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什麼是快樂成交(1 / 3)

快樂成交自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顧客

不知道大家喜歡吃雞蛋還是鴨蛋?我以前做過一個調查,大部分人喜歡吃雞蛋。為什麼?難道雞蛋的營養價值比鴨蛋高?錯,鴨蛋的營養價值和雞蛋差不多;有些人說鴨蛋比雞蛋鹹,這更是無從說起,又不是所有的鴨蛋都必須做成鹹鴨蛋;還有人說,從古到今,人們都是這個習慣,吃雞蛋比吃鴨蛋多,具體什麼原因還真不知道,總之傳下來的習慣肯定沒錯。調查了半天也沒調查出個所以然來,後來我苦思冥想,終於研究出了原因——不要小看了那隻下蛋的母雞,它可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母雞下完蛋之後就叫“個個大”,蛋一落地,母雞就開始“做宣傳”,天天地叫,小的蛋也給它叫大了,其實一般的鴨蛋都比雞蛋大,但鴨從來不叫,所以就沒人理它了。

這雖然是個小笑話,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想要業績好,就要學會“叫”,就要學會推銷,還要將“銷售”首先推銷給你自己。敬業的導購要像雞一樣懂得宣傳,要像雞下蛋一樣興奮,要將你的熱情傳遞給顧客,快樂成交自我。不能像鴨一樣悶聲不響,否則大部分顧客都會離開,你的業績就不能提升,你的價值就不能體現。

將“銷售”推銷給自己

推銷產品之前先將“銷售”推銷給自己,成交不全是因為產品好,如果隻是產品好顧客就買,那麼公司就沒必要花錢雇你。成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顧客認可你、信任你。要讓顧客認可你,你就要先認可自己,做自己的第一個顧客,隻有接受了自己,顧客才能接受你,也才能接受你的產品。隻有把自己當顧客,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才能知道如何善待顧客,如何對顧客負責。

銷售大師原一平經常對著鏡子大聲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原一平,有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鬥誌,所有的落魄都是暫時的,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會成功!”他明白,此時自己已不再是單純地推銷保險,他是在將“銷售”推銷給自己。他要向世人證明:“我是幹推銷的料。”想要成為金牌導購,就要像原一平一樣肯定自己的職業,同時也要像雞一樣為自己所賣的產品做宣傳,學會快樂成交。

案例

有一次我做培訓,問一個學員這樣一些問題:

“如果你剛認識一個人,這個人很帥,看上去很符合你的標準,於是你鼓起了勇氣向這個人表白,而這個人說他不喜歡你,你會不會傷心?”

“不會。”

“為什麼?”

“因為世界上不止這一個人,我這麼好,一定還會有其他人懂得來欣賞我。”

“那如果一個人和你相處了三年,後來跟你分手了,你傷不傷心?”

“傷心。”

“為什麼?”

“因為我付出過,相處了那麼長時間肯定會傷心。”

“其實你不必傷心,因為你失去的是一個不愛你的人,而對方失去的是一個愛他的人,所以應該傷心的人是他。你還會遇到對你更好的人。”

銷售也是一樣,你將“銷售”推銷給自己,你認可自己的職業,那你就會產生一種氣場,這種氣場會讓顧客覺得如果他們不購買你的產品,那是他的損失。你有了這個氣場之後,在與顧客交流的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以這個氣場感染顧客,顧客感受到這個氣場後自然也會考慮成交。

做自己產品最重要的顧客

顧客是你的產品的使用者,是你的服務對象。顧客的錢不是你想掏就能掏的,一次成功的交易,必須符合兩方麵要求:一方麵是你獲得了利益,另一方麵是顧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如若不然,這將是一次失敗的交易。所以當你向顧客銷售產品時,不僅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還應該考慮到顧客的需求,而且要把顧客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喬吉拉德的《怎樣成交每一單》裏麵就有這麼一段話:

真正偉大的導購會比較渴望提供產品的好處給顧客,而不是收取巨額的傭金。當金錢成為主要動力時,導購很少有成功的。顧客們可以從導購的眼神中看出他對金錢的渴求,因為所有跡象在他們臉上顯露無遺。

導購需要正確看待顧客與自己的關係。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實現角色的互換,才能準確發掘出顧客的需求。

案例

在一次大型公開課的提問環節,有一個小夥子高舉著手問:“王老師,我做保險已經兩個月了,還是沒開單,什麼原因啊?”

我看了看小夥子,西裝革履,白白淨淨的。

我就問他:“你自己買了沒?”

他低著頭,說:“還沒。”

我:“為什麼還沒買?”

他:“因為我沒那麼多錢。”

我:“對啊,你自己都說沒錢,那顧客是不是也這樣?”

他:“是啊,顧客也大都這麼說,那怎麼辦?”

我:“那你自己先買一份兒。”

他:“可是我還是沒錢啊!”

我:“沒錢借錢買!”

於是他馬上打電話向老同學東借西湊,籌了幾千塊,立馬給自己買了一份兒。

一個星期過去了,我接到他的電話:“王老師啊,我出單了,謝謝您!”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做銷售,第一個顧客是你自己。隻有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才能有說服力。如果你隻是為了金錢而工作,隻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做銷售,那麼顧客怎麼會被你說服呢?

隻有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別人。比如你賣化妝品,口口聲聲對顧客說這個牌子是純天然的,護膚效果好,適合所有膚質使用,但你自己卻用其他品牌,這時顧客又怎麼會相信你呢?

施與受的相互關係

我們一生中要扮演多個角色,從服務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雙重身份,既是施予者,又是接受者。比如,你到餐廳吃飯,你是顧客,服務生為你服務,很多人會認為服務生才是服務提供者,其實,你跟服務生都同時具備顧客及服務提供者這兩種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