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脊柱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機(3 / 3)

(二)腎

腎藏精,主骨生髓,主生長發育。腎藏五髒六腑之精氣,其充在骨。無疑腎當主骨,因為腎貫脊骨而生髓,骨髓充盈於骨空之內,反過來營養骨體,以促其發育壯實。《素問·逆調論》說:“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說明腎與骨髓的關係甚為密切,故有些患腰脊傴僂不能舉動和兩足痿軟不能支撐身體的骨痿病,古人認為是“腎氣熱,則腰背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痿論篇》)。中年以後,調攝失宜,易致陽有餘而陰不足,陰不足是肝腎真陰不足,陽有餘是虛火邪熱有餘。邪熱又可使無髓之骨異常增殖,於是骨骼外形粗大卻支撐無力,且有骨痛,多同時筋拘攣急又無力,關節牽強且失穩。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雲:“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腎者主水,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五髒皆衰,筋骨懈墮”,“腰者,腎之府也,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醫宗必讀》認為腰痛之證“有寒、有濕、有風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瘀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景嶽全書》說:“腰痛之虛證,十之八九。”以上論述都說明了腎與骨、髓等的生理病理聯係,揭示了腎在骨關節疾病發病上的重要性。在治療上應使腎氣充盈,骨骼堅壯,充滿旺盛的活力。常用熟地補腎中之陰(填充物質基礎)為之主,仙靈脾興腎中之陽(生化功能動力)為之輔,合肉蓯蓉入腎充髓,骨碎補、鹿銜草補骨鎮痛,再加上通經理脾諸藥。如此,在補腎益精填髓、補脾益胃的基礎上,進一步暢通經絡、血脈,達到骨健筋舒及“通則不痛”之效。

二、經絡病機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溝通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器官的獨特係統。《靈樞·海論》曰:“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髒,外絡於肢節。”《難經·二十三難》中說:“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人體氣血之所以能夠通達全身各部發揮作用,就是通過經絡傳注的。

人體遭受損傷後,經脈失常,氣血運行受阻,機體抵抗力減弱,外邪或疼痛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向內傳入,影響內髒的生理功能。另外,傷病引起經絡運行阻滯,也會使其循行所經過的組織器官的功能失常,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脊柱、脊髓等本身的病變最易通過經絡反映於體表。臨床上與脊柱疾患有密切聯係的主要是手太陽經、足太陽經及督脈。

(一)手太陽小腸經

起於手小指尖端,沿手尺側、前臂背側尺側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再沿上臂外側後緣,經肩胛、頸前到達耳前,聯絡心髒,沿食管到胃,下行屬小腸。

手太陽經所呈現的病證主要有:喉痛,下頰腫,頸部不能轉動,肩痛似拔,痛似折,頸、下頜、肩、肘、臂部外後緣疼痛。此與頸椎病(根型)或尺神經受刺激所出現的症狀類似。

(二)足太陽膀胱經

起於目內眥,沿額上行,交會於巔頂。其支脈:從巔頂入裏絡腦,然後分兩行,挾脊柱到達腰部,絡腎、屬膀胱。從腰背而下通過臀部,進入窩部中央,再向下至小腿外側,經足外踝後麵,至足小趾外側尖端。

足太陽經最易受外邪侵襲,其病證主要有:頭痛,脊柱疼痛,腰痛如折,髖膝活動受限,足跟痛似裂開,項、背、腰、骶、踝及足等部位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等。這些症狀可見於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及腰椎諸病變,治療時,多辨證地加入相應的引經藥物,以直達病所。針灸推拿多於本經取穴。

(三)督脈

起於會陰部,行於腰背後正中脊柱,上達風府,進入腦內,屬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到達頭頂,經前額下行至鼻柱,下入上唇。

督脈為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陽經受邪,最終必累及督脈。督脈的主要病證表現在脊背方麵。《難經·二十九難》曰:“督脈之為病,脊強而厥。”《素問·骨空論篇》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在脊柱外科臨床上,主要是利用經絡理論來指導用藥及辨證選穴。因此熟練掌握經脈的循行路線及各經腧穴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