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一路上曆盡艱難險阻,他一個人過沙漠,度雪嶺,漂洋過海,九死一生。終於到達了印度。印度有很多佛經,於是,他留在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玄奘這一去,整整走了19年,往返的形成有5萬裏,經過的國家有138個,帶回了佛經657部。他回國後,把這前後十九年經曆的事和他路上的見聞講給他的弟子聽,他的弟子覺得很有意思,並且聽到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識,也了解了很多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於是就將玄奘一路的見聞整理出來,寫成了一本書名叫《大唐西域記》。
這個故事就是《西遊記》的藍本,雖然現實生活中的玄奘法師沒有經曆那麼多妖魔鬼怪,但也是經曆了種種磨難後才取回真經。他回到大唐後翻譯編撰了很多佛經,為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
【閱讀感言】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艱險曆程,它讓我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讓我們體會到了團結的重要,教會了我們隻有團結才會獲得成功的大道理。
玄奘法師的經曆告訴我們,隻要立定了自己誌向,再虛心好學,努力去實現自己的誌向,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21課《猴王出世》
《古文觀止》
【作者小檔案】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倆。
吳楚材,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他一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終其一生的職業是老師。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一起采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過一個曆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
吳調侯,字大職,吳楚材的侄子。他也是一位喜歡"古學"的人,而且"才器過人"。他一生的主要經曆,是在家鄉同叔父一道教書。
【作品簡介】
《古文觀止》是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興柞審定的一部供當時的學堂使用的文學讀本,成書於康熙34年(1695)。
《古文觀止》所收錄的文章,上起先秦,下到明末,一共收入220篇,分為12卷,其中西漢以前(包括西漢)的文章有100篇,西漢以後的文章122篇。本書所選的各個時期的文章,大體能反映出中國古文盛衰的曆史狀況。書中不但有大家的代表作,還收有雖非出自大家卻在古文史上卓有影響的名篇,因而選篇中精品多,覆蓋的作者麵較廣。另外,編者又由於注意選入各家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因而能使初學者較為全麵地了解諸大家古文的藝術特色。
本書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不可輕視"。曆來為學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
【名著背後的故事】
兩位老師創造的奇跡
清代康熙年間,有個書生叫吳乘權,字楚材,他非常喜歡研究古文,喜愛讀經史一類的古書,雖然他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每天都堅持讀書,從來不會因身體不舒服就放棄讀書。他對古書的癡迷和熱愛深深的感染了他的侄兒吳大職(字調侯,也稱無調侯),吳大職非常聰明,才氣過人,他對古書也有著叔父一樣的熱愛,他很小的時候就能夠背誦很多拗口難記的古文經傳。這讓他的叔父感到十分欣慰,並從小開始培養他。
後來,叔侄兩人一起在家鄉的私塾教書。在教書的過程中,他們給那些來私塾學習的孩子講授古文時,編了一些精選出來的古代文章,也就是現在老師們所用的教案。後來年複一年,他們讀的書越來越多,對古文的見解也就隨之越來越深,"教案"也是越編越精。鄉裏的學士書生們聽說了他們倆編的"教案"很好,便借去抄一份回家看,那些鄉裏的有文化的人看過之後都說:"這些文章你們編的太好了,我們隻要看過這個,就不用再去看別的古書了,你們何不編一本關於古文的書呢,這樣把那些經典的古文編在一起,公之於世,大家也就不用再費力氣費時間找別的書看了。"
他們倆一聽覺得相親說的有道理,於是他們倆決定一起編一本古文輯錄,傳於後人。第二天,他們就開始策劃如何編這本書,編一本什麼樣的書,經過叔侄二人的商討,他們決定要編一本老師可以用來講授、學生可以用來自學的古文教科書。既然如此,就要求選篇合理,態度公允、客觀,要打破門戶之見,真正選出古文中的名篇佳作,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麵、正確地認識曆代古文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貌,不僅如此還要編選體例合理,要適應教和學的需要,特別是要便於自學。這兩點可不是輕鬆就可以做到的。但是他們堅信一定會編出一本適合教和學的好書來。
從此,他們更加認真閱讀和研究古文,每天教完書就開始編撰他們的講義,經過他們倆幾個月的不懈努力,書稿終於編好了。他們把初稿寄到了住在呼和浩特的吳興祚的家裏,讓他幫忙審閱。吳興祚是吳乘權的伯父,也就是吳大職的爺爺,那時候他正擔任漢軍副都統。他收到書稿後,認真地批閱了很多次,覺得這本書對於初學古文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他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節這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並且將書稿交到刻印部門,將書刻錄了出來,這樣就有了《古文觀止》一書。
《古文觀止》之所以取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它囊括了自先秦到明代61位作者的古文222篇(其中有駢文4篇)文章,對於初學古文的人來說,隻要看了這本書就不用看其他的古書了。"觀止"就是"停止看"的意思,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這本書後來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了。
