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1 / 3)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三十多年時間,正是我們國家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在驚天動地的時代巨變、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尋覓人生的辛苦遭逢以及探索中國的前途命運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作家和經典的傳世之作。這些作品通過深刻犀利的筆觸鞭撻黑暗,通過充滿激情的語言呼喚光明,通過文學的號角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呼蘭河傳》

【作者小檔案】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曆,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因其傑出的文學成就曾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喊》等。

【作品簡介】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描寫的是東北哈爾濱的小鎮呼蘭。本書用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孩的口吻,講述了童年時期家鄉呼蘭河的人和事,前半篇主要寫景和村民的活動,後半篇主要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表現出對家鄉人勤勞善良的讚許,對其愚昧無知的哀傷。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名著背後的故事】

漂泊女作家蕭紅

在70年前的中國文壇上,她是一顆流星,雖然燦爛,但是短暫。她的一生,充滿了淒苦、誤解和嘲諷。作為一個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蕩時代的全部屈辱,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東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饑餓、寒冷、病魔、戰火。然而她始終在努力,努力地掙紮、拚搏、奮鬥。她就是蕭紅,一位隻活了31歲,但是卻留下大量優美的文學作品的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1日,蕭紅出生在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9歲那年,她的母親去世了,繼母對她很冷漠,父親的思想保守,在家裏專製而且頑固,隻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一點安慰。

蕭紅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家庭不幸、努力抗爭和離家出走中度過的。她16歲的時候,考進哈爾濱市立第一女中讀書,在這裏,她接受了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思想,喜愛上了繪畫和文學,憧憬著自己的未來。然而,她僅僅在這裏學習了三年,父親責令她退學,去與一個她並不熟悉的人結婚。蕭紅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一頓毒打,走投無路的蕭紅隻有逃離這個封建的家庭。父親把她從家族中"除名"。後來父女在與街頭相遇時,也是相互冷眼相對,她也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在流浪中,蕭紅無家、無業、無處棲身,在窘迫之際,原來與她訂婚的王恩甲纏上了她。誰知這是一個騙局,幾個月後王恩甲拋下蕭紅,獨自走了,蕭紅被困在棲身的旅館中。旅館老板追討他們欠下食宿費用,並說如果還不出,就要賣掉蕭紅抵債。危急時刻,蕭紅給報社寫信求援,終於得到進步作家蕭軍的幫助,脫離困境。這年的秋天,蕭紅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時貧困的:租不起五角錢一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一個的"列巴圈";一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一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裏,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饑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那是一個充滿動蕩和戰亂的年代。日本法西斯侵占了我國東北,推行法西斯文化專製主義。蕭紅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1934年6月,他們被迫離開哈爾濱,到了青島,不久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抗日戰爭爆發後,蕭紅和蕭軍為參加了抗日文藝運動,然而在不斷的顛沛流離中,他們的感情也走到了盡頭。蕭軍去了西北,參加那裏的抗日救亡運動,蕭紅後來去了重慶,不久又輾轉到了香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她所住醫院被日軍占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僅31歲。

在漂泊中,蕭紅也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愛和幫助。蕭軍把她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並帶他走上了文學道路,雖然兩人最終分手了,但是卻走過了一段難以忘記的感情生活。在上海,魯迅給了蕭紅許多幫助,成為她思想上的導師,稱她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那時,當蕭紅感到苦悶的時候,喜歡常常去魯迅家中,聽聽先生的教導。有時候魯迅要寫作,蕭紅就陪著魯迅的小孩周海嬰玩。在香港住院期間,著名詩人柳亞子先生幫她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

呼蘭河的女兒

蕭紅的伴侶端木蕻良曾經這樣說過:"有一條出色的江,有一條出色的河,生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蕭紅。"這條江,就是我國最北部的黑龍江,這條河,就是蕭紅故鄉的呼蘭河。在那裏,蕭紅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然後以叛逆的姿態離開故鄉,漂泊了大半個中國。然而,令她魂牽夢縈的還是她的故鄉--美麗富饒的呼蘭。

1937年12月,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蕭紅當時住在還沒有遭受戰火的武昌。一天,他對她的朋友、詩人蔣錫金說:"噯,我要寫我的《呼蘭河傳》了。"然而,蕭紅並不能專心於寫作,她還要參加一些抗戰活動,要照顧朋友的生活,隻能抽空寫一些。

在武昌,蕭紅隻寫完了小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開頭幾段,她把小說拿給蔣錫金看,蔣錫金感覺到,她一直在抒情,對鄉土的思念是那樣的深切,對生活的品味是那樣細膩,好像寫不盡似的。但是,小說中的人物遲遲不出場,故事情節也遲遲沒有發生,蔣錫金甚至懷疑她後邊怎麼寫下去,隻是覺得寫的非常好,希望她快點完成。不久,蕭紅就參加了戰地服務隊,去了西北,小說的創作也暫時停止了。

