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頸椎病(一)(1 / 3)

第一節 頸椎病概論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患,其發病率在1.7%~17.6%之間,平均10%左右。

目前頸椎病的命名比較混亂。最初人們對頸椎病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神經根的受累及其改變上,故稱之為“頸肩綜合征”;有人認為其臨床症狀較複雜,應稱之為“頸椎綜合征”。在全國第1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1984)上,有人認為正規名稱應是“頸椎間盤退行性病”,簡稱“頸椎退行性病”。高禮作(1990)認為本病的病理生理學改變主要以椎間盤退變為核心,將其稱為“頸椎椎管狹窄症”或“頸椎間盤綜合征”似更符合本病複雜的病理改變及臨床表現。筆者認為,目前對頸椎病的認識尚不完善,有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各種教科書及文獻資料大都采用人們的習慣稱呼即“頸椎病”,故仍以“頸椎病”作為正式名稱為妥。待以後對本病的認識比較充分,並有成熟的理論後,可以將本病分為幾個獨立的病種,命名更具體,並取消“頸椎病”這一籠統名稱,就像腰椎病變沒有“腰椎病”病名一樣。

一、頸椎病的概念

頸椎病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思想大致相同。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1992)確定本病的定義為: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並出現相應臨床表現者,稱為頸椎病。確定其英文名稱為cervicalspondylosis。這個定義包括3個基本內容:①頸椎間盤退變或椎間關節退變;②累及其周圍組織;③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二、頸椎病的分型

(一)西醫學分型

西醫學根據頸椎病病理機製及臨床表現將其分為六型,即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其他型。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複雜,有人甚至否定該型的存在,還有人主張將其歸入椎動脈型,近20年來國外已將交感型歸入鉤椎關節病。

(二)中醫學分型

中醫學裏雖然沒有“頸椎病”之名,但對其有關症狀、體征的認識卻很早,一般多見於“頸項門”、“肩門”等,隸屬於痹證、痿證、痙證、瘀證、痰證、眩暈等範疇。關於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目前比較混亂,尚無統一的分型標準。筆者根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將頸椎病分為20個證型:即頸型:①風寒型;②氣血瘀滯型;③肝腎不足型;神經根型:④風寒濕型;⑤氣滯血瘀型;⑥肝腎虧虛型;⑦虛寒型;脊髓型:⑧正氣不足、痰瘀互阻型;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型;椎動脈型:⑩痰阻經脈型;肝陽上亢型;痰濁阻滯型;氣血虛弱型;肝腎不足型;交感神經型:心脾氣虛型;肝腎虧損型;肝鬱氣滯型;痰濕中阻型;其他型:陰虛痰阻型;氣滯鬱結型。此種分型有利於臨床科研總結。

三、頸椎病的診斷

(一)診斷方法

頸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根據病史、症狀、體征及普通X線片即可明確診斷。椎動脈型及脊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複雜,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以下幾種檢測手段有助於明確診斷及指導治療。

1.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仍然是目前常用和重要的診斷手段,用以確定脊髓病是否因退變因素引起,並除外側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內或脊髓外的腫瘤等。目前臨床常用的造影劑為omnipaque,需做碘過敏試驗。

2.CT掃描

CT檢查目前在我國已比較普遍。CT可以較清晰地顯示椎管四壁骨性結構或椎體邊緣的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的形態。但CT掃描顯示的骨化範圍均較普通斷層要大。CT可清楚顯示骨化的長度、寬度、厚度和椎管狹窄率。如果與水溶性造影結合起來,則可顯現各斷層的脊髓輪廓,對診斷脊髓受壓更為有利。但脊髓造影可進行動態觀察,在某些情況下為CT所不能取代。

3.磁共振成像(MRI)

MRI對於頸椎的掃描可以顯示脊髓縱剖麵及橫斷麵的形態,對於髓外壓迫及髓內病變如脊髓空洞症,可以提供明確的診斷征象,在診斷及鑒別診斷方麵都有很大的幫助。

4.其他

經顱三維彩色多普勒(TCD)檢查對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有重要參考價值,TCD可以了解椎-基底動脈係統血管的形態、管徑大小及血流速度等,也是判定臨床療效的重要客觀指標。

(二)診斷標準

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1992)製訂的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如下。

1.一般原則

(1)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所見相符合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像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疾患後方可診斷頸椎病。

(3)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者,不應診斷頸椎病。

2.各型診斷標準

除上述原則外,各型診斷依據分述如下。

(1)頸型。①主訴頭、項、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做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及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椎動脈型。關於本型的診斷是有待於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Ⅰ段(進入C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Ⅲ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係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他型。頸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四、頸椎病的基本病因病機

頸椎病的基本病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方麵。

(一)內因

1.先天性畸形

包括頸肋、橫突肥大、頸椎隱裂、椎體融合(常伴棘突融合)、寰枕融合、顱底凹陷及椎管狹窄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各種急慢性損傷、外感風寒濕邪等各種因素的作用,加速了頸椎的退變進程,致使頸椎節段骨關節及軟組織的生理功能或其內在平衡發生紊亂,從而出現各種頸椎病的相應症狀和體征。

2.年齡

人類在20歲左右即發育完善,發育的停止便意味著退變的開始。病理學家Boyd(1955)認為椎間盤是人體各種組織中發生退變最早的組織。30歲以後纖維環彈力降低,可產生裂隙,軟骨板也有變性。特別是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彈性也逐步減小,最後可致纖維化和鈣化。整個椎間盤的退化,導致椎間盤變薄,並由此引起一係列繼發性改變而產生臨床症狀。1954年Jones和Spillane強調頸椎病多發於老年人。Friedenberg等統計,40~50歲的人中25%有頸椎退變,60~70歲者則為75%。Laurence統計,55歲以上的男性頸椎有退變者占83.5%,而同年齡的女性占80.7%。一般認為40~60歲為高發年齡;在年齡與發病類型的關係中,中老年多為混合型,而青壯年以各單純型為主。

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身體重、行走不正”;《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概括地敘述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功能衰退,筋骨也會出現功能障礙,引起各種症狀。頸部的筋骨也有同樣的演變規律。

(二)外因

1.外傷

外傷既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又是加速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R·Jackson曾統計8000例頸椎病患者,外傷(多屬車禍)占90%;國外還有人統計648例手術治療病例,其中10%為急性外傷後發病。國內趙定麟等(1986)報告頸椎病手術中,有明確的頭頸部外傷史者占57.5%;潘之清(1982)分析有關資料,15%的患者可找到急性頸椎損傷史,並且通過遠期病因調查認為,青少年時期的頸椎顯性或隱性外傷,是中年後多數男性頸椎病的重要外因(男女之比約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