病,我沒有別的選擇,我沒有絲毫的睡意,要是我真的睡著了,那就是夢見了這部書。"

他的母親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埃迪蒙多(作者的名字)是個工作狂。我有很長時間沒見到他了,他工作起來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屑一顧。昨天晚上,他帶著孩子來看我,看上去疲憊不堪。他寫了一部兒童讀物,據說,還要列入學校的教材。有些人讀了該書的個別章節,說有希望獲得巨大成功。天啊,可憐的兒子,這真是上帝對他的酬勞,日以繼夜的工作累得他麵容憔悴,精疲力盡。"

終於,亞米契斯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應得的回報。這部小說發表後,立即轟動了當時的意大利文壇,並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為什麼叫"愛的教育"

夏丏尊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1905年赴日本留學,1907年輟學回國,開始其教學和編輯生涯。1926年起,他一邊教書,一邊從事出版事業,出版了大量中外名著;並編輯發行了《中學生》、《新少年》、《新女性》、《一般》、《救亡報》等進步報刊。

1920年的一天,夏丏尊偶然得到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兒童小說《心》日譯本,讀後愛不釋手。他感到:"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於是,他決定把這部書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

夏丏尊知道,這本書原來的書名是"Cuore",直接翻譯過來是"心"的意思,副標題是"一個意大利小學生的日記"。他也看到了本書日文譯本,當時有兩種不同的翻譯,一個把書名翻譯成"愛的學校",另一個翻譯成"真心"。夏丏尊認為,如果把書名直譯為"心",並不能全麵的表達出全書的內容;如果采用"一個意大利小學生的日記"這個副標題,準確是準確了,卻不夠簡練;如果翻譯成"愛的學校",又脫離原書的主題,不太確切;他還想過翻譯成"感情教育",可是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已經有過一部同名小說了。最後,夏丏尊決定,就翻譯成《愛的教育》,既切合主題與內容,有沒有同名作品。從此以後,《愛的教育》這個書名就流傳了下來,後來多次重新翻譯、改版,大家都沒有改動過這個書名的譯法。

在翻譯過程中,著名學者、散文大師朱自清幫助夏丏尊做了文字上的校正,使譯文更加流暢準確;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為本書第一個中譯本精心地繪製了插圖,使本書妙趣橫生,賞心悅目。小說翻譯完成後,開始在上海的《東方雜誌》上連載。1926年,上海開明書店把《愛的教育》列入"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了本書的第一個中文單行本,立刻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接連重印了21次。1938年,開明書店又出版了一本《愛的教育》修正版,由豐子愷負責做裝幀設計,並全部配畫。這個版本後來也印行20次。

在翻譯《愛的教育》時,夏丏尊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表達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以及把本書翻譯成中文的初衷。

自1980年以來,我國有多家出版社又重新推出了夏丏尊譯的《愛的教育》。可以說,該書已成為無數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影響了幾代人。時至今日,大約有近60個不同版本在我國相繼問世,成為一部深受歡迎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

【閱讀感言】

你讀過《愛的教育》嗎?愛,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卻包含了很多很多。我們對老師的敬仰是一種愛;我們對長輩的孝敬是一種愛;我們對同學的關照也是一種愛。這人世間的愛充滿著濃濃的情。愛不用嘴說,而是一片埋藏在心底的情誼。

"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對家鄉和祖國的愛。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團結,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幸福。

讓我們追求愛,也奉獻愛吧。願生活中處處開滿真愛的鮮花。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回顧·拓展八《小抄寫員》

《城南舊事》

【作者小檔案】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生於日本大阪。她的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當時台灣已被日本侵占,林家就舉家遷居北京,她在北京長大。曾任《世界日報》記者,1953開始文藝創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兩地》、《做客美國》、《一家之主》;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等。

【作品簡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自傳體縮影:20世紀20年代末,6歲的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胡同裏。古都的風景和氛圍,讓英子覺得新奇,並為之著迷,她童年時期在北京認識的一些人,給她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小說由5個故事組成:《惠安館》講英子和一個"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秀貞的男朋友思康被警察抓走,女兒小桂子又被遺棄,生死不明。英子對秀貞十分同情,並偶然找到了秀貞離散六年的女兒,但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秀貞拉著女兒奔向火車去尋找那個想象中的思康,卻永遠也沒有回來。《我們看海去》講英子偶然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偷東西的年輕人。英子認為他很善良,但不久後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使英子非常難過。《蘭姨娘》寫英子認識了一個遭遇悲慘的女人蘭姨娘,出於同情讓她住在自己家裏,但是蘭姨娘卻和英子的爸爸一起抽大煙,讓英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刺激。最後,在英子的計劃下,蘭姨娘終於嫁人了。《驢打滾兒》講的是英子家的傭人宋媽的故事。宋媽是英子的奶媽,整日和英子廝守在一起,照顧英子的生活。後來,宋媽的丈夫來了,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淹死、女兒被賣掉的事情後,心裏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反來伺候別人。《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最後一篇,英子的爸爸病逝,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離開北京,同時,帶著種種疑惑離開了自己的童年。

《城南舊事》是作者獨步文壇三十多年的經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還有西班牙、日本等國版本,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後來還被拍成電影,繪成畫本。

【名著背後的故事】

童心看世界

林海音出生在日本,但是她的童年卻是在北京度過的。那時候的北京,還叫做北平。林海音一家就住在北平的南部--那裏也就是過去所說的"舊日京華"的所在地,住的主要是土生土長的老北平人。林海音曾經回憶,那個時候,她的父親"好動到愛搬家的程度",短短的6年中,她們一家住過椿樹胡同、新簾子胡同、虎坊橋、梁家園,幾乎看遍了北平的城南風光,也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

童年的林海音生活興趣廣泛,喜歡熱鬧,愛往人群裏鑽。在夏天的晚上,她常常帶著個小凳子,擠到大人群裏去聽鬼故事,有時候被嚇得哇哇直叫,但是還是慫恿著大人講下去。那時候,北平有一種"唱話匣子的",就是背著一個留聲機,到大街小巷裏播放,然後向聽眾收點錢。林海音經常纏著媽媽叫"唱話匣子的"人到自己家,聽話匣子裏播放的唱片。這時候的林海音,總是很"威風",因為有不少鄰居的孩子會圍上來,"聽蹭兒"。有時候,媽媽還會給家裏的保姆一塊錢,讓她帶著童年的林海音去"城南遊藝園",聽戲、玩耍,消磨上一整天。有時候,駱駝隊來了,大人們幫著卸下駱駝馱著的的東西,小林海音則專心的看著駱駝吃草的樣子,看著看著,自己也禁不住學者駱駝咀嚼的樣子,牙齒也動起來了……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林海音的童年卻一去不還。在冬日的陽光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她也不會再做了。可是,她是多麼想念童年時候,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她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於是,林海音以自己的童年為背景,陸續地完成了5篇連貫的小說,總書名就叫做《城南舊事》。林海音告訴讀者,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在寫它們的時候,這些人物卻不斷地湧現在自己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裏小偷兒。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這本書中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裏麵的主角都是離開作者而去的。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作者親愛的爸爸也去世了,作者的童年也就結束了。那一年,她13歲,作者認為那是自己童年的結束。

然而,林海音的童年真的結束了嗎?不是的,她用小說記錄了一個童心裏的成人世界,給我們留下了這部經典的作品,把自己的童年化為了永恒。

《城南舊事》的電影裏丟了"口音"

導演吳貽弓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執導的《城南舊事》影片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同時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並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爾)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