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脊柱的應用解剖(四)(2 / 3)

二、肌肉

根據肌肉所在的位置,分為前群、外側群及後群。

(一)前群

主要位於頸段脊柱前麵,肌肉較小,數量不多,但與頸椎的功能活動有密切關係。主要有頸長肌、頭長肌、頭前直肌和頭側直肌。由頸脊神經的前支支配。

(二)外側群

頸部有斜角肌,腰部有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

1.前斜角肌

起於C3~6橫突前結節,止於第1肋斜角肌結節。

2.中斜角肌

起於C2~6橫突後結節,止於第1肋上麵,鎖骨下動脈溝之後。

3.後斜角肌

起於C5~7橫突後結節,止於第2肋外側麵。

上述3塊肌肉,一側收縮時,使頸側屈及旋轉;兩側收縮時,使頸前屈並上提第1~2肋,助吸氣。由頸神經前支(C5~6)支配。

斜角肌間隙是由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圍成的三角形間隙,內有臂叢和鎖骨下動脈通過。當斜角肌損傷、肥大或痙攣時,可出現神經和血管症狀,即斜角肌綜合征。

椎動脈三角外側界為前斜角肌,內側界為頸長肌,下界是鎖骨下動脈第1段,其尖為第6頸椎橫突前(頸動脈)結節。三角的後界有第7頸椎橫突、第8頸神經前支、第1肋頸及胸膜頂;前方為頸動脈鞘與膈神經、甲狀腺下動脈及胸導管弓。主要內容如下。①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第1段,於前斜角肌和頸長肌之間上行,穿6~1頸椎橫突孔,至寰椎側塊上關節麵後方轉向後內,通過椎動脈溝,穿寰枕後膜和硬脊膜,經枕骨大孔入顱腔。②椎靜脈,伴動脈前下行,彙入頭臂靜脈。③甲狀腺下動脈,沿前斜角肌內緣上行。④交感幹及頸胸神經節,位於椎動脈起始部的後方。

4.腰大肌

位於腰椎兩側,起自T12~L4椎體和椎間盤的外側麵及全部腰椎的橫突。向下與髂肌共同形成腱,止於股骨小轉子。由第2、3腰神經前支支配。

5.腰小肌

位於腰大肌前麵,起自T12~L1椎體側麵,止於髂恥隆起。由第2、3腰神經前支支配。與腰大肌共同屈腰。

6.腰方肌

位於腹後壁脊柱兩側,其內側為腰大肌,後麵,胸腰筋膜的深層與骶棘肌分隔,起於髂脊後部、髂腰韌帶和下位3~4個腰椎橫突,向上止於第12肋骨內側的下緣和第1~4腰椎橫突,由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兩側收縮降第12肋助吸氣,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

(三)後群

後群肌肉較強大,是脊柱的重要外在穩定因素。共分淺、中、深3層。

1.淺層肌

位於脊柱與上肢之間,主要有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與菱形肌。

(1)斜方肌。位於項部和背上部,麵積寬廣,由副神經支配。

(2)背闊肌。是位於背下部和腰部淺層較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經支配。

(3)肩胛提肌。位於斜方肌深麵,由肩胛背神經支配。

(4)菱形肌。位於斜方肌深麵,脊柱與肩胛骨間的菱形扁肌。該肌由肩胛背神經(C5)支配。當患頸椎病時,此神經受壓迫,引起菱形肌痙攣,產生背部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