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脊柱的應用解剖(二)(1 / 1)

第二節 椎骨的特點及其連結

一、椎體

(一)頸椎

椎體較小,呈長方形或橢圓形,橫徑大於矢徑,椎體兩側翹起稱為鉤狀突,其下麵兩側呈斜坡狀,相鄰兩椎骨的鉤突與斜坡間形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椎弓根較細,椎孔呈三角形,關節突呈柱狀,位於椎弓根與椎弓板的連結處,關節麵呈卵圓形。橫突短而寬,根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外,橫突孔有椎動脈、椎靜脈及交感神經椎動脈叢通過。橫突上麵有一深的脊神經溝,溝內有脊神經通過。除第7頸椎外,棘突末端分叉。

(二)胸椎

椎體呈短柱狀,矢徑比橫徑略長,上部胸椎體近似頸椎,下部近似腰椎。兩側上下各有一半圓形淺窩,分別稱為上肋凹和下肋凹。上下相鄰的椎骨肋凹與椎間盤合成一完整的凹,與肋小頭相關節。胸椎的關節突近似額狀位,故不易發生脫位。橫突呈圓柱狀,其前麵有一凹麵,稱橫突肋凹,與肋結節相關節。

(三)腰椎

椎體高大,上下麵平坦,後麵較前麵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跡較淺,下切跡寬而深。椎弓板較胸椎寬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橢圓形、近三葉草或三葉草形。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的關節麵凹陷,向後內方。下關節突的關節麵凸隆,向前外方。上下關節突呈內外的關係。橫突根部的後下有一小結節,稱副突,副突與上關節突後緣的乳狀突之間有一骨溝,其中有脊神經後內側支通過。上下關節突之間的一段椎弓稱峽部,若峽部斷裂則導致脊柱失穩而出現椎體滑脫。

(四)骶骨

骶骨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骶骨外側部上寬下窄,上部有耳狀關節麵,與髂骨耳狀關節麵形成骶髂關節。骶骨底中部前方為卵圓形關節麵,借椎間盤與第5腰椎相連。後方為骶管上口。

骶骨前麵兩側各有4個骶前孔,內通骶管,有骶神經前支及血管通過。骶骨後麵粗隆,中線處為骶中脊,此脊下端的三角形裂孔為骶管裂孔,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腰椎管狹窄症時的骶管注射療法即於此處注藥。骶中脊外側有骶關節脊,下端終於骶角。其外側有4對骶後孔,有骶神經後支及血管通過。骶後孔外側有由橫突融合而成的骶外側脊。

(五)尾骨

呈三角形,由4個尾椎融合而成。

二、椎間連結

可分為椎體間連結(前連結)和椎弓間連結(後連結)兩種。

(一)椎體間的連結

1.一般情況

相鄰兩椎體間借椎間盤及前、後縱韌帶相連結。

(1)椎間盤。椎間盤由髓核及纖維環組成。①髓核,為膠狀物,富有彈性,可隨外界壓力改變其位置和形狀,以吸收震蕩。正常情況下,髓核能將其所承受的壓力均勻地向四周傳導,若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時,過度勞損、體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下使纖維環破裂,以致髓核突出。②纖維環,位於髓核的四周,由數層呈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環組成,相鄰的環層中纖維排列呈相反的斜度而交叉,為30°~60°,這樣的排列和走向,有利於限製扭轉活動和緩衝震蕩。纖維環的前部較後部寬,髓核偏於後部。由於纖維環後部較薄,環層間的間隙較小,環層密集,受力脆弱,故髓核易於向後方突出,又因有後縱韌帶,所以突出的髓核以向後外側為多。③軟骨板,有人將椎體上下麵的骺軟骨板作為椎間盤的一部分。成人髓核的代謝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軟骨板的通透性。若軟骨板不完整,髓核突入椎體則形成許莫結節(Schmorlnode)。其椎體上、下麵形成的半環形凹形切跡即許莫切跡。

(2)前縱韌帶。前縱韌帶上起枕骨大孔前緣和寰椎前結節,在椎體前麵下降,止於第1~2骶椎。各段的寬窄厚薄有所不同,在胸段韌帶較窄而略厚,在頸、腰段則較寬而略薄,它與椎體和椎間盤前緣緊密相連,有限製脊柱過伸的功能。

(3)後縱韌帶。後縱韌帶上起樞椎,與覆膜相續,沿椎體後麵正中下降,止於骶管前壁。後縱韌帶較前縱韌帶狹窄,位於頸及上胸段的部分較寬,而下部胸段及腰段的部分較窄。後縱韌帶與椎間盤及椎體上下緣之間緊密相連,而與椎體間留有空隙,此間有椎靜脈通過。後縱韌帶可限製脊柱過度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