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頸椎病(一)(2 / 3)

外傷可以導致頸椎的力學平衡失調,產生應力集中,加速局部組織的退變;外傷還可引起機體局部的血管反應。早期的血管擴張、充血、滲出及組織水腫等,後期的粘連、變形、狹窄與閉塞等均可累及頸椎局部,包括椎管內血供。另一方麵,在頸椎間盤退變後的繼發性改變如骨贅、粘連、繼發性椎管狹窄等存在的情況下,外傷可以誘發或加重原有症狀。唐代藺道人認為損傷可致“筋骨差爻、舉動不能”,其中“筋骨差爻”是指外傷引起的關節錯位;“舉動不能”則是頸椎損傷後出現的症狀。

2.慢性勞損

頸部是脊柱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因而最易造成慢性損傷。另外,長期處於低頭位的工作如刺繡、縫紉、織毛衣、書寫、繪畫、修表、化驗等,易引起頸部軟組織的疲勞,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變。平時睡覺喜歡高枕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證治準繩》引戴雲:“頸痛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閃及久坐失枕而致頸項不可轉移者,皆由腎氣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張氏醫通》曰:“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至肩背痛。或觀書對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以上均指出頸部的慢性勞損是頸椎病的重要發病因素。

3.風寒濕邪侵襲

年老體虛,氣血衰少,營衛不固,易感風寒濕邪。外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筋骨失養。《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者,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雲:“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淫所勝……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類證治裁》曰:“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經氣鬱不行,宜風藥散之。肩背痛,脊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鬱不行。”手足太陽經皆經過頸肩背部,外邪最易傷及此陽經而致經氣鬱結,氣血運行受阻,不能濡養頸椎,導致頸椎間盤發生退變。《證治準繩》有雲:“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筋急,意為肌肉痙攣,筋弛,指肌張力下降,肌肉鬆弛。即一側頸肌緊張,另一側鬆弛,左右肌力不協調,頸椎力學平衡失序,導致頸椎失穩,椎間關節紊亂而促發頸椎病。現代醫學認為,風寒濕邪可使局部肌張力增高,血運障礙,代謝產物堆積,刺激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頸椎病。

4.情誌刺激

梁遂安等(1992)通過頸肩痛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發現,精神刺激是頸椎病的發病誘因之一(占2.44%)。日本小山素磨(1989)認為精神緊張或焦慮不安,可以加重老年人頸椎病的頭痛症狀。情誌因素可引起人體內分泌係統的改變而誘發頸椎病。

另外,胡嘉彥等(1982)通過調查發現,飲酒者中頸椎病患病率較高,提示長期大量飲酒也是頸椎病發病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綜上所述,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是體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臨床特點表現為病程遷延,症狀繁雜,輕重懸殊,本虛標實。

五、頸椎病的基本治法

絕大多數頸椎病可以運用各種中醫藥療法治療而獲得滿意療效,隻有極少數的患者需手術治療。目前,頸椎病的治療方法種類繁多,既可采用單一療法,也可多種療法並用,臨床上多采用綜合療法。本節主要介紹臨床常用的幾種治療方法。

(一)牽引療法

牽引是治療頸椎病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之一,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效果尤佳。但對病程較久的脊髓型,有時可加重症狀,故宜慎用或不用。

中醫學關於頸椎牽引的記載首見於元代《永類鈐方》:“用毛巾一條,繩一莖,係在房上,垂下來,以手巾兜縛頦下,係於後腦,係縛,接繩頭,令患者伸足端正,坐於低矮圓形瓦器上,然後以腳踢開瓦器,進行牽引複位。”明代《證治準繩》曾提出“垂直牽引”一法。其他如《普濟方》牽頭推肩法和手巾兜縛牽引法,《傷科彙纂》轉載《陳氏秘法》雲:“凡頭從高墜下頓縮者,先用消風散或住痛散加麻藥服之,令患人仰臥,用布巾帶兜住下頦直上。”以及《救傷秘旨》的絹兜牽引複位固定法等。可見古代對頸椎損傷已普遍應用布帶牽引。近十幾年來,人們對頸椎牽引的方法及用具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研製出多種頸椎牽引用具,提高了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1.頸椎牽引的作用

