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永恒的兒童文學經典(二)(3 / 3)

可以說,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改編和拍攝過程中,對原小說《城南舊事》的內容、情節做了一些調整和刪節,雖然無關大礙,但總讓人覺得是一種小小的缺憾,比如電影中對人物語言上的處理。在電影裏,從小英子到父母親,以及周邊所有人物,一律說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沒有任何"口音"的區別是這部電影很大的缺失。

就原著小說而言,語言口音的不諧調,最能顯出英子一家是"外地人"的旁觀者角色。所以英子再三提到,爸爸把"惠安館"說成"飛安館",媽媽則說成"灰娃館",似乎有意強調他們家口音龐雜:她有一個閩南人的母親,一個說客家話的父親。譬如小說開頭,作者是這樣介紹母親出場的:"這是我們在北京過的第一個冬天。媽媽還說不好北京話,……媽不會說買一斤豬肉,不要太肥,她說:買一斤租漏,不要太回。"小說裏愛說話的英子,總愛取笑她母親說不好北京話:"媽,…二十,不是二俗;二十一,不是二俗錄一"。

還有,父親的客家話:他教訓英子的口頭語是"做唔得",向太太表示自己毫不在乎,什麼都不怕,脫口就是"驚麼該!"。

作者利用小說主人公的生活細節包括地道的"口音",處處呈現英子一家人的台灣背景。既然如此,英子的父母親都講著一口標準北京話,其實是不合故事角色身份的。如果他們說話帶著鄉音,不但更忠實於原著,也會讓電影在藝術性或寫實性上更為圓滿完整。

【閱讀感言】

《城南舊事》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了人世複雜的情感。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裏,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讀者。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6課《冬陽·童年·駱駝隊》

《狼王夢》和《第七條獵狗》

【作者小檔案】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當代中國兒童文學家。1952年10月生於上海,16歲赴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插隊落戶。20歲在當地當山村教師。1975年應征入伍,1979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他的動物小說別具一格,在海內外贏得廣泛聲譽,他本人也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主要作品有小說《狼王夢》、《聖火》、《第七條獵狗》、《一隻獵雕的遭遇》等。

【作品簡介】

《狼王夢》是一個關於狼、關於母愛、關於生命和夢想的故事,主要情節是:公狼黑桑想和母狼紫嵐一起推翻狼王自己為王,可黑桑不幸死於野豬口中。紫嵐生了5隻小狼,活下來四隻。她給大兒子取名黑仔,二兒子藍魂兒,三兒子雙毛,女兒媚媚。因為黑仔像當年的黑桑,所以紫嵐寵愛它,想讓它來完成黑桑的遺願,可它卻表現出了狼沒有的滿足感,於是紫嵐開始馴化它。在黑仔這個年齡,別的幼狼還不敢出洞,可它已經可以在草原上奔馳了。然而,不幸的是,黑仔被一隻鷹吃掉了。紫嵐隻好再讓藍魂兒代替黑仔,藍魂兒果然不負眾望,在狼群中算是佼佼者,每次都是它帶領著大家,顯示出領袖的才能。可是,因為藍魂兒太過自信,結果死在獵人的陷阱裏。紫嵐隻好再把希望放在小兒子身上,可雙毛從小受兩個哥哥的欺負和母親的冷遇,非常自卑。紫嵐通過近乎殘酷的訓練,促使雙毛勇敢起來。然而,就在雙毛向狼王發起的挑戰,並且眼看就要成功時,狼王的一聲長嘯喚起了雙毛從前的記憶--自卑和怯懦--結果敗在了狼王口下。紫嵐快絕望了,可她一定要實現黑桑的遺願,隻好為媚媚找一頭強壯的狼偶,可媚媚卻喜歡狼群中最奴性的公狼吊吊,紫嵐將吊吊咬死後,媚媚也垮了。紫嵐想自己實現黑桑的夢想,可已經年老力衰、力不從心了。後來,她發現媚媚也快要生仔了,便將希望寄托到了狼孫的身上。最後,為了保護狼孫,而紫嵐和鷹一起墜入了懸崖。

