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做《風箏》。(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書寫過有關風箏的文字,我們先來讀讀這樣兩首古詩。(出示文字)
生:(齊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這裏麵沒有寫到風箏啊?怎麼老師說這首詩也是寫風箏的呢?
生:這首詩裏麵說“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就是指風箏。
師:你說得真好!聯係上麵的句子看一看,這是說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於是——
生:(齊讀)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好。我們再來讀第二首。
生:(齊讀)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急拍手,鬆梢吹落美人箏。
師:能讀懂嗎?
生:能!
師:孩子們為什麼著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為他們的風箏被風吹落到樹梢上了。
師:這是古人詩句中的風箏。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題目就叫《風箏》。誰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課文可能是講什麼的?
生:可能是講風箏的樣子和用途。
師:你猜測這是一篇說明文。
生:講了和風箏有關的一個故事。
師:你認為更側重於敘事。
生:講了風箏的製作過程。
師: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生:我認為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親。他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心願,然後放飛風箏,讓他替自己去尋找母親。
師:啊呀,一隻小小的風箏就引發了你這麼多多情的遐想,那麼,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什麼呢?現在王老師把課文發給大家,請你認真地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或者問問老師和同學,把課文讀通順,看看課文到底寫什麼了?
點評:
王老師的導入非常別致。第一,教師以寫風箏的古詩引入,讓孩子們通過對“忙趁東風放紙鳶”、“忽聽兒童急拍手”等詩句初步理解,獲得關於風箏的感性知識:風箏也叫“紙鳶”,風箏一般在春天放,風箏帶給人們無窮的快樂。這樣的引入,比單純向孩子們介紹風箏來得高妙!第二,通過古詩這個引子,引出《風箏》這篇文章,進而讓孩子通過大膽預測,調動他們的經驗儲備,誘發他們的閱讀期待,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第三,更為巧妙的是,王老師用古詩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筆。在課的中間,王老師用引課時的詩句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種古今對照,互文參讀的策略,非常高明!
(學生拿到課文,自己小聲練習讀)
師:(行間巡視,不時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有同學提出來這兩個字不認識,看黑板。(板書:憧憬)誰知道什麼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回答得非常準確。這兩個字都是豎心旁,看來跟心情有關,表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神往。
師:還有同學提出這個字不認識,(板書:倏)這個字念“shū”,它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搖頭)
師:等一下我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聯係上下文來理解它。好,下麵我們來請幾位同學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思考:這篇課文圍繞著風箏主要講了什麼?
(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引導學生聯係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師相機評價)
師:我們沒有接觸到課文的時候,大家預測了很多課文可能寫了什麼,現在我們已經讀過課文了,誰能用一句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生:課文主要講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
師:你是從哪兒找到了這個答案?
生: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師:真好,你真會發現。(打出文字投影,師範讀了這句話)
你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憶當中情有獨鍾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呢?
生:因為作者說那是“最大的快樂”。
師:你體會得真好,請你們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作者對風箏的感情。(學生練習讀,教師指名彙報,通過評價來進行感情朗讀的指導)
師:這句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發現,它還領起了下文。接下來的課文很自然地就記敘了作者他們做風箏和放風箏的情景,你能試著給課文分段嗎?
(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標畫,指名彙報,教師有意設疑,提出找風箏是否應該獨立分為一段,在學生的辯論中達成共識——找風箏的過程也是放風箏這美好遊戲的一部分)
點評:
盡管《新課程標準》已經不提分段,但是,對於有些結構分明的課文,抓總領句或過渡句進行分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助於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王老師不避諱分段,用比較短的時間,讓學生抓總領句,很快就讓孩子們在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思路。可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師:你覺得作者在做風箏和放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你從哪兒可以體會到他的心情?請你再一次默讀課文,把你能夠體會到作者情感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學生默讀,進行標畫,練習朗讀,反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