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2 / 3)

黃忠浩的威字營調到漢陽龜山駐防後,他在武漢結識了一個朋友,名叫沈藎,字愚溪,又名克誠。這個沈藎也被人稱為瀟湘才子,列為長沙“十二神”之一。他長於文墨,早年與譚嗣同友善,經譚嗣同引薦,在湖北撫院衙門當一名文案。前年戊戌政變後,譚嗣同就義、譚繼洵被撤職,他這個小官兒的飯碗也跟著被砸掉了,隻好在武漢當寓公,賦閑候補。這次,唐才常、林圭來武漢籌建自立軍,便委他當了個右軍統領,在新堤一帶活動。沈藎與黃忠浩早在湖南家鄉時就是相識的。他每次從新堤來武漢,與總部聯係時,都要從漢陽經過,便常到威字營來找黃忠浩聊天,討論時事與詩文,有時還住上一兩天,因而關係逐漸密切。後來沈藎就介紹黃忠浩加入了自立軍。

黃忠浩是個正途出身、有功名、有身份的人。他以道學正統和儒將自居,哪裏看得起林圭這樣既無功名,又無一官半職的年輕洋學生。他看到林圭這樣受敬重,地位反在自己之上,心中很不痛快。林圭越是慷慨激昂,他越是反感。林圭指斥時弊,關心國難的演說,在他聽來,簡直是狂妄僭越,刺耳得很;但他修養有素,懂得喜怒不形於色的道理,並沒有流露出絲毫不得體的神色,始終和林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默默地站在一旁,心不在焉地向遠處觀望。

演說完後,林圭便在田邦璿等人陪同下,走下看台——隻有黃忠浩仍然留在看台上,負責指揮——沿著廣場四周,在各營隊列麵前,繞行一周。林圭舉起右手,行著新式軍禮,緩步地走過全軍之前。他們走到哪裏,哪裏便響起嘹亮的口令聲和整齊的千百個腳跟並拉的聲音。兵勇們都持槍向他們致敬。

檢閱大約進行了半個多時辰才結束。

林圭又回到看台上去,看了一會兒操練,才退到拈花寺內的禪堂中去,同各地來的一些哥老會首領和各營幕僚會商起義的事情。

林圭首先傳達了唐才常的意見,認為起義時間,因海外款項未到,一再延期,弄得事機泄露,人心惶惶,現在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古人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拖久了,對起義是很不利的。總部已經作出決定,本月二十八日一定起事。希望各防營,各會黨的誌士們抓緊準備,定期行動,互相配合,爭取起義必勝。

各防營的一些下級軍官,各青幫、紅幫、哥老會的頭目,內八堂、外八堂的老大爺們,聽了林圭的話,都議論紛紛,有讚成的,也有不讚成的,而談得最多的還是錢和槍的問題。兵營中的人都說,總部原曾許諾過,凡參加自立軍起義的兵弁,每人預支一個月雙餉,現在,七月十五已經過去了,餉款還沒有發下來,兵勇們都有怨言;各會黨的首領也說,原已發話下去,凡持有富有票、參加自立軍起義的袍哥兄弟都有薪水補貼,現在也沒有兌現,在眾多弟兄們麵前失去了信義,槍支子彈也無錢購買。

林圭隻好婉言向大家解釋,說明:“新加坡愛國華僑邱菽園先生確曾捐贈巨款二十萬元,已收齊的南洋各國華僑捐款也有三十萬元之多,都已集中到了康長素先生手中。這是確定無疑的。我等從日本歸國時,也已當麵與康先生約好,隻等我們把隊伍拉起來後,他們便以洋行投資名義,陸續將這筆款項彙來,作為起義的經費。現在,不知為何,款項至今未到,以至失信於下麵弟兄,實在是很痛心的事,但我相信這筆款項遲早是一定會寄來的。那時一定補發,決不食言。目前還望大家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用好言勸勉下麵弟兄,共同努力克服困難,堅持按時起義,奮勇向前,隻要起義勝利了,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