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巴金在法國巴黎留學。這時候,他寫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小說寫完後,他謄抄在五個練習本上,想寄回上海出版。這時候他想,不能在書上印出自己的本名,讓人知道作者就是自己。可是取一個什麼筆名呢?
巴金在去法國的船上嗎,認識了幾位一起到法國留學中國同學,其中有一位名叫巴恩波。據說,那是巴金第一次知道還有"巴"這個姓。大家在船上相處了幾天,一起吃飯,一起談論感興趣的話題,產生了友誼。到法國後,大家還曾經一起逛公園、聚餐。
不幸的是,巴恩波後來投水自殺了。巴金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很痛苦。這時候,他的《滅亡》剛剛完稿,正準備給自己取個筆名。為了紀念這位朋友,巴金就取了一個"巴"字。在寫《滅亡》的同時,巴金還在翻譯俄國思想家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翻譯剛剛做完了一半,書稿還放在桌子上。這時候有一位學哲學的朋友來看他,聽巴金說想去一個筆名,筆畫要少一點,已經去了一個"巴",就建議他,何不用克魯泡特金名字中的"金"字,因為克魯泡特金是當時巴金非常崇拜的一位思想家。巴金接受了這個建議,從此大作家"巴金"就誕生了,他的原名李堯棠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
巴金與《英雄兒女》
1950年,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開始了。1952年,巴金應當時的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之約,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3月初,巴金和其他17名創作人員換上了軍服,乘上北行的列車,隨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嘹亮歌聲開始了他的軍旅創作生涯。
有一次,巴金同創作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戰地采訪,由於敵機狂轟濫炸,汽車隻能改成晚上出發。為了防止暴露目標,汽車熄著燈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盤山公路上爬行著。在同對麵來車交會時,因避讓不及,巴金他們坐的車翻入了路旁的小溝裏,所幸大夥都沒傷著,但車卻摔壞了,滿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趕到了目的地。
在朝鮮的戰場上,給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誌願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多月。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主攻任務。在連長、指導員先後負傷後,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隻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衝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並大聲喊:"向我開炮!"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這件事觸動了巴金敏銳的寫作靈感,回國後,他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這部小說就是電影《英雄兒女》的前身。
【閱讀感言】
《家》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製製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紮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五年級上,第4課《我的"長生果"》
《小兵張嘎》
【作者小檔案】
徐光耀,生於1925年2月,筆名越風。河北雄縣人,中國現代著名電影編劇、小說家。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起,做隨軍記者和軍報編輯。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寫成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和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小說曾被譯成英、印、地、蒙薩、德、泰、阿拉伯、朝、塞爾維亞等國文字,廣為傳播,深受國內外讀者的喜愛。20世紀60年代初,小說被搬上銀幕,2004年,又被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2006年,同名動畫片也與觀眾見了麵。
【作品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冀中白洋澱有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叫張嘎,大家都叫他"嘎小子"。他活潑調皮、聰明勇敢。在日本鬼子的一次突然襲擊中,他唯一的親人,也是最疼愛他的奶奶為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叔,被鬼子殘忍地殺害了。老鍾叔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地區隊伍。
