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悠久曆史積澱了輝煌的華夏文明,養育了豐碩的中國古典文學。先秦散文、楚辭漢賦、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說,一篇篇珠璣,一首首絕唱,一部部巨著,幾千年來閃爍著燦爛光輝,傳承著獨特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感動著一代代炎黃子孫,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經典,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
《詩經》
【作者小檔案】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大約3000多年前)到春秋中葉的500多年的詩歌305首。這些詩歌產生的地域非常廣闊,其中既有周王朝的樂官製作的樂歌,也有公卿、大夫們進獻的樂歌,更有很多是流傳在民間的歌謠。關於《詩經》的編者,一般認為是孔子編輯成書的。
【作品簡介】
《詩經》又被稱為"詩"或者"詩三百",收入我國最古老的詩歌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各諸侯國的的地方民間歌謠,包括來自周南、衛、鄴、王、鄭、齊、魏等15個地方,共160首;雅是宮廷的音樂,大部分是貴族的作品,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則是當時各國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多為歌頌祖先的功績的,共40篇。
【名著背後的故事】
《詩經》的整理和流傳的故事
《詩經》太古老了,大約在3000年前倒2500年前的時間裏,我們的先民們吟唱著這些歌謠,抒發自己的情感,記錄祖先的英雄事跡,或者在祭祀祖先時獻給他們。另外,在西周時期,國家專門派人,到民間去搜集這些歌謠,以此來體察民意、了解民心,防止國家政策出現偏差。
這些古老的詩歌,我們今天還能過看到,並從這些詩歌中去探索那個時候的人們怎麼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詩經》整理者和流傳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說,最早整理出《詩經》的人,是我國的大思想家孔子。當時,這樣的詩有3000多篇,藏在周王朝的樂官那裏。孔子讀了之後,認為它內容太多,而且詩歌的質量也有好有壞,因此就親自動手刪詩,把那些內容重複的、內容不好的、不適合傳唱的全都刪掉,保留下來最好的305篇,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在整理這些詩歌的時候,孔子都親自演奏歌唱這些詩歌,使他們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
孔子很喜歡這些詩,他曾經說過,《詩經》裏的這305首詩歌,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叫做"思無邪",就是說這些詩都是人們的真情流露,思想純正,沒有奸邪。孔子還喜歡用《詩經》來教育孩子和學生。
有一天,孔子在家裏,兒子孔鯉從他麵前經過,孔子問兒子:"學習《詩經》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對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於是孔鯉回去就學習《詩經》。還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學生們,你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你的誌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和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你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你懂得怎樣去卻勸說你的上級。從近的地方說,可以用來事奉父母;從遠的地方說,可以事奉君主。你還可以從《詩》中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孔子整理完《詩經》後,傳說是在晚年的時候傳給了自己的弟子子夏,子夏由傳給自己的學生曾申……,《詩經》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了,一直傳到了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他的專製統治,下令要把所有傳下來的古書都燒掉,而對那些議論朝政的儒生也毫不手軟,一律活埋,曆史上稱為"焚書坑儒"。一時間,讀書人個個人心惶惶,四處逃散。
據說,在這些儒生中,有一位叫做毛亨,是《詩經》的研究者,從自己的老師那裏學到了《詩經》。在"焚書坑儒"的時候,他也帶著家人逃離了自己的故鄉。他們一路曉行夜宿,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楚,來到了武垣縣,毛亨就在這裏安了家,隱姓埋名,白天和本地人一起辛勤地在田間勞作,以養家糊口,到了晚上,毛亨就會拿出珍藏的詩經,研讀不懈。
不久,秦朝滅亡、西漢建立了。到漢惠帝時,他又下旨撤消了"挾書令"。《詩經》才得以重見天日。西漢很重視《詩經》的地位,把它列為國家的教科書之一。當時,懂得《詩經》的人隻剩下4家,毛亨是其中一家。然而,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其他3家都失傳了,隻有毛亨的流傳下來,所以《詩經》又被稱為"毛詩",意思是毛亨流傳下來的。毛亨本人,也被後世尊稱為"大毛公"。
《詩經》引起的一段家庭風波
毛亨後來把《詩經》傳給了自己的侄子毛萇,毛萇和叔叔一樣熱愛詩經,為《詩經》的流傳做出了貢獻,所以毛萇被後世尊為"小毛公"。到漢武帝時期,河間王劉德要遍求天下善書,重新謄抄整理,他聽說毛萇就住在自己的轄區內,非常高興,邀請毛萇出山,並建造了日華宮和招賢館,讓毛萇和一些有名的學者在那裏講學,教授弟子。毛萇就一邊教書,一邊為《詩經》做注釋和序。在他研究詩經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呢!
