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殊情況
前組關節在頸椎比較特殊,尚有寰椎關節、寰枕關節和鉤椎關節。
(1)寰椎關節。其主要運動形式為旋轉,亦可進行輕微的俯仰和側屈運動。臨床上寰椎關節半脫位較常見。
(2)寰枕關節。由寰椎上關節凹與枕骨髁構成。關節的前方有寰枕前膜,後方有寰枕後膜,限製頭部的運動。寰枕後膜的外側與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之間,圍成一圓管,椎動脈與枕下神經從其中通過。
(3)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指C3~7椎體上麵兩側緣的鉤狀突和上位椎體下麵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的關節,其周緣有滑膜囊包繞。它有許多主要的毗鄰結構:後部鄰脊髓;後外側部構成椎間孔的前壁,鄰近神經根和神經節;外側為椎靜脈、椎動脈和圍繞在椎動脈表麵的交感神經叢;脊神經節和脊髓的營養動脈緊貼鉤椎關節後麵走行。
(二)椎弓間的連結(小關節)
主要包括關節突關節及其周圍的韌帶。
1.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
該關節的病變在脊柱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關節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及其周圍的關節囊組成,關節腔窄小,關節囊頸部鬆弛,胸部緊張,腰部增厚。此關節屬平麵關節,可做輕微運動,承擔脊柱的一部分重力,尤其是脊柱後伸時,是脊柱的重要負重結構,並對脊柱的運動有導向作用。小關節損傷病變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胸段,小關節活動度較小,另外還有肋椎關節加強,因此,損傷機會相對較少;頸、腰段活動頻繁,損傷的機會較多。
小關節由脊神經後支支配,小關節紊亂可導致刺激或壓迫其周圍神經,出現頸、腰、背部疼痛等症狀。
2.韌帶
在脊柱的後組關節結構中尚有4組韌帶起重要作用。
(1)黃韌帶。由彈力纖維組成,起於上位椎弓板下緣和前麵,向下止於下位椎弓板的上緣和後麵,參與圍成椎管的後外側壁。黃韌帶一般厚0.2~0.3cm,腰椎黃韌帶最厚,可達0.5cm,胸部的狹長而弱,頸部的寬薄。黃韌帶限製脊柱過度前屈及側屈,同時有掣動脊柱從前屈位恢複到直立姿勢的功能,有穩定小關節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黃韌帶可出現慢性增生肥厚,以腰段為多見,常導致腰椎管狹窄,壓迫馬尾。
(2)棘間韌帶。位於相鄰棘突間,頸部的發育不好;胸部的較窄長;腰部的最發達,寬而厚,呈四方形,有限製脊柱前屈及回旋的作用。
(3)棘上韌帶。起自第7頸椎棘突尖部,向下沿棘突止於骶中脊。頸部的發育為項韌帶,腰部的細長堅韌,有限製過度前屈的作用。
(4)橫突間韌帶。位於相鄰兩橫突間,頸部纖維較少,大部為肌纖維代替;胸部的呈圓索狀;腰部的則薄如膜狀,參與腰神經後支骨纖維孔的構成。該韌帶肥厚增生時可壓迫腰神經後支,是引起腰腿痛的椎管外因素之一。
以上所述的前後兩組關節及其韌帶是脊柱的內在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