嘎子曆經艱辛,終於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和胖墩、玉英、佟樂等幾個小夥伴一起,配合八路軍遊擊隊拔掉了鬼子的崗樓,消滅了全部敵人,救出了老鍾叔。戰鬥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嘎子,並獎勵給了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槍。從此,他變成了一名真正的八路軍戰士。
小說塑造了一個天真活潑又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的形象。在敵人麵前無所畏懼,張嘎表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當老滿父子為掩護他而遭受偽軍的毒打時,他敢於大義凜然地挺身而出:"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八路軍,跟他們沒有關係!"當他被敵人關在炮樓裏進行拷問時,他敢於勇猛地咬敵人執著皮鞭的魔手……在親人麵前,他撒嬌發嘎,又顯出天真的稚氣,他會不講道理地堵上胖墩家的煙囪;竟敢違犯紀律將繳獲敵人的手槍藏進老鴰窩裏……
【名著背後的故事】
"小嘎子"是怎麼誕生的
1957年,因受丁玲、陳企霞一案的牽連,徐光耀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軍籍,來到河北保定進了農場勞動改造。那段日子,作者非常苦悶。每天勞動結束回到家裏,就一頭栽在枕頭上,那是一種莫名的無法擺脫的疲倦和絕望。當時他甚至想到過自殺。
一天晚上,他又是翻來覆去睡不著。突然一個念頭闖進他的腦海裏:與其這樣成天煩悶苦惱,不如拿起筆寫點東西。後來他回憶說:
"自殺也是死,如果寫小說,一口血噴在桌子上,那也是死;決心既下,第一步是先找題材。給自己定個規矩:不管寫啥,一定要輕鬆愉快,能逗自己樂的,至少能使眼下的沉重暫時放鬆。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平原烈火》,其中有個小鬼瞪眼虎,出場時,曾是挺活躍的,可後來被主角擠到一邊去,沒啥事可幹,最後隻得蔫不唧兒的結束。一位老戰友看了批評說,你怎麼把個挺可愛的孩子寫丟了呢?那好吧,現在就把他抓回來吧,能逗我笑的就是他。"
於是他盡力搜尋,平生所見所聞、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桌上放張紙,想起一點記一點,憶起一條記一條。從幼年時頑皮可愛的小夥伴,到抗日時那些嘎不溜丟的小八路們,一個個湧到了他的腦海裏。不幾天,那具有情節功能的嘎人嘎事,竟拉成一個長長的單子。這些材料經過仔細推敲、詳細整理後,一個嘎眉嘎眼的嘎子形象,便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人物有了,故事情節更是水到渠成,隨手拈來。因為自己從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一直與那些嘎不溜丟的小八路們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他們的行動、言談曆曆如在目前,什麼端炮樓、打埋伏、掏雀窩……這些對於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小說寫得非常順利,短短一個月就脫了稿。小說的名字先是叫《小偵察員》,後來覺得不順,才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小兵張嘎》走上銀幕
1961年,徐光耀把《小兵張嘎》的電影劇本交給了當時的大導演崔嵬。兩年後,《小兵張嘎》的拍攝準備工作開始了,其他工作都已經準備就緒,可主人公嘎子的扮演者還沒有著落。攝製組的同誌非常喜歡小說封麵上畫的張嘎:一雙炯炯的黑眸,咬著手榴彈弦的小嘴,顯得既天真活潑,又機智靈敏。他們覺得張嘎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於是他們帶著小說,按圖索驥,尋找他們心目中的小嘎子。可一個多月過去了,找過了幾百個孩子,愣是沒有一個滿意的。後來,在《烈火中永生》中扮演江姐的於藍給北影送去幾張照片,其中的安吉斯(嘎子)、吳克勤(胖墩)一眼就被崔嵬看中了。
電影開拍了,可安吉斯、吳克勤他們從來沒有演過戲,對台詞的時候,演胖墩的吳克勤還像念課文那樣念台詞,逗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怎麼辦呢?崔嵬決定不讓小演員們排練了,就讓小男孩們脫光膀子,光著腳跟白洋澱的孩子們一塊兒去玩,小演員們玩得可開心了。有的人擔心孩子們玩野了,可崔嵬說:"我要的就是這樣身上充滿泥土氣息的小嘎子。"
拍戲的時候,崔嵬也很會給小演員"造景",讓他們"假戲真做"。比如小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那場戲,胖墩兒看中了嘎子的木頭槍,想用鞭炮和嘎子換。嘎子舍不得換,又想要鞭炮。兩個人於是商定用摔跤的辦法一決高低,誰贏誰就能得到對方的東西。結果,在小夥伴們的"加油"聲中,胖墩贏了比賽。扮演嘎子的安吉斯在演這出戲時竟然動了真格的,因為他確實很喜歡那支木槍,輸了比賽後竟然"嘎氣"發作,真的耍賴咬了"胖墩"一口,疼的胖墩哇哇直叫。
就這樣,在崔導演的精心"策劃"下,電影拍得非常順利,也非常成功。上映後,觀眾們都說嘎子演得真,演得像。
【閱讀感言】
