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1 / 3)

116

上海的清晨是熱鬧、繁忙、生氣勃勃的。天還沒有亮,清道夫就開始掃街了。接著是召喚各家各戶倒垃圾、馬桶的鈴聲。然後是推著車兒賣小菜的、挑著擔兒賣熟食的、提著籃兒賣鮮花的吆喝聲,一直叫到每戶人家的窗口,叫到裏弄深處。再接下去就是主婦們與小菜販子爭斤論兩、討價還價的聲音;上學去的小孩子們圍著熟食擔兒爭買棗糕、餛飩、陽春麵和炒糖栗兒的聲音;上工去的人們互相打招呼說話的聲音等。最後,整個都市就完全蘇醒過來了。各種車輛的聲響,各種牲畜的鳴叫,各種金屬木器敲打撞擊發出的轟鳴,還有數十萬居民言談行動發出來的各種聲音等,便彙成了一支雄渾的、喧鬧的、隻有大都會才特有的交響曲,騰起在萬千屋瓦的海洋之上,彌漫在煙霧迷蒙的都市上空,一直要到夜深人靜之後,才逐漸停息下來。而第二天,天還未亮,又重新響起了這支好像是永遠不變而又日日常新的永恒的樂曲。

羅英仍舊保持著他那早起的習慣。每天,當這支樂曲還沒有奏響之前,他就醒來了。

他總是最早迎接曙光的人。

即使是在百萬人聚居的現代化大都會中,清晨也總是清新、美好而明麗的。大自然的萬能之手似乎永遠能夠澄清和淨化一切毒素而使空氣常新。

這天,羅英又很早就起床來了。

他首先站在仍然很黑暗的房間中,做了一段八段錦和易筋經,活動活動筋骨和腰腿,然後便站到窗口去呼吸一點清晨的新鮮的空氣。

他望望天空。東邊天宇中才剛剛露出一小片魚肚白色。黎明前的星星又稀又大又亮,在暗藍色的、幽邃的、天鵝絨似的天空裏,閃射著耀眼的光芒。天上沒有雲彩,也沒有風。整個宇宙似乎呈現出一種神秘的、靜穆的氛圍,引人遐想。

黎明前的都市是沉寂的。眼前隻有一片望不到邊際的屋頂,沒有炊煙,也沒有燈光,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跡象。

他站了一會兒,才看到有幾隻早行的候鳥,無聲地從他頭頂上的高空翩翩飛過,哇地一聲打破了黎明前死一般的寂靜。接著就飛來了幾隻麻雀。麻雀,也許就是城市中醒得最早的生靈了吧。天邊剛剛露出曙光,它們就飛出窩來了,在窗前的樹枝上、陽台的欄杆上、瓦簷上,吱吱喳喳,跳一下,翹一下尾巴,唱起了他們永遠唱不厭的清晨之歌。

然後就是黃鶯。也不知道為什麼黃鶯兒總是孤獨的。也許是它過於孤芳自賞了吧。然而,它們的歌聲卻的確是十分美妙的。有時候,一隻黃鶯兒停在你的窗前,鼓動它那如簧之舌,一聲嬌啼,千回萬轉,真令人回腸蕩氣,不能不為它那婉轉的歌喉驚歎不已。而當它唱完之後,它還會偏著頭矜持地望著你,好像在期待著你的讚賞似的。

又過了一會兒,太陽就要出來了。

首先,東邊的天宇上呈現出一片橘紅色。接著是夜色逐漸消退,星星逐漸隱去,很快地在淡青色的天空中,就出現了第一縷金色的陽光。

這時,誰家的鴿群開始出動了。

鴿群,是大都市上空驕傲的明星。

白天,在大都市的上空,別的鳥兒是很少見的,隻有鴿群在那兒自由地飛翔。

當你仰著頭,望著那些灰色的、乳白色的、暗紅色的小鴿子,在高空,在曉日照射、微風輕拂的蔚藍的天宇中,帶著鴿哨,成群地翱翔時,你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產生許多遐想。

羅英就這樣站在小窗前,直到市聲開始喧騰起來後,他才出房去梳洗,然後又回到房中來,為《中外日報》趕寫時評或校閱文稿。

他開始在《中外日報》社當一名排字工,後來又當校對,現在已經開始作見習編輯了,並且學著寫了一些新聞和時事評論。

他先用鉛筆打了一個草稿,又逐字逐句推敲了半天,才用毛筆在稿紙上謄正。正在抄寫,蔡鍔進來了。蔡鍔見他在寫文章,便搶著要看。羅英說:“我是初學,一定寫不好的,看了丟人。而且有一段話我自己還沒有把握,你要肯提意見,幫助我修改,我就念給你聽聽,你看怎麼樣?”

蔡鍔說:“你莫客套,倒是念來聽聽也好,我也好欣賞欣賞嘛。”說著就在羅英的書桌邊坐了下來,等著聽文章。羅英第一次念自己寫的東西,心情還有點緊張,臉色也脹得紅紅的。他先給蔡鍔倒了一杯茶,自己也呷了一口茶水,才拿起文稿,選了一段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