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3 / 3)

正是由於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曆,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才催生出了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作品。

【閱讀感言】

《小遊擊隊員》中的樟伢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努力地朝著自己心中偉大的理想、目標不斷前進,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堅強不屈、艱苦奮鬥的遊擊隊員。我們要學習他不怕困難、勇敢堅強的精神,同時也要懂得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平安幸福的生活。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鐵道遊擊隊》

【作者小檔案】

劉知俠(1917~1991),筆名知俠,原名劉兆麟,河南汲縣人。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1939年畢業後隨一分校到山東沂蒙地區,任《山東文化》副主編、文工團團長。1944至1945年,兩次到微山湖和棗莊,同當地鐵道遊擊隊一起活動。1953年完成的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曾多次再版,並被改遍為電影和電視劇。他還寫有著名小說《紅嫂》,出版有短篇小說集《鋪草》、《沂蒙故事集》,中篇小說《鐵道遊擊隊的小隊員》等。

【作品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南部棗莊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壓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組建起一支短小精悍的遊擊隊。他們"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打岡村"、"搞情報"、"奪布車"、"上濟南"、"下徐州"……活躍在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鐵路命脈--津浦線的山東沿線,鼓舞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戰士氣,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對日作戰,老百姓稱他們"飛虎隊",他們在八路軍中的正式番號是"鐵道遊擊隊"。最終他們用智慧戰勝了敵人,將日軍打敗,並且壯大了遊擊隊的隊伍,為中國的抗戰做出了一份貢獻。

《鐵道遊擊隊》從1943年構思動筆,中間因為戰爭的原因一度停筆,直到1952年作者才正式重新動筆,1953年成書,所曆整整十年時間。該小說在1954年1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後,立即成為了當時各個年齡層次和文化層次的群眾的搶手讀物,在讀者中引起強烈震撼,迅速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國的"讀鐵道憶抗戰"的旋風。隨後一版再版,並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越等近十種文字,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打擊異族侵略者的傳奇經典,在世界各國也擁有眾多的讀者。

【名著背後的故事】

真實的"鐵道遊擊隊"

小說《鐵道遊擊隊》裏講述的"鐵道遊擊隊"的英雄事跡十分感人。其實在現實中也有過這樣一直神勇的抗日隊伍。那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微山湖一帶的一支叫"魯南鐵道隊"的遊擊隊伍。該遊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誌勝為副隊長,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

鐵道隊揮戈於百裏鐵道線上,截列車、打洋行、毀鐵路、炸橋梁、與日偽展開殊死搏鬥。令日偽聞風喪膽。他們還成功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千餘名將士穿越日偽封鎖線,安全到達革命根據地呢。他們傳奇般的英勇事跡傳遍了全軍全國,被肖華將軍譽為八路軍的"懷中利劍,袖中匕首"。

1943年夏,《鐵道遊擊隊》的作者劉知俠參加了山東省軍區在莒南縣的坪上召開的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會上他被"魯南鐵道隊"的短槍隊中隊長、甲級戰鬥英雄徐廣田的英雄事跡深深吸引,為此對他做了專訪。通過訪談,他認識了這支遊擊隊的英雄人物,了解到了他們感人至深的抗敵事跡,知道了很多關於他們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戰鬥故事,隨即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英模大會後,知俠便迅速整理材料、巧加構思,著手寫關於鐵道遊擊隊的章回體小說,當時小說的標題為《鐵道隊》,所寫的還僅限於真人真事。作品一經刊出,便以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全國解放後,作者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時,為了突出它的戰鬥性,特意加上"遊擊"二字,正式更名為《鐵道遊擊隊》)。

所以說,"魯南鐵道隊"便是小說《鐵道遊擊隊》的現實原型。

【閱讀感言】

《鐵道遊擊隊》告訴我們,隻要大家團結一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打敗一切敢於侵犯的敵人。同時也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建設祖國,讓偉大的祖國變得更加強盛、美麗、富饒。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

《紅岩》

【作者小檔案】

羅廣斌(1925~1967),重慶忠縣人,作家。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曾經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是大屠殺的幸存者,與楊益言合著了《在烈火中永生》和《紅岩》。

【作品簡介】

《紅岩》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8年,此時正是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正在進行垂死掙紮,而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的共產黨員也與他們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由於叛徒甫誌高的出賣,江姐、許雲峰等很多同誌被捕,在,雖然反動派受盡了酷刑,但依然沒能從他們嘴裏得到一絲情報,江姐他們甚至還發動獄友絕食,以反抗反動派的虐待。就在解放軍即將解放重慶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提前秘密地殺害了許雲峰、江姐等人。而此時渣滓洞中的難友們也發起了暴動,終於衝出了魔窟,迎來了解放。

【名著背後的故事】

江姐的原型--江竹筠

在《紅岩》中,有一位主人公江姐,是一位傑出的革命者,最後犧牲在敵人的監獄裏。江姐是實有其人的,她的原型就是江竹筠。

江竹筠出生於四川省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父親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根本就無法養活妻兒,無奈的母親隻好帶著她和弟弟去重慶投奔兄弟,小小年紀的江竹筠就這樣成了織襪廠的一名童工,由於各自矮小,夠不到機器,她就踩在一個高腳凳子上幹活。11歲時,她又進了一家孤兒院,一邊做工一邊讀書。苦難的生活讓他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他學習時非常用功,學過的每一篇課文都要背下來。

