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常用中藥,中藥是治病的重要武器,曆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現結合筆者臨床經驗介紹25味對脊柱疾病有較好療效的常用中藥。大體分為5類。①解表類:麻黃、桂枝、羌活、葛根。②祛風濕類:獨活、桑枝、五加皮、威靈仙、薟草、伸筋草、桑寄生。③活血祛瘀類:雞血藤、牛膝、土鱉蟲、澤蘭、自然銅。④平肝息風類:天麻、牡蠣、蜈蚣。⑤補益類:熟地、狗脊、續斷、杜仲、骨碎補、山茱萸。下麵分別介紹這些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臨床配伍應用及現代藥理研究,重點介紹其在脊柱疾病方麵的應用價值。
第一節 解表類
一、麻黃
(處方用名)麻黃、淨麻黃、炙麻黃、麻黃絨。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藥物功效)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本品善散肺與膀胱經風寒。脊柱疾病用麻黃,取其輕揚之性,能使肌肉間鬱積之邪透達皮外。常作為佐使藥用於治療脊柱退行性變、頸腰部急性扭挫傷瘀腫疼痛等的方劑之中。常用量為5~10g。
(1)用於腰椎管狹窄症,配雞血藤、骨碎補、杜仲、鹿角霜、地龍、狗脊、赤芍、蘇木、獨活、乳香、沒藥、天麻等。即通督壯腰湯(劉氏經驗方)。
(2)用於肥大性脊柱炎,配熟地黃、淫羊藿、肉蓯蓉、杜仲、骨碎補、鹿銜草、雞血藤等。
(3)用於瘀血阻滯之腰腿痛,配兒茶、血竭、沒藥、乳香、穿山甲、土鱉蟲、紅花、地龍。
(4)用於膝關節滑膜炎,配黃柏、蒼術、薏苡仁、赤芍、雞血藤、威靈仙、虎杖、牛膝。
(5)用於腰部損傷中後期,配杜仲、狗脊、肉桂、熟地、白芍、菟絲子、牛膝、澤蘭、續斷、絲瓜絡等。
(6)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遇寒加劇者,配五加皮、炙川烏、桂枝、防風、青風藤、雞血藤、細辛等。
(現代研究)麻黃堿不能誘發出汗,但當人處於高溫的環境時能增加其發汗量,其作用可能是中樞性的;麻黃堿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痙攣而平喘的作用;D-偽麻黃堿有明顯的利尿作用;麻黃水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能抑製過敏介質的釋放,但無抗組胺的作用;麻黃堿對骨骼肌有抗疲勞作用,且可用於重症肌無力的治療;麻黃堿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等症狀;麻黃揮發油乳劑有解熱作用,對流感病毒亦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二、桂枝
(處方用名)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藥物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平降衝逆。
(臨床應用)本品主入心、肺、膀胱經,兼走脾、肝、腎經。桂枝辛散,溫通經脈,活血散寒,橫通肢節,上可用治胸陽不振,心脈痹阻,胸痹絞痛;中可用治脾胃虛寒;下可用治婦女血寒經閉及瘕腹痛。長於溫經通絡而止痛。常用量為3~10g。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的出血證均當忌用。
(1)用於風寒濕痹、肩背肢節酸痛,配附子、薑黃、羌活、桑枝等。
(2)用於頸部扭傷而兼風寒侵襲者,配麻黃、白芍、葛根、甘草、生薑、大棗,水煎服,並用藥渣濕熱敷頸部。
(3)用於腰膝酸痛、肢體無力,配杜仲、牛膝、木瓜、魚鰾,先將魚鰾土炒成珠後,與諸藥共研為末服。
(4)用於坐骨神經痛,配薟草、牛膝、地龍、赤芍等。
(現代研究)桂皮油能使血管擴張,調整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有利於散熱和發汗,故有解熱作用。桂枝水煎劑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桂枝醛有鎮靜作用,可增強環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有鎮痛及利尿作用。另外,桂枝還有抗過敏和健胃作用。
三、羌活
(處方用名)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藥物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通利關節,蠲痹止痛。
(臨床應用)本品辛溫,上升發表,氣雄而散,主散太陽經肌表遊風及寒濕之邪。對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項背強痛,關節疼痛諸症,皆可應用。而尤適用於上半身肌肉關節風濕痛或腰背部肌肉自覺畏冷攣縮者。與桂枝相比,本品長於散頭頸脊背風寒,桂枝善於散四肢風寒。常用量為3~10g。
(1)用於肩背痹痛,配天仙藤、薑黃、桂枝。
(2)用於全身肢節疼痛、二便不利,配當歸、獨活、防己、車前子、大黃、枳實等。
(3)用於筋骨損傷、發熱體痛,配獨活、當歸、川芎、防風、續斷、丹皮、桃仁、生地、乳香、黃芩、柴胡。