《第七條獵狗》講述了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條獵狗的故事:召盤巴是一位老獵人,在山林中闖蕩了40多年,可是一直因為找不到一條合適的獵狗而遺憾。第七條獵狗是軍犬的後代,非常靈敏勇猛,召盤巴給他取名赤利,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疼愛它。可是一次狩獵時,老獵人與野豬搏鬥,處於危機關頭,但卻不見了赤利。他以為赤利躲了起來,其實赤利是替他趕劇毒的眼鏡蛇了。召盤巴很生氣,狠狠地教訓了赤利一頓。委屈的赤利在召盤巴的孫子艾蘇蘇的幫助下逃進了山林。半年後的一天,正在放牧的召盤巴和艾蘇蘇遭遇了豺狗的襲擊,危急關頭,赤利衝出來,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主人。

【名著背後的故事】

沈石溪和動物的"親密接觸"

沈石溪初中畢業的時候,正趕上"文革"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他報名去了雲南,選擇那裏的唯一的理由就是:雲南是動物王國,他想養一條真正的獵犬。

後來,沈石溪被分在西雙版納猛海縣猛混鄉曼廣弄寨插隊落戶。他住進一位名叫波伊嫩的傣族獵手的竹樓裏。更讓他高興的是,波伊嫩家養著一條黑狗,高大凶猛,敢隻身闖進山洞朝土豹子吠咬,還很機警,波伊嫩的女兒下河洗澡,都由他擔任警衛,任何男性公民休想靠近去。

沈石溪非常想和獵狗交朋友。然而,獵狗似乎對他抱有成見。盡管沈石溪經常拿肉喂它,可是這淘氣的獵狗往往是吃了肉,卻翻臉不認人。沈石溪伸手想摸摸它,獵狗就朝他齜牙咧嘴,這是在向他示威。有一天半夜,沈石溪正站在竹樓陽台上站著,獵狗突然向他撲了過來,差點兒咬傷了他。

不過,令沈石溪欣慰的是,他從獵狗的主人波伊嫩那兒學會了做弩弓、削竹箭、做逮雀鳥的金絲活扣、在野獸出沒的小路上埋設捕獸鐵夾這些獵人的本領,還可以經常跟著波伊嫩老獵人上山去打獵。打獵是一項血腥味很濃的很有刺激性的活動,他親眼看見:公斑鳩被金竹箭射落後,母斑鳩飛到他們頭頂屙屎;母靈貓被鉛彈射中胸膛後,拚出最後一點力氣朝她窩相反的方向奔跑,因為窩裏還有一對小寶貝;一群長著鋒利獠牙的野豬被兩隻老虎死死盯著,惶恐而無奈;一頭公象掉入捕象陷阱,象群圍著陷阱哀嚎三天後,闖進附近一個山寨,踏平所有房屋,這才離去;槍把大青猴從樹冠打掉在地,大青猴一手捂住肚皮上的傷口,另一隻手向他們做搖手狀……

有時候,因為走得太遠,他們當天回不了家,就在山上燒堆篝火過夜。這時候,波伊嫩往往會給他講很多關於打獵和動物的故事。

三年的知青生涯,使沈石溪熟悉了熱帶雨林,也熟悉了眾多的野生動物,積累了動物小說創作的豐厚的生活素材。然而,他的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動物,但他卻沒有把他們當作動物來寫,他曾經說過:"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動物所擁有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學,應該引起同樣具有生物屬性的人類思考和借鑒。可以這樣說,我是為生命而寫作。"

【閱讀感言】

人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追求成功與輝煌,人的一生都將不可避免地經曆失敗與苦痛。命運像鍾擺在希望和失望間來回擺動。當時針指向黑夜,你遭遇了挫折,千萬別垂頭喪氣,這無助於你扭轉逆境。也別指望救星降臨,慈航引渡,幫你脫離苦海。眼淚救不了你,幻想也救不了你,隻有自己救自己。咬緊牙關爬起來,抹掉淚,拍去灰,挺起胸膛重新邁開大步往前走,才是你走出困境唯一正確的選擇。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回顧·拓展七課外書屋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作者小檔案】

蒂皮·德格雷,一個可愛的法國小姑娘,1990年出生於非洲的納米比亞。她的父母都是專門拍攝非洲野生動物的攝影師,蒂皮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非洲的叢林裏麵長大。在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裏,她沒有別的朋友,隻能整天與野生動物為伴:她和大象交朋友、和狒狒吵架、和獅子一起睡覺、和這裏的動物們成了好朋友。她把非洲當作自己的故鄉,認為那些野生動物就是她的家裏人。《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一書敘述了發生在她和動物們之間生動的各種有趣的故事,受到小讀者們的喜愛,被譯成了中、德、日等多國文字,風靡了全世界。