今天,《古文觀止》已經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古文選本之一,所有愛好古文的人,幾乎都讀過這本書。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作為教師,但是因為選編了《古文觀止》,為學習古文的人提供了很大方便,無意中也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們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名人。
【閱讀感言】
"古文觀止"的意思是,把這本書上的古文看完了,中國的古文就看得差不多了。這本書打開了中國瀚如煙海的古文殿堂的一扇門,方便我們學習古代文化。不過,這些文章隻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文化寶庫裏的一粒粟,一滴水。今天,科技迅猛發展,知識飛速更新,但廣博的傳統經典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第2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紅樓夢》
【作者小檔案】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今遼寧省遼陽市,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他的曾祖父那一代起,曹家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他的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他飽嚐了人生的辛酸,晚年時他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但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曆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反複增刪修訂,為我們留下了這部經典巨著,成為中國與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作品簡介】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此外,書中還塑造了一係列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形象,引人深思。
《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被稱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還在於它非凡的藝術成就。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曆來以《紅樓夢》題材創作的詩詞、戲曲、小說、電影不勝枚舉。
對《紅樓夢》的評論和研究也非常多,逐漸形成一門專門的學術,稱為"紅學"。
【名著背後的故事】
曹雪芹為什麼寫《紅樓夢》
曹雪芹的祖上,原本住在河北豐潤縣,後移居到遼寧鐵嶺。在那裏,隨著滿清的興起,這個家族被編入滿洲八旗之一的正白旗。但是,他們的身份與滿人不同,屬於漢人包衣,包衣的意思就是奴隸。
不過,曹家與其他包衣有所不同,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彥一路跟著清軍打入關內,為清朝立了功,得到清朝皇帝的賞識。後來,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被選為順治皇帝兒子玄燁(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的保姆(當時叫做"教養嬤嬤"),與皇帝一家關係密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為玄燁的侍讀和禦前侍衛。所以玄燁登基成為康熙皇帝後,曹家就備受寵幸,幾代人都擔任江寧織造。據說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後,他的兒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曹氏家族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了一係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下獄治罪,被"枷號"了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曹雪芹經曆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回到北京後,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曾在一所宗族學堂"右翼宗學"裏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地位卑下,境遇潦倒,常常要靠賣畫才能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曹雪芹的一生既經曆了榮華富貴,又經曆了窮困潦倒。在封建時代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像曹家那樣由盛而衰的劇變,並非罕見。但隻有親身經曆這種劇變的人,才會對人生對社會對世情產生一種不同尋常的真切感受,這和旁觀世事變幻者的感受不同。在飽經滄桑之後,曹雪芹鬱結的情感需要得到宣泄,於是他選擇了藝術創造。正如《紅樓夢》第一回的那首詩說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閱讀感言】
《紅樓夢》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曆史生活的一麵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22課《人物描寫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