1939年,她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在這裏接受了先進的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共產黨主板了《挺進報》,由他負責校對、整理、發稿、發行等工作,僅僅幾個月,《挺進報》就發行了1600多分,這讓敵人很是恐慌,不惜一切力量要抓到《挺進報》的負責人。

這時,由於叛徒的出賣,她被捕了,敵人把她押送到"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對他嚴刑拷打,要她供出《挺進報》的其他負責人,可是她咬緊牙關,始終不肯屈服,而且還把叛徒痛罵了一頓。國民黨特務惱羞成怒,用刻的尖尖的竹簽釘進她的十個手指甲中,妄圖使她屈服,但江竹筠即便痛的一次次暈死過去,卻仍然守口如瓶,他輕蔑地對敵人說:"竹簽子不過是竹子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誌確實鋼鐵鑄成的。"敵人對她用遍了典型、老虎凳、灌辣椒水……等等酷刑,最終還是失望了。

在獄中,江竹筠就像一個大姐姐一樣關心著每一個難友,她堅定他們對勝利的信心,領導他們和敵人作鬥爭,並默寫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帶領大家一起學習,難友們都親切地喊她"江姐"。

1949年,中國共產黨已經打過了長江,幾乎解放了整個中國,狗急跳牆的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大肆屠殺被關押在渣滓洞裏的共產黨員,正式在此時,江姐被敵人秘密殺害了。

【閱讀感言】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們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沿著他們的足跡,為更好地建設祖國而奮鬥終身。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上,第10課《別餓壞了那匹馬》

《紅日》

【作者小檔案】

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人,作家。他曾於1933年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後來又參加了新四均,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曾擔任過華東軍區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了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等作品,其中《紅日》先後被譯成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

【作品簡介】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山東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占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麵,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剪了國民黨的74師。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名著背後的故事】

嘔心瀝血寫經典

在解放戰爭時期,吳強擔任蘇中軍區的政治部副部長和華東野戰軍六縱的宣傳部長,他親身經曆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戰役。

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當希望能"立馬沂蒙第一峰"的常勝將軍張靈甫最終被解放軍用門板抬下了山。當時,吳強正隨軍駐紮在當地的一個村子裏,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之後,忽然就萌發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描寫這幾場戰役的殘酷和艱苦。但是由於部隊每天都要行軍打仗,停下來時還要做宣傳,給大家鼓勁,做思想工作,繁忙的擠不出一點兒時間認真構思,更沒有時間做下來安心寫作,這讓吳強心中很是鬱悶,隻好抽出一點時間就做一些記錄,可是,後來夜渡朐河的時候,他做記錄的幾個筆記本聯通搜集的74師的《士兵報》全都丟失了,這讓他非常懊惱。

盡管沒有時間,但吳強仍然每天在思考著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每日裏無論坐著站著,還是行軍、吃飯,他都時刻不停地思索著,連做夢都夢到自己心中的人物了,就這樣神魂顛倒地思考了很久,又經曆了無數次戰爭,看到了更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心裏麵的故事情節越發豐滿起來。

後來,部隊進駐廈門,吳強有時候會去海邊散步,有一次,他又去了大海邊,看著波濤洶湧的海水,想到腦海中的故事,他不禁又細細地構思下去,劉勝、石東根等人的形象逐漸地清晰起來,忽然,他想到了一個感人的情節,自己都認不出掉下了眼淚。還有一次在睡夢中,他夢到了文中震撼人的一個場景,忍不住哭醒了過來,讓同屋的人以為他和妻子鬧了矛盾,忙不迭地勸慰他呢!就這樣偷空地寫寫停停,一轉眼,新中國就成立了,吳強被任命為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生活穩定下來,他開始完善已經寫了8萬多字的《紅日》的故事梗概和人物簡述。

他在南京軍區招待所找了一件偏僻的房間,開始專心寫作,桌子上、床上、地板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寫作材料,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寫完6000字。當時江渭清、王必成經常去看望他,吳強就把寫好的章節給他們看,讓他們多提意見。

有時候,他的思路打結了,就拚命地抽煙,直到抽的舌頭發麻、不住地咳嗽,吃飯都沒有胃口,常常錯過飯時,很多時候都是買一包餅幹就打發了。有時候,一天就吃一頓飯。這樣連續工作的時間長了,他的身體迅速地跨下來,不但頭上多了很多賣法,滿臉皺紋,連走路都沒有力氣了,有一次吃完晚飯,他出去散步,竟然迷迷糊糊地撞到了一棵樹上,自己還沒有察覺,對著那棵樹連聲道歉。路上的行人看到這一幕都哄堂大笑,以為他是個精神錯亂的瘋子。

當《紅日》的初稿完成後,吳強感到身上的最後一絲力氣也被抽走了,他暈倒過去,人們急忙把他送進了醫院。這一住就是半個月,吳強坐不住了,《紅日》隻是剛剛完成了初稿,還需要不斷地修改,精益求精才是。於是他又悄悄地拎著箱子,躲到了杭州的一個招待所修改稿子,這一來,就花費了4個月,他的體重也在這段時間裏從74公斤下降到58公斤。但令他欣慰的是,《紅日》總算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閱讀感言】

為了《紅日》,吳強可謂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可見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浸透著無數的汗水和努力,沒有誰能夠不付出一點辛勞就能贏得豐碩的果實的,《真心英雄》中唱的好:"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立定遠大誌向,想做科學家、醫生、老師的同時,不知道同學是否做好了奮鬥的心理準備呢?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六年級下,回顧·拓展三課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