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與時俱進是鄧小平理論的鮮明特色
王正民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密切結合中國的國情,敏銳審視世界變化的局勢,回應當今時代對理論的需求和呼喚,在反映時代精神中實現理論創新和發展;與時俱進、勇於創新,鑄就了鄧小平理論獨特的思想品格。
一、把握時代脈搏,切中時代主題
鄧小平理論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充分體現在其把握時代脈搏、切中時代主題、反映時代特征上。首先,鄧小平深入考查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風雲變幻,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思想。20世紀後半期開始,整個世界都被卷入到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三大浪潮之中。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已經由不平衡逐步朝著相對平衡的方向發展,各種力量的此起彼伏,對霸權主義構成了強大的製約,有效地推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曆史進程。整個世界不同文明、不同社會製度、不同發展模式、不同價值觀念同時並存,已經逐步由單極化走向多元化,這種多極化趨勢保證了世界向著和平與發展的目標邁進。由經濟全球化而延伸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增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密切關係;眾多發展中國家要求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從而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鄧小平緊緊抓住這一時代主題,一再指出,推進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不僅要依賴於國內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而且要憑借國際上相對和平的環境。這是我國發展的最好機遇,一定要抓住不放。他立足於時代發展的製高點,把對中國發展的理論思考置於時代發展主流和人類文明進步大趨勢的整體實踐中。針對我國“文革”後的情況,他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為實現這一時代主題,他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是非的標準,始終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全黨全國的中心任務,並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可以說,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他反複強調說,要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從而把中國的發展融人世界發展的洪流之中。其次,針對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他強調指出,實現現代化,要適合中國的國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時期的破壞,使中國成了貧窮落後的國家。二是人口多,耕地少。現在全國人口有九億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農民。人多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在生產還不夠發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就都成為嚴重的問題。這是對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前提的最初分析,後來,黨的十三大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時,對我國的特殊國情做出了客觀的、準確的定位。它指出,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由於我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麵還很不完善,因此,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都具有其特殊性與複雜性,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將遇到與中小國家不同的發展難題。這些問題在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都要比其他發展中國家複雜和艱巨得多。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作了全麵的回答,確定了我們的基本目標和政策,從而使中國的發展既順應世界潮流又適合自己的特點,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開拓進取,不斷實現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於對現實問題的回答之中,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發展。我們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自己的方針,所以才能取得勝利。”①他說,在中國現實條件下,搞好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你不抓住四個現代化,不從這個實際出發,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就是空談馬克思主義。他敢於突破,敢於創新,他不唯書、不唯上,敢說前人未說過的話,敢創前人未開創的新事業,從而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領域和理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