毛萇一家在河間的一個村子裏,生活雖然不是太富裕,但也能勉強維持生活。毛萇的妻子是個識文斷字的大家閨秀,對毛萇寫書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但是毛萇對《詩經》的熱愛漸漸地著了魔,每天隻知道向學生講解《詩經》,對於家事竟然不聞不問了。他們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了,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毛萇的妻子開始還能理解丈夫的事業,但時間一長,就漸漸地有了怨言,抱怨毛萇說:"你就記得你的《詩》了,這日子還過不過了?"毛萇知道委屈了妻子,因此也不辯解,任憑妻子數落。
毛萇不再滿足於向學生口授詩經,他決定將之默寫出來,編輯成冊,但是要寫書談何容易,那時候又沒有紙,要弄成文字的樣式就隻能刻在竹片上或者寫在白絹上,但這些都很貴,毛萇就變賣了家裏的一切東西,甚至還偷偷把妻子陪嫁的嫁妝都賣了。
妻子覺得受不了,但也沒有別的辦法,就向村子裏的一個女人抱怨,那個女人就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說:"既然都是那個《詩經》攪得你們如此吵鬧,不如就把他寫的那些東西給燒了,斷了他的念頭,他就會好好和你過日子了。"毛萇的妻子覺得有些道理,於是回到家裏就把毛萇已經寫完的部分扔進了灶火裏,燒了個幹幹淨淨。
毛萇大怒,那些詩就是他的命根子啊,現在居然被妻子一把火燒了,他心裏的火也"騰"一下冒了出來,索性對妻子說:"既然你對我做的事由這麼大的意見,我們在一起生活也沒什麼意思了,我還是給你一封休書,你回娘家去吧!"說著,立刻寫了休書,交給了妻子,請人把她送回了娘家。在古代,這就是相當於離婚了。這時,妻子已經感到後悔了,但毛萇卻不肯再聽她說一句話。
回娘家之後,妻子隻說毛萇要四處講學,所以才送她回來。可是半年過去了,還沒有一絲毛萇的音訊,妻子的父母起了疑心,就盤問她實情,妻子無奈,隻好說出了被休的經過,並說自己現在很後悔。
父親也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前就聽說毛萇在研究《詩經》,非常支持,現在女兒居然是因為燒了毛萇的《詩經》被休回來的,這讓他又傷心又生氣,可是看著女兒可憐的樣子,又不好在罵她什麼,因此就說:"女兒啊,這件事本來是你錯在先的,你可還想和毛萇和好,破鏡重圓。"毛萇的妻子羞澀的點點頭。於是老父親就給她想了一個主意,在休書的背麵寫下了幾行字,讓她帶回去給毛萇看。
毛萇看到妻子愣了一愣,隨即想起了火燒《詩經》的情景,因此就轉過頭去不理她。妻子自己走過來,把休書的背麵展開給他看,說:"這是我爹爹寫給你的。"原來休書後麵寫著一首詩,意思是:要編寫《詩經》,你的妻子可是你重要的膀臂,你把她休回家,又怎麼能安心編寫呢?就在他猶豫的時候,妻子又遞過來疑團白紗,卻見上麵寫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萇大喜過望,這正是《詩經》上的詩句,看來嶽父也是飽讀詩書,要編寫《詩經》肯定少不了妻子和嶽父的幫助啊,於是他就原諒了妻子,兩個人和好如初了。
這個故事雖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詩經》的流傳多麼不易!
【閱讀感言】
毛亨、毛萇為了《詩經》的傳承不惜遠離家鄉,四處漂泊,毛萇甚至還因為《詩經》的被毀與妻子反目,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追求。我們不需要像他們那樣做了,但是需要他們那樣對理想矢誌不渝的追求,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學問和知識,也一定會有驚人的成就,對傳承科學和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史記》
【作者小檔案】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長,西漢時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遊曆,考察風俗,采集傳說,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作品簡介】
《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曆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共130篇,包括12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30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70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10表(大事年表)、8書(記各種典章製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52萬字。《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對後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也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名著背後的故事】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編撰一部通史。在他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感受到了作為一名史學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流著淚接受了父親的寄托:"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