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層肌
有上、下後鋸肌,受肋間神經支配。
3.深層肌
分兩層。
(1)第1層。主要包括夾肌和骶棘肌。
骶棘肌為背肌中最長的肌,縱列於脊柱全部棘突的兩側,起自骶骨背麵,向上至枕骨和顳骨乳突。由頸、胸、腰脊神經後支支配。腰部捩傷後,此肌可發生保護性痙攣。骶棘肌可使脊柱後伸,並可仰頭。一側收縮可使脊柱側屈。在脊柱直立或中立位時,該肌不緊張,肌肉作用較小,身體重量幾乎全部傳遞至椎體和椎間盤;當脊柱前屈時,頸肌立即強度收縮;而腰部完全前屈時,則又變為鬆弛。由於肌肉易疲勞,故屈曲的時間過久,起立時常感腰痛和強直。
(2)第2層。為較深在的短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椎枕肌、橫突棘肌,均參與脊柱的運動。受脊神經後支支配。
第五節 脊柱的神經支配
脊柱的神經支配主要來自31對脊神經後支、副神經、胸背神經和肩胛背神經。下麵主要介紹脊神經後支。
一、脊神經後支
脊神經後支,由脊神經於椎間孔外口分出,繞上關節突外側行向後方,至相鄰橫突之間分為內側支(後內側支)和外側支(後外側支)。內側支向內下至棘突附近,外側支行向後外。
頸神經後支分布至頸後部皮膚和深層肌;胸神經後支分布至背部皮膚和深層肌;腰神經後支分布至腰部、臀區皮膚和深層肌;骶、尾神經後支主要分布至骶骨背麵和臀區皮膚。
腰神經後支的損傷較多見,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此與其行程中所經過的結構有關。腰神經後支分出後向後行,經骨纖維孔至橫突棘肌內側緣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①內側支在下位椎骨上關節突根部的外側斜向後下,經骨纖維管至椎弓板後麵轉向下行,分布至背部深層肌和脊柱。第5腰神經後內側支經腰椎下關節突的下方,向內下行。②外側支在下位橫突背麵進入骶棘肌,然後在肌的不同部位穿胸腰筋膜淺出,斜向外下行。其中,L1~3神經後外側支組成臀上皮神經,跨越髂脊後部達臀區,外傷、勞損等因素可致臀上皮神經受損,引起腰腿痛,即臀上皮神經綜合征。
二、與脊神經後支有關的孔道
(一)骨纖維孔
又稱脊神經後支骨纖維孔。位於椎間孔的後外方,開口向後,與椎間孔的方向垂直。其上外側界為橫突間韌帶的內側緣,下界為下位椎骨橫突的上緣,內側界為下位椎骨上關節突的外側緣。該孔的體表投影位於同序數腰椎棘突外側的下述2點連線上:上位點在L1平麵正中線外側2.3cm,下位點在L5平麵後正中線外側3.2cm。
(二)骨纖維管
又稱腰神經後內側支骨纖維管。位於腰椎乳突與副突之間的骨溝處,自外上斜向內下,有前、後、上、下四壁,前壁為乳突副突間溝,後壁為上關節突副突韌帶,上壁為乳狀突,下壁為副突。除後壁為韌帶外,餘壁為骨質,有時後壁韌帶也可發生骨化。體表投影:在同序數腰椎棘突下外方的兩點連線上,上位點在L1平麵後正中線外側約2.1cm,下位點在L5平麵後正中線外側約2.5cm。
在正常情況下,骨纖維孔、管及胸腰筋膜裂隙有保護通過其內的腰神經後支、內外側支及伴行血管的作用,但因這些孔道細小,周圍結構堅韌、缺乏彈性,再加上腰部平時活動頻繁,活動度較大,故較易拉傷,若此處骨質增生則使孔道變形狹窄,壓迫其內的血管神經,從而出現腰腿痛症狀。因此,熟悉這些孔道有利於臨床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