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發展(5)(1 / 3)

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始終是鄧小平考慮研究中國問題的著眼點和立足點。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國際格局發生了大變動,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以後,中國發展的機遇加大了,同時麵臨的挑戰也隨之加大了。中華民族要複興,國家的綜合國力要增強,毫無疑問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這是基礎。但對於一個積弱已久,經濟文化落後而又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來講,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裏經濟實力總是處於相對弱勢,要想在一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橫行的世界裏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集中力量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把綜合國力中的科技力、文化力、學習力、創新力、發展力和政治力等各種要素充分地調動起來,並使之成為支持經濟又同經濟力融為一體的國家整體實力。這就是鄧小平講的:“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因此,在把物質文明搞得更好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中國這樣一個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增強綜合國力的大對策、大舉措、大手筆,勢必會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說話辦事的分量,提高中國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

(三)鄧小平“兩手抓”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補充和發展,堪稱惠及當代,功在千秋。

“你方唱罷我登場”,是當今世界風雲激蕩的一個真實寫照。

世界社會主義政治運動曲折發展的曆史,可謂教訓多多,記憶猶新。原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先是長期墨守成規、繼是放任自由化思潮泛濫,名日“新思維”,結果實際上是“散思維”,從而導致了國家“易幟”;我們在六七十年代發生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和80年代末又發生了動亂等,結果使文化道德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等遭受到了大破壞,導致一部分人人性扭曲,一些地區社會失安,其中的問題或說教訓固然有許多,但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一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建設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民主法製建設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怎樣處理,精神文明建設自身又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設內部的思想建設、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民主法製紀律教育的關係如何協調和整合,這一係列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是關係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關係建設全麵小康社會是否成功的重大問題。從這個視角來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兩手抓”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就可以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個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問題。因此人們十分有必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鄧小平“兩手抓”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構想為全國設計了一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1985年10月23日,有一位外賓曾問:“中國共產黨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現在經濟改革,你們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現了少數貪汙腐化和濫用權力的現象,你們準備采取什麼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鄧小平一邊抽煙,一邊一字一句說:“我們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來解決,一個是教育,一個是法律。這些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也不可能靠幾個人講幾句話就見效。但是我們有信心,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有能力逐步克服並最終消除這些消極現象。”這位外賓緊接著又問:“這種現象是否反映了一個潛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即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製度之間的矛盾?”鄧小平彈了彈煙灰胸有成竹,擲地有聲地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科學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隨著民主和法製建設的加強,目前社會上那些消極的現象也必然會逐步減少並最終消除。”鄧小平和這位外賓的對話高屋建瓴,鏗鏘有力地告訴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製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必須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惠及十幾億人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時,小平同誌還憑借他特有的政治經驗和豐富的學識,高度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諄諄告誡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精神文明,必須把經濟的發展與教育和法律兩個手段的運用、把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法製建設的加強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是人類曆史上一個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偉大創舉,也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偉大的探索。

胡錦濤同誌在2003年12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需要。”在新世紀新階段,胡總書記專門強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須協調發展,足見其現實意義十分重要,表明了中央有堅強的決心要遵循鄧小平開拓的正確道路,把“兩手抓”和精神文明建設貫徹下去,同時也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全麵正確地理解“兩手抓”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實質,共同把它落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