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麵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不僅在研究曆代流傳下來的曆史資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還非常重視實地考察。他覺得,多年以來,古書已經殘缺了很多,有一些曆史事實記載的不清楚,因此要去當時發生這個事件的地方去看看。司馬遷於是走出書齋,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出發,到全國各地遊曆。他遍訪古今名勝古跡、先人遺址。曾經往西到過崆峒,往北過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渡過長江、淮水。在湖南,他看過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浙江,他爬上會稽山,考察了傳說中大禹死後埋葬的地方--"禹穴";在淮河流域,他考察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在山東,他到過孔子的故鄉曲阜考察……
經過廣泛遊曆和實地考察,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寫作素材,成為他後來寫《史記》的寶貴材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聽當地的老前輩們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一些古代事跡,考察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然後與自己讀過的資料相對比。對於那些他認為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說法,接近正確的,再加以編排考察,選擇其中特別好的內容,就記載下來。
司馬遷真正做到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再加上自己本身就好學深思,終於成為一位知識特別淵博的大學者,為我們留下了《史記》這樣一部經典巨著。
在逆境中著書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投入全部身心,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將軍領兵討伐匈奴,另派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一支隻有5000人的步兵,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單於遭遇。匈奴人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的部隊。李陵與匈奴經過八晝夜的戰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聽說他投降了匈奴,非常憤怒。朝中佞臣也紛紛附和指責。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麵安慰武帝,一方麵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對漢武帝說:"李陵隻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但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兒。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也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是他想到還沒有完成的《史記》和父親的遺誌和囑托,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麵對酷刑,司馬遷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司馬遷出獄後,忍受著"腐刑"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毅然繼續投入到《史記》的編寫中去,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記》。
【閱讀感言】
司馬遷之所以能身受酷刑的情況下完成《史記》這部巨著,就在於兩個字--"信念"。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隻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失去了信念的支撐,什麼樣的誌向、目標都無濟於事。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18課《將相和》
《師說》
【作者小檔案】
韓愈(768~824),字退之,因為祖籍昌黎,史稱韓昌黎,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導了唐朝的古文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時的散文語言,把當時的駢文改為散文,這對於擴大文言文的表達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作品多收在《昌黎先生文集》中。
【作品簡介】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名著背後的故事】
為弟子作《師說》
韓愈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按說,他的生活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父母在他三歲時就相繼去世了,韓愈是由哥哥嫂子撫養長大的。韓愈七歲時,就跟著哥哥讀書識字,他生性聰穎,一篇文章讀上兩三遍就能流利的背誦下來,可是由於生活不太安定,耽誤了學業,一直到在宣城定居後,他才安下心來讀書。
22歲時,韓愈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年少的他為此摩拳擦掌,日夜苦讀,希望能夠一舉成名天下知,可是老天偏偏和他開了個玩笑,他落榜了,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反而是再接再厲,越挫愈勇,再經曆了三次失敗之後,韓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考中了功名。韓愈本以為從此就能夠為國家效命,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是事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朝廷並沒有重用他。
幾經周折後,韓愈被任命為四門博士,雖然這與他的願望相去甚遠,但畢竟也是正式的朝廷命官。四門博士是國子監下麵的四門學館的管理教授人員,共有6名。韓愈到任後,就提出了振興教育的計劃。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韓愈發現,當時社會上的學習風氣很不好。那時候,一些上層貴族的子弟,不管他們的品德和智力的高低,隻憑著高貴的出身,就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這些人不僅自己不主動拜師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和學問,也反對像韓愈那樣自己有學問,還能夠教給別人學問的人,看不起老師。如果有人跟從師學習,他們還會嘲笑這些好學的人,韓愈描寫說這些人是"群聚而笑之"。
當時,韓愈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叫李蟠的十七歲的青年,正在和韓愈學習古文,他對待學習的勤謹態度以及對老師的尊重都讓韓愈很是欣賞,韓愈怕他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以拜師學習為恥,於是就做了一篇《師說》送給他。
【閱讀感言】
在學校裏,老師常常說:"不懂就要問。"可是還有有些人不願意開口,覺得自己如果有問題的話就顯得自己很笨,很沒有麵子,難道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韓愈還說:"古代的聖人還有不懂的問題,還要向別人請教呢,更何況我們呢?"向老師學習並不是笨,而是聰明的做法,否則,不懂的問題積累的多了,那才是真正的笨呢!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一日積月累
《西遊記》
【作者小檔案】
吳承恩(1501~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漢族,明代小說家。他出身於一個小官吏降為小商人的家庭,少年勤奮,好獵奇,生性剛直。吳承恩為我們留下了《西遊記》這樣一部經典巨著。
【作品簡介】
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上的一塊靈石中蹦出一個石猴。它帶領眾猴進入水簾洞,找到了一塊生活的福地。後來它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菩提為師,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並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孫悟空。它到龍宮尋找兵器,搶走了定海神針,驚動了天庭。玉帝派兵前來捉拿不成,後封它為弼馬溫。當孫悟空知道玉帝在欺騙自己時,憤而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聖。後來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又收了豬八戒和沙僧,一路降妖除怪,師徒私人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西天雷音寺,修成正果,取得真經,返回大唐。
【名著背後的故事】
真實的"唐僧"
"唐僧取經"是《西遊記》的主要線索,這件事在曆史上真實存在過,故事要從唐僧本人說起。
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在河南緱氏縣,有個名叫陳褘的孩子出生在一個儒學之家。他的祖輩都是官宦人家,生活還算富有,但是他出生的時候正值隋敗唐興之際,陳褘的家裏也敗落下來。更不幸的是,在他還沒有長大成人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開了人世,拋下了他孤身一人。
陳褘13歲的時候,隋煬帝派大理卿鄭善果到洛陽,主持度僧的考試,鄭善果是一位非常會鑒定人才的官員。當時有很多人來參加考試,但是國家規定隻能錄取27名,陳褘所在的洛陽隻有14個名額。陳褘由於年齡太小了,不能參加考試。但是他並沒有死心,在考場的門外徘徊了很多天,不肯離去。鄭善果發現這個孩子竟然有如此堅定的意誌,就叫他進來,問了他幾個佛學的問題,他都對答如流,這使鄭善果非常驚訝。於是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呀?"陳褘說:"我要將佛法發揚光大。"鄭善果很賞識他的佛學修養,又看到這個孩子相貌非凡,就破例允許他參加考試。陳褘果然順利地通過考試,在洛陽出家,法名玄奘。
此後,他一直在寺廟中專心致誌地學習研究佛經,他要完成他兒時的願望,宣揚佛法,普度眾生。在洛陽這個佛學氣氛非常好的環境中,剛剛13歲的玄奘遍讀佛經,很快就在洛陽的佛學界名聲大起,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位被破格錄取的和尚修養非常高,有人甚至稱他為佛學天才。
然而,就在玄奘靜心學習的時候,外麵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隋朝滅亡了,唐朝建立。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就在這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了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中土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讓他們留在高昌國。弟子看見那些金銀珠寶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則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了,不過他們不僅沒有把玄奘抓回去,相反,他們是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們送給了玄奘一匹白馬,一些吃的和一些佛經,讓他去西天取經。玄奘非常高興,也非常感激他們,他向王宮的方向拜了幾拜,就騎上白馬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