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有一次我去買單反相機,就碰上了這麼一個高手。
我:“尼康D90多少錢?”
A:“一口價7300元。”
我:“再便宜點。”
A:“不行,都是這個價,不信您去問問別家。”
於是我就走到第二家。
我:“兄弟,我剛已經在隔壁問過價了,你給我個實在價,尼康D90多少錢能賣?”
B:“一口價6900元。”
我:“再便宜點。”
B:“真便宜不了……”
我:“行,那我再看看。”
接著我又返回了第一家。
我:“你這導購不實在,隔壁才賣6900,你要7300,便宜點,7000賣不賣?”
這位導購立場特別堅定。
A:“先生,一分價錢一分貨,您也知道我這是大品牌,價格浮動本來就很小,他們能賣6900,肯定有他們的原因,隻是這個原因我也不能告訴您。您買這麼貴的東西,不就圖個放心嗎?萬一哪個部件出現點兒小問題,您不是麻煩嗎?”
這時我回頭看了看6900的那家導購不斷地衝我招手,這意味著他們家的價格還可以再低。我心裏有點發毛,覺得他們賣的就是質量有問題的水貨,於是乖乖地掏了錢買了這個7300元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顧客買一件很貴重的東西時,他並不會在幾百塊錢的問題上糾結,他更希望買得放心。我們要好好地分析顧客的心理,才能見招拆招。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發現問題
當顧客走進門時,我們要用最好的禮儀讓顧客停下腳步。每位顧客需要的產品都不一樣,我們要通過交談,了解顧客需要什麼,什麼時候想要,他擔心的問題又有哪些。
放大問題
一旦發現顧客擔心的問題,我們就要放大問題。在以上案例中,顧客最怕的就是買到水貨,我們就要抓住顧客的這個心理,把買到水貨的危害告訴他,如售後沒有保證、以次充好、偷換配置等。當顧客認同這些問題的危害時,我們成交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針對問題的特性解決問題,像賣D90這個案例,導購需要說出自己產品的優點,售後會提供哪些服務,重點突出產品的保障性,從而與水貨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可以通過分塊解析法來解決問題,比如:
案例
在夏天,女性一般都會買防曬霜,其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導購怎麼才能說服顧客購買她能力所及的最好的產品呢?以美國的水寶寶防曬霜為例,一支水寶寶防曬霜需要兩百多元,而一支曼秀雷敦防曬霜隻需要幾十元,怎樣才能說服顧客買兩百多元的而不是幾十元的呢?這就需要用到分塊解析法。
一般人都不知道一款好的防曬霜不僅有防紫外線的功效,還有防輻射、抗氧化、延緩衰老的功效。水寶寶防曬霜雖然很貴,但是它的量比曼秀雷敦防曬霜要大上兩倍,而且抗衰老作用更明顯。它有款產品不僅適合夏天用,也很適合其他季節使用。
作為導購,你傳遞給顧客她原本不知道的信息,就會讓顧客認為你很專業,就會願意信賴你。接下來,你就要把那兩百多塊錢分布到365天中去,一天不到六毛錢,顧客就可以比別人保養得好很多。顧客一聽果然是這麼個道理,也就不在乎那點兒錢了。
成功提示:
顧客走進賣場,就說明賣場有吸引他的地方,找到顧客的懼怕點,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思考:
解決問題該分哪三步?
我敢於要求顧客成交
在銷售過程中,有很多導購不敢要求成交,哪怕他已經知道顧客已有購買意向,因為他總是害怕麵對顧客的“拒絕”。即使提出了,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麵”,讓顧客不知所雲,從而錯失最佳的成交機會。
時機到了,就要果斷行動,猶豫不決,隻會空留遺憾。
所以成交是敢不敢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案例
小王上大學時暗戀一個叫張庭的女同學。張庭家裏條件好,人又漂亮,更重要的是她心地善良,對同學很友好,對小王這個長相一般、家裏條件又不好的男生也很客氣。
小王一直非常喜歡她,但是又很自卑,隻好把對她的喜歡、思念以及身邊發生的事都一一寫在信紙上,洋洋灑灑幾千字。
光陰似箭,轉眼間,大學四年過去了,小王的情書也裝了滿滿一盒。小王想再不表白就沒機會了,於是就讓他最信任的兄弟李濱幫他把這些情書交給張庭。小王想,憑著自己平時對張庭的照顧,她應該能猜出寫信的人是自己。
等了幾天,沒有任何音信,小王想這事也就這樣過去了。畢業後,小王到其他城市去發展。一晃5年過去了,有一天,老同學李濱給小王打電話讓他參加自己的婚禮。
婚禮上,小王發現新娘竟是當年自己日思夜想的張庭。他很詫異,事後問張庭為什麼喜歡李濱。張庭說大學畢業的時候,李濱給她一盒情書,她看完後很感動,於是下定決心要嫁給他。小王聽後很氣憤,問她怎麼知道那些情書是李濱寫的,張庭反問小王誰會把自己的幸福交給別人。
小王被這句話問住了,誰會把自己的幸福交到別人手中呢?就算他說出那些信是他寫的又有什麼意義?如果那樣,連他自己也會鄙視自己。
如果當年小王多一點勇氣,親手把情書交到張庭手上,恐怕現在跟張庭走進婚姻殿堂的就是他了。所以人要敢於要求,相信自己。
同樣,導購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隻要你要求了,終究會成交。
求對人
記得上初中時,我看到一幅華君武的漫畫《公牛擠奶》,畫上一個人正在煞有介事地抓著一頭哭笑不得的公牛在賣力地擠奶。這幅漫畫諷刺那些隻知道埋頭做事卻不知道動腦子的人。其實它也在告訴人們:如果目標搞錯了,哪怕你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術和幹勁十足的勞動精神,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
放眼銷售,此類情形比比皆是!
案例
小劉去萊公司拓展業務,經過幾輪周旋之後,他終於繞過了保安和前台,成功地找到了一位部門經理。喜出望外的他,也顧不上問對方的司職,在簡單地做了自我介紹之後,就開始宣傳起公司的產品來。
說來也怪,對方不僅沒嫌他唐突,反而笑意盈盈地聽他講這講那,還不時點點頭。小劉一看,對方態度良好,想必是自己的介紹已經引起了對方的興趣。就這樣,兩人你來我往,相互之間都感覺良好,並就幾個細節性的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小劉知道,是時候表明態度了。可是當他要求成交的時候,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原來這位經理一個月前就已經辭職了,今天隻不過是來領取工資的。剛才相談甚歡,完全是因為他等得無聊,想找個人聊聊而已。
我們可以想象此時此刻小劉的表情該如何尷尬了。沒有求對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由此可見,求對人是敢於要求的先決條件。顧客分為三種類型:使用者、買單者和決策者。而本節所講的求對人,其實就是找準決策者。
那麼,決策者有什麼特征呢?我們通過什麼方法來發現決策者?
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購物模式:
自己做主給自己買
如果是自己做主給自己購買,其購買特征是:獨立意識強,不太受外部因素的影響,集使用者、買單者、決策者三種身份於一身。這時候直接要求其成交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