我們今天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安靜地上課,能在陽光明媚的天空下盡情地嬉戲,能在父母和老師的溫情嗬護下健康地成長……這一切都是像小兵張嘎一樣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時,我們要以張嘎為榜樣,在生活和學習中,麵對困難勇於克服,不怕挑戰,不怕挫折,樂觀向上,努力學習,長大以後為國家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級下,第22課,《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小遊擊隊員》
【作者小檔案】
王願堅(1929~1991),山東省相州鎮相州諸城七村人,現代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部隊裏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4年開始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以短篇小說為主,代表作品有《黨費》、《七根火柴》、《足跡》等,《黨費》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足跡》獲人民文學雜誌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4年,他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拍成電影後,影響和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
【作品簡介】
《小遊擊隊員》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樟伢子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為了掩護紅軍傷員,被白鬼子殘殺了。孤身一人的樟伢子帶著對敵人的仇恨,下定決心要找到紅軍,讓紅軍戰士們為父母報仇。在尋找紅軍時他意外的遇見了紅軍的偵察員。在協助偵察員去敵占區偵查時,不料被敵人發現,偵察員被俘虜。機智勇敢的樟伢子順利地將敵人的情報圖給了遊擊隊,遊擊隊殲滅了敵人,救出了偵察員。樟伢子在重重艱難考驗之下,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小遊擊隊員。
【名著背後的故事】
戰爭洗禮的少年歲月
王願堅出生於山東省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一個詩書禮儀之家。他的伯父王翔千是中共山東地方組織的早期領導人之一;父親王振千也是一名早期共產黨員,還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酷愛文學、國畫和書法,對少年王願堅的影響很大。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全國抗戰熱潮的影響下,王願堅的家鄉相州到處掀起抗日救亡運動,正在讀三年級的王願堅和姐姐積極參與運動,曾一道演出過《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劇。不久,堂姐王辯和趙誌剛等根據上級黨組織安排回到諸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並先後領導成立了中共諸城特支、中共諸城臨時縣委。王願堅經常為他們站崗、送信,跟他們學唱抗日歌曲。
1938年初,日寇占領諸城,父親和伯父不願讓王願堅當亡國奴學生,一起自辦"家學",親自給子女們上課。半年後,王振千的"家學"被取締,王願堅被日寇強迫進入日寇監管下的學校讀書。日寇規定:學生進校門必須向太陽旗敬禮。但年僅11歲的王願堅不肯忍受這種屈辱,寧肯挨日本教官幾個重重的耳光,也不向太陽旗低頭。殘酷的民族壓迫造就了他的民族意識,民族恥辱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抗日戰爭時期,王願堅的家一度成為我黨敵後工作的聯絡點,黨組織常在他家秘密召開會議。王願堅開始有意識地閱讀學習地下工作者帶來的宣傳抗日的書籍和一些文件,為他以後創作革命曆史題材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44年7月中旬,中學隻讀了一年、年僅15歲的王願堅和堂弟王愈堅被山東軍區敵工部的同誌"貼郵票"(當時把戰士送到武裝郵政部,穿過封鎖線投奔抗日隊伍的戲稱)寄往山東軍區駐地。由於年齡太小,"抗大"不能接收,隻好到海濱幹部學校(對外稱濱海中學)學習。同年9月,日寇對濱海區進行大"掃蕩"。遵照上級指示,學校裏年齡小的同誌就地分散到老鄉家裏當養子,王願堅被分散到莒南一個山村的張大娘家。
1944年底,王願堅從濱海中學結業,參加了濱海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新成立的宣傳隊,任宣傳員。1945年6月,宣傳隊隨莒縣獨立團打新旺據點,王願堅和其他年齡小的同誌負責護理傷員。這一時期,王願堅跟隨部隊轉戰南北,戰爭中的見聞、磨煉,使他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漸成熟。1947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調到麓水報社工作。這個時期,他聽到和看到了更多的動人故事和感人的形象,創作了報告文學《突上古龍庭的勇士》、《王煥喜》,通訊報道《一捆麥秧》以及許多反映行軍、作戰、宣傳、勝利的軍事題材的詩歌和說唱材料,其中很多都曾通過新華總社在全解放區播送,為激發部隊官兵和群眾的革命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