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這是從地底傳出來的童謠,
這是六歲的任思雨被掩埋在廢墟裏,
獨自在那裏唱的童謠。
老師不見了,
小夥伴們也不見了,
四周的黑,黑得像夜晚。
沒有星星和月亮,
身邊也沒有爸爸媽媽。
思雨想哭,想起爸爸說過,
思雨最勇敢最堅強,
最不讓爸爸媽媽擔心。
所以思雨不哭,想哭也不能哭。
思雨知道自己被什麼壓住了,
思雨被壓疼了,疼了也不能哭。
不哭隻能唱歌,剛剛學會的歌,
老虎就不會哭,思雨也不會哭。
唱著唱著,思雨就不疼了。
唱著唱著,思雨就不怕了。
直到解放軍叔叔把她從廢墟裏救出,
擔架上的思雨還在唱,
流著眼淚唱,
唱得所有的叔叔阿姨淚如泉湧……
小思雨的故事是地震中許多遭遇同樣災難的小朋友們的故事的典型版本,在這個版本裏,一個經曆了從生命到死亡的輪回的可怕劫數以及在這個劫難中憑借某種信念堅強挺立的中國小孩的形象是令人感動的。讓小思雨不哭的原因是積澱在內心的那種偉大的愛,這愛來自他的父母,也來自解放軍叔叔,還來自全中國人民。正因為此,我們可以相信,小思雨以唱代哭的曆史細節是真實的,也是具有表達力度的,並能在第一時間打動每一位讀者。
再如寫一個參加過多次抗災搶險的老軍人,聽到汶川噩耗後馬上申請奔赴前線,並在災難現場發揮自己餘熱的典型故事,也顯得極為生動和感人。詩歌如此寫道:
剛剛送走了老伴的八十高齡的老人。
一個穿了一輩子迷彩的軍人。
一個身患癌症的院士。
亡妻的傷痛還在,當他知道汶川前線亟待救援,
立即撥通院首長電話,
隻問了一句:“什麼時候出發?”
於是,在解放軍總醫院出征的隊列裏,
多了這位主動請戰的老人——
一身戎裝,一頭花白的頭發,
一腔熱血,壯士情懷。
1966年邢台大地震,他站在前排。
1975年營口大地震,他站在前排。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站在前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他隻是多了一條拐杖,
依然在前排,不減當年氣概。
從都江堰廢墟上救出的那個姑娘,
二十五歲的青春正在凋零,坍塌的大樓,
擠壓了她的雙腿,沒有知覺了,
失血的花瓣上寫滿悲哀。
老人來了,姑娘抓住老人的手,
“救救我吧,爺爺——”
老人流淚了,他沒有回答,
隻是握住姑娘的手用力捏了一下,
把一股力量傳遞給了姑娘。
一雙青春美麗的雙腿,
一雙原本已經決定截肢的腿,
在老人重新製訂的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