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附錄一(1)(1 / 2)

演繹“汶川速度”與中國

力量的雄渾史詩

——讀梁平抒情長詩《汶川故事》

張德明

梁平新近創作的抒情長詩《汶川故事》,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有關“5·12”大地震災後重建的詩報告。詩人運用曆史學的眼光搜羅了災後重建過程中的諸多感人細節和故事,並以飽含情感的筆墨將其藝術地呈現出來。這是一部展示大國奇跡的恢弘史詩,它以長達兩千多行的洋洋灑灑的篇幅,精彩地陳述了經曆大災大難之後能在短短三年時間迅速修複和重建家園的“汶川速度”,也向世人展示了眾誌成城、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2008年在四川盆地爆發的汶川地震是中國人近百年來遭遇的重大災難之一,其慘烈與凶險無疑是超常和巨大的。由於破壞程度極甚,損失慘重,汶川地震也對中國人戰勝災難的勇氣和重建家園的信心提出了最為嚴峻的考驗和最為有力的挑戰。災難已經發生,未來將何處去?這是回旋在國人心頭的醒目問號。早在這一年的五月,汶川地震發生的第三天,梁平就滿懷悲切與期望的複雜心情,寫下了題為《一個詩人的悲傷與感動》的長約一百一十多行的詩歌,來表達自己對受難者的哀悼和對未來的信心。在該詩的最後一節,詩人這樣寫道:

救援還在進行。這是一條通往九寨天堂的路

這條路上的每個導遊走到汶川

都會指著海子講一個故事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這裏發生了一次特大地震

一個美麗的小鎮整體被埋入了水下

後來這裏就生長出碧藍的海子

至今,這裏的海子還會長出紅藻

血一樣紅……

在這以前,故事省略了背景

留給我們一個略帶淒婉但是美麗的傳說

我知道這個故事有了新的版本

那是這次抗震救災中還沒寫完的壯麗

一首萬眾一心的現代史詩

如此巨大的災難,如此悲壯的挽歌

作為一個中國詩人

我深信,我們的共和國

不會忘記那些罹難的生命

並庇護每一個同胞永遠幸福安寧……

不難發現,對於汶川將會頑強地與災難抗爭、迅速完成家園重建的偉大前景,具有敏銳的曆史直覺的詩人梁平,已經在這首詩中作了精彩的預言。而今,梁平又寫出了《汶川故事》這篇抒情長詩,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對此前那番預言所作的直接照應和詳細回複,個中深意是令人回味無窮的。

汶川地震一晃已過三年,而那悲劇的一幕仍時時回旋於我們腦際,映現在我們眼前。長詩以極為簡練的語句回顧了這次災情:“天搖地動,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四川盆地西北方向的汶川小城。/這個中國古代大禹的故鄉,/街道撕裂、房屋垮塌、山體滑坡,/漫長的斷裂帶上,/成千上萬來不及呼救的生命,/散落滿地驚恐和絕望。/該死的地殼,一次不打招呼的彈跳,/眩暈了大半個中國。”汶川地震的危機有多大呢?如果不看數據,光憑想象,我們是很難清楚地知道這次浩劫的嚴厲程度的。但一旦看到專家給出的數字,我們每個人都將瞠目結舌。詩人如此寫道:“國家公布:汶川地震裏氏8級,/這是當年唐山地震的級數。/比唐山更為慘烈的是,這次震源更淺,/波及的範圍更大。而且和唐山地震一樣,/相當於投放了400顆原子彈的能量。”可想而知,這相當於“400顆原子彈的能量”所具有的威懾力是異常猛烈的,它所造成的殺傷力和摧毀性也許會大大超越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大災有大愛,患難見真情。《汶川故事》一詩聚焦災後重建的曆史時刻,用生動的細節和場景,真實而具體地顯示出不容低估的中國力量。這偉大的中國力量裏,既有團結的力量,也有友愛的力量,還有齊心協力抗擊困難的信念和勇毅之力。麵對災難,詩人以一個“前沿觀察者”的身份,真實報道了從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到普通民眾奔赴前線,在第一時間救險抗災的一幕幕感人情景,寫得真切生動,至情至理。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可謂是一個多災多難、飽經風霜的民族,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偉大民族,集體主義的思想光照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魂,每每會在厄運降臨的時刻發揮出神奇的作用。經過三年的日夜奮戰,汶川終於從災難之中重新站立起來,在廢墟和瓦礫之上,新的汶川以驚人的速度恢複了生氣,煥發了活力,以美麗的風姿再度出現在世界麵前。在“序詩”裏,詩人如此描畫了重建後的汶川形象:

雲落在田野變幻色彩,翠綠的禾苗,

金黃的菜花,以及暮色裏乳白色的炊煙。

春回天府,聚集了天下所有的生動,

新的橋梁、道路和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