1938年春末夏初,蕭紅從西北回到武昌,創作了一些其他作品。不久就由於戰爭去了重慶,1940年初又輾轉來到香港。生活是顛沛流離的,蕭紅的創作激情卻沒有減少。在香港,她一麵參加一些抗日文藝活動,一邊創作《呼蘭河傳》。1940年12月,《呼蘭河傳》終於完成了。這本書很像是蕭紅的自傳,但是又不是自傳,因為她寫的這些故事,是有選擇的,加上了文學的加工,但是她對故鄉的感受卻是真切的。從全書來看,前兩章像是一個序曲,蕭紅是有一個宏大的構思的,顯示了要寫一部巨著的雄心和氣魄。或許是由於戰爭,我們今天看到的《呼蘭河傳》,雖然非常精彩,卻隻是一部隻有六章的中篇小說。我們相信,如果給她足夠的時間,蕭紅一定會留下一部以呼蘭河為背景的鴻篇巨著。

初到香港的時候,蕭紅就表達過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她把自己的思念,傾注在筆下。然而,上天給這位天才女作家的時間太少了。1942年1月19日,蕭紅已經病危,她對前來探望的朋友微笑著,要來紙筆,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閱讀感言】

作者在《呼蘭河傳》中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對於作者而言,那是一個充滿著灰色、陰暗和愚昧的時代。作者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而我們的童年呢,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我們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7課《祖父的園子》

《家》

【作者小檔案】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巴金是他的筆名。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及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

【作品簡介】

《家》的故事發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館裏。那是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這個家族的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玨。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麵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迷戀於吃喝玩樂,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玨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玨難產而死。

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開始覺醒,決定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求學革命。

【名著背後的故事】

巴金的"家"和小說《家》

巴金青少年時期,正是我們國家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腐朽的封建製度已經瀕於瓦解,但是仍然不願退出曆史舞台;現代的新思想逐漸開始傳播,但是還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製。這一點在一些傳統家族中表現的非常明顯。和小說《家》中的大家族一樣,巴金也出身在這樣一個大家族裏。他後來回憶說:"父親死後我們的富裕的大家庭對於我就變成了一個專製的王國。我在那裏麵還沒有被黑暗驅使到絕望發狂的地步,那隻是因為有幾個愛我的人多少給了我一些安慰、一些溫暖、一些光明。"

巴金的《家》發表以後,許多人以為《家》就是他的自傳,甚至有不少的讀者給他寫信認為巴金本人就是書中的人物覺慧。巴金的家人也有不少對號入座,在書中尋找自己。當然,他們並不會因此感到光榮,因為《家》是反對封建禮教的,書中的人物有一些是反麵形象。他的一些親戚把對這本書有很多非議,甚至把《家》看作是巴金泄憤的工具,他的一個叔叔給他寫信說,現在人們在《家》裏海沒有找到我,如果你沒有把我寫進去,我真要謝謝你"筆下超生"了。盡管巴金多次聲明《家》不是自己的自傳,但是越是這樣,人們越是相信《家》就是寫的巴金自己的家族。

1937年,《家》出版到第十版的時候,巴金寫了一篇序言,敘述了自己寫《家》的原因。巴金告訴表哥,實際上也是告訴讀者,自己寫作《家》這部小說,就是為了控訴封建禮教對青年人的壓迫,反抗封建家族強加給青年人的不公平的命運。他曾經在一篇小說裏寫道:"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夢魘!我讀著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裏,眼看著許多人在那裏麵掙紮,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著滅亡的命運。"這樣的命運,使巴金感到憤怒,所以他要寫一部小說,"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巴金還說:"我要為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我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這個工作雖是我所不能勝任的,但是我不願意逃避我的責任。"

巴金剛剛開始構思這部小說的時候,曾經告訴自己的大哥,說自己想寫一部小說,把大哥也寫進去,並告訴大哥自己也有一些顧慮和困難。他沒想到,大哥接到信後,熱情地鼓勵他一定要把這部小說寫出來。然而,巴金並不是僅僅想寫一部自己家族的曆史,而是要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曆史。他要寫出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要寫出包含在那裏麵的傾軋、鬥爭和悲劇;要寫出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麵受苦、掙紮而終於不免滅亡;要寫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

可是,就在他寫道第六章"做大哥的人"的時候,他的大哥由於封建禮教的迫害而自殺了。巴金悲痛之餘,更加堅定了寫作的決心,而且使感到寫好這部書是自己應盡的責任。他原本並不想突出自己家族中的人物,然而大哥成為他小說中無法抹去的形象。他筆下的覺新,其實就是他的大哥,雖然事跡和他的大哥並不一樣,但是覺新的性格就是大哥的性格。

所以,我們可以說,《家》寫的並不是巴金自己的"家",但是裏邊一些人物有著巴金親人的影子。也隻有親自經曆過那種封建大家族生活的人,才能那樣深刻的描繪出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和扼殺。

"巴金"的由來

我們知道,巴金原名李堯棠。在生活中,人家問他"貴姓"的時候,他總是回答"姓李"。然而我們很少有人知道大作家李堯棠,隻知道巴金,別人稱呼他,也一般稱為"老巴"、"巴老"、"巴先生"。他為什麼取了個筆名叫做"巴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