【作品簡介】

法國女孩兒蒂皮從小就生活在非洲的叢林中,她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和野生動物們生活在一起,當其他的孩子都在父母的懷裏撒嬌、在學校讀書時,小蒂皮卻正跨坐在溫暖而柔軟的鴕鳥背上快樂地奔跑,正在讓小獅子吸吮著自己的手指、抱著小獅子一起午睡。她把大象叫哥哥,經常和大象一起玩耍……這個從出生就被放在野生動物種的小女孩兒,生活的自由自在,書裏麵還配了130多幅她和動物們親密接觸的照片,喚醒著人們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名著背後的故事】

蒂皮的"朋友們"

蒂皮是一個法國小女孩兒,出生在納米比亞。在她出生前,他的父母就為了拍攝野生動物的照片和電影在南非、納米比亞、卡拉哈迪大沙漠生活了七年。可以說,小蒂皮一出生,就呆在這個大沙漠裏。

在這裏,沒有什麼玩具,也沒有其他的小朋友。蒂皮的父母又整天忙於工作,因此,小蒂皮是在野生動物的對立長大的。她和那裏的許多動物交上了朋友,與他們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玩耍。

她和一頭名叫穆法薩的小獅子是好朋友,小獅子知道蒂皮不會傷害它,因此對蒂皮也很好。有一次,蒂皮在小獅子的身邊睡著了,小獅子就溫柔地舔舔蒂皮的臉,把她往一邊拱了拱,也臥了下來,含著蒂皮的小手指進入了夢鄉,蒂皮睡醒後,一點也不害怕,反而輕手輕腳地和小獅子開起了玩笑。

小獅子在叢林裏長的很快。第二年,蒂皮再見到它時,幾乎都認不出來了,不過小獅子還是認出了這個小時候的玩伴,親昵地上來蹭了蹭小蒂皮,和她一起玩。不過由於獅子已經長成,野性難馴,所以蒂皮的父母很擔心,不願意讓蒂皮和它呆在一起。

蒂皮的好朋友還有一隻鴕鳥琳達,這隻鴕鳥很喜歡蒂皮,總是任由蒂皮調皮地爬到它的背上,然後帶著她奔跑,這個時候,蒂皮總是高興地大笑。鴕鳥對待蒂皮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每當蒂皮騎到它的背上時,它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小心把蒂皮摔下去,所以經常都一動不動地。

在這裏,蒂皮還有一位"大象哥哥"。它看到蒂皮在自己前麵時,總是會放慢腳步,踮起腳尖走路,生怕會傷害到蒂皮。而獵豹傑比卻做過一次令蒂皮的父母大驚失色的事情,有一次,蒂皮正在和傑比玩耍,傑比卻忽然撲上來,衝著小蒂皮張開了血盆大口,然後一下咬著了蒂皮的肩膀,一副要把她吞下去的樣子。要知道,這隻獵豹前不久還追咬過一個驚慌失措的小男孩兒。蒂皮父母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可是蒂皮卻笑著和獵豹打招呼,撫摩它的毛皮,不一會兒,獵豹就張開嘴,放開了蒂皮,原來他隻是和蒂皮開玩笑的,並沒有真的咬她。

蒂皮把這些動物當作自己的家人,一點兒也不害怕。後來,爸爸媽媽宋蒂皮回巴黎上學,麵對著那麼多的同學,蒂皮卻總有一種隱隱的煩惱,也許是在野外呆習慣了,穿上鞋襪的蒂皮覺得很不適應。有一次,她覺得自己實在忍受不了,就在學校裏脫下了鞋子和襪子,結果遭到了很多同學的嘲笑,這讓蒂皮很傷心。她多麼希望能夠回到非洲,回到她那些野生動物朋友身邊啊!

【閱讀感言】

小小年紀的蒂皮就能走過很多國家,見到過美麗的沙漠,和那些可愛的野生動物做朋友,一定讓很多同學覺得羨慕。可是想一想,如果把我們放在那樣的環境中,是否能像蒂皮那樣和動物做朋友,麵對凶惡的獅子、獵豹而不覺得害怕呢?人與大自然是一體的,愛護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做動物的朋友是我們的責任,但就像蒂皮說的,隻有真心地和動物做朋友,把他們當作家人,才能贏得它們的友誼。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回顧o拓展七課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