(4)用於曆節風痛、關節痹痛,配獨活、鬆節、秦艽,各等份,酒煎。
(現代研究)羌活有抑製結核杆菌及真菌的作用,又有解熱、發汗及鎮痛作用。
四、葛根
(處方用名)葛根、粉葛根、幹葛根、煨葛根。
(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脾、胃經。
(藥物功效)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臨床應用)葛根在脊柱疾病的治療中應用較多,各型頸椎病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入本品。近年來,以葛根為主治療頸椎病的報道逐漸增多。葛根能發表解肌,升陽生津,祛風邪,尤對改善頸椎病之頭暈頭痛、項背強痛、耳鳴、肢麻療效為佳。葛根單用或用提煉葛根酮製成片劑(愈風寧心片)可以改善腦血液循環,擴張冠狀動脈,用治高血壓、頸項強痛、心絞痛及突發性耳聾有較好的療效。常用量為10~15g,可用至30g。
(現代研究)葛根含大豆黃酮,有解痙作用,能對抗組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葛根有解熱和輕微降血糖作用,能降血壓並能增加心腦及冠狀血管流量。
第二節 祛風濕類
一、獨活
(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腎、膀胱經。
(藥物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本品辛散苦燥溫通,主入腎經,善祛風濕止痛,為治療風寒濕痹的要藥。凡風寒濕邪痹著肌肉關節者,無問新久,均可應用。對下半身風濕、腰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行走者尤為適宜。本品與羌活均有祛風濕作用,但羌活善攻,透肌表之遊風及上半身風寒濕邪,能通達全身;獨活善行,主散在裏之伏風及下半身風濕之邪,還有通經活絡、強筋骨、療痹痛之效。常用量為10~15g。
(1)用於腰脊損傷後期,肝腎虛損之風寒濕痹,腰膝冷痛無力等,如獨活寄生湯。
(2)用於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配羌活、全蠍、蜈蚣、三七、麻黃、白芍、威靈仙、紅花、甘草等。
(3)用於腰椎管狹窄症屬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出現腰膝酸痛、下肢麻木,配桑寄生、秦艽、薟草、防風、防己、木瓜、杜仲、牛膝等。
(現代研究)獨活具有抗關節炎、鎮痛、鎮靜及催眠作用;能直接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同時有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對兔回腸及大鼠子宮均有解痙作用。
二、桑枝
(處方用名)桑枝、嫩桑枝、炒桑枝。
(性味歸經)苦、平,歸肝經。
(藥物功效)祛風通絡,行水消腫。
(臨床應用)本品通達四肢,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舒拘攣、鎮疼痛,不論風寒或濕熱痹證均可應用。尤以肩臂關節拘攣疼痛用之為佳。《本草綱目》:“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常用量為15~30g,大量可用至60g。
(1)用於腰部損傷初期,積瘀腫痛,或兼小便不利者,配赤芍、當歸、續斷、木通、秦艽、元胡、枳殼、厚樸、木香。
(2)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紅腫熱痛者,如桑絡湯。
(3)用於上肢痹痛,配薑黃、當歸、川芎。
(4)用於關節痹痛,屈伸不利,四肢拘攣,遇寒加劇,配威靈仙、秦艽、海風藤、桂枝等。
(5)用於頸椎病之肩背上肢麻木疼痛,配葛根、桃仁、紅花、薑黃、白芥子、威靈仙、沒藥、陳皮、木瓜、白芍、甘草。
(現代研究)桑枝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用桑柳湯(桑枝、柳枝、老鸛草、五加皮、當歸、沒藥、木瓜、紅花、防風)治療慢性布氏杆菌病,獲一定療效;用特製養毛浸出液,對兔及綿羊有顯著的養毛效果。
三、五加皮
(處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北五加、香五加。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腎經。
(藥物功效)祛風濕,強筋骨,通經絡,逐痹痿,利水道。
(臨床應用)本品辛、苦、溫,並有芳香之氣,在外散風濕之邪,在裏溫升肝腎之陽,為強壯性祛風濕要藥。與通經藥同用,則祛風除濕作用強;與強壯藥同用,則強壯筋骨。故民間有“渾身軟如泥,離不了五加皮”之說。常用量為5~10g。
(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者,配杜仲、牛膝、川斷、菟絲子、桑寄生等;也可單用五加皮浸酒服。
(2)用於骨折愈合不良,配骨碎補、自然銅、續斷等。
(3)用於風濕關節疼痛,配秦艽、薟草、蒼術、老鸛草,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