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脊柱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機(1 / 3)

第一節 基本病因

脊柱疾病的發生與外在因素有直接的關係,而身體的內在因素在發病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內外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脊柱疾病的發病學特點。

一、外因

(一)外傷

外力作用於脊柱可以導致肌肉、韌帶、脊髓等損傷及骨折脫位等,常見的外力包括跌仆、扭閃、墜墮及撞擊等。

臨床上脊柱損傷以頸、腰段多見,尤其是腰部。頸部的損傷外力以間接外力為主,如急刹車導致的“揮鞭樣”損傷,輕則頸椎小關節紊亂或頸椎半脫位,重則發生骨折脫位並發脊髓損傷而癱瘓,甚至死亡。高處墜地可導致胸腰段壓縮骨折,或骨折脫位伴截癱。唐代《外台秘要》已提到“因墜打壓損……有頭項傷折骨節”,《普濟方·折傷門》曰:“從高跌墜,頸骨進”,《跌損妙方》指出有“頸項打斷”。以上均說明墜墮是頸椎損傷的重要原因。《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首次明確地將頸椎骨折脫位分為四大類型,並描述了脊柱損傷的症狀表現。民間常說的“閃腰岔氣”包括胸腰椎小關節紊亂症及急性腰扭傷等。

(二)慢性勞損

《素問·宣明五氣論篇》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久行久立,長期姿勢不正確的操作,肢體某部位之筋骨受到持久的或反複多次的牽拉、摩擦等,均可使脊柱受到持續性外力作用而損傷。如單一姿勢的長期彎腰工作可造成慢性腰部勞損;長久站立,支撐過度,腰背、膝、踝承受較大力量,腎髒精華多集中於腰骨,而腰部骨骼中精髓相對缺乏,於是可產生腰痛。腰部活動頻繁,為一身之要,日久可導致椎間盤退變,從而引起一係列繼發性改變,出現腰腿痛等症狀。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則導致頸部肌肉勞損,外在動力平衡失調,繼發內在動力失衡,而發生頸椎退變,產生頸肩臂疼痛等一係列症狀。

(三)風寒濕邪

中醫曆來都非常重視風寒濕邪在脊柱病發病中的地位。風寒濕邪既是引起脊柱疾病的直接原因,又是某些脊柱疾患的重要誘因。《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關節,導致氣血凝滯,營衛不得宣通,不通則痛,故脊柱疾病多以疼痛為主要症狀,且多有得寒則症狀加重、得熱則舒適的特點。如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中,風寒濕邪侵襲腰背肌肉,導致肌肉痙攣,可使已發生退變的椎間盤壓力增高而導致椎間盤破裂,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傷科補要》中說:“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以上所論類似於現代的落枕、頸椎病等。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太陽在泉,寒複內舍,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又雲:“濕淫所勝……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如折,髀不可以回,如結,如別。”《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曰:“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腹火,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素問·調經論篇》雲:“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諸病源候論·卒腰痛候》指出:“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以上說明了風寒濕邪與脊柱疾病的相關性,是臨床上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根據。

二、內因

內因是指人體內部影響而導致脊柱發生病變的諸因素。各種外在因素固然是脊柱病變的重要因素,但它們都有各種不同的內在因素和一定的發病規律。《素問·評熱病論篇》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隻有在機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才能傷害人體致病,這不僅體現在外感六淫病證和內傷七情病證的發病上,而且對脊柱疾病的發病也不例外。故而我們強調內因在脊柱疾病發病學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