(1)頸部製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2)解除頸部軟組織痙攣,以降低椎間盤的壓力。

(3)鬆解小關節滑膜嵌頓,糾正小關節紊亂。

(4)恢複頸椎的外在力學平衡體係,為內在力學平衡的恢複創造外在條件。

(5)舒展扭曲的椎動脈,改善腦部血液供應。

(6)緩衝椎間盤的內壓,有利於已向外突出組織的消腫;後縱韌帶的牽張有利於椎間盤的還納。

(7)牽引可鬆解關節囊攣縮,擴大椎間隙、椎間孔及椎管,解除神經根及脊髓的壓迫。有人對牽引前後的頸椎X線片進行對比證明,牽引後每一椎間隙可增寬2.5~5.0mm。

2.常用牽引方法

目前,頸椎牽引用器較多,逐步向多功能方向發展,但最常用的仍是頜枕帶牽引,其他各種方法應用較局限。下麵具體介紹頜枕帶牽引。

頜枕帶製作方便,市場有銷售。

輕症患者多采用間斷牽引,每日1~3次,每次0.5~1.0小時。病情較重者可以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牽引重量可以從小重量開始,坐位牽引可用2~3kg,如無不良反應可漸增至5kg;臥位牽引可以從5kg開始,但最重不宜超過10kg。

鄭順山等認為,坐位牽引重量宜為自身體重的15%~20%;仰臥位床頭牽引,重量宜為自身體重的5%~7%。魏征等認為,坐位牽引時,牽引力應超過頭顱重量為佳,一般頸肌弱者以15~18kg,5~10分鍾;頸肌強壯者以18~20kg,5~10分鍾的效果為佳。而有人通過試驗證明:牽引重量為5kg時,椎間隙即已有明顯增寬。增至10kg時增寬更為明顯,認為更大重量的頸椎牽引似無必要,也不宜采用。總之,牽引重量應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病情輕重、頸肌發育情況及患者對牽引的反應情況而定,同時在牽引過程中注意觀察,隨時調整。

天津醫院骨科根據臨床用X線片測量的結果表明,在坐位10kg重量的牽引下,頸部中立牽引時,椎間隙後緣平均增寬4.0mm;而前屈20°位牽引時增寬達6.2mm。目前各種文獻報道也多主張在前屈15°~20°位牽引。國外Deanna通過試驗發現在臥位進行牽引時,椎間隙增寬較為明顯。臨床上,我們多采用頭頸前屈15°~20°仰臥位床頭頜枕帶牽引,效果較好。

(二)推拿療法

推拿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療效確切,深受患者歡迎。在頸椎病諸多手法中端提法提出較早,由明代異遠真人所創,用於治療“頸項骨折斷,用雙手端定耳門,抬住上掇,先服人參湯後服紅藥。”該法對後世影響較大,可謂頸椎病手法之源。日本二宮獻彥可在總結中國正骨手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頸椎旋轉複位法,即“熊顧法”。《傷科補要》載有:“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頻頻揉摩,一手按其頭,一手扳其下頦,緩緩伸舒,令其正直,服疏風養血湯可也。”總之,中醫關於頸椎病推拿手法的內容十分豐富,值得發揚和探討。

1.推拿對頸椎病的治療作用

(1)疏通經絡,使緊張痙攣的筋肌放鬆,氣血得以暢通,從而達到“鬆則通”,“通則不痛”的目的。

(2)糾正偏歪棘突,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複椎體滑脫,恢複頸椎的內在平衡。

(3)鬆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消除局部充血、水腫等炎症。

(4)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

(5)改善體內的自由基代謝紊亂狀態。

2.常用推拿手法

頸椎病推拿手法頗多。臨床上以拔伸為主,按壓為輔。常用的基本手法包括:、按、揉、拿捏、拔伸、彈撥、旋轉、搖擺、搓、擦、叩、一指禪推法等。點按常用穴位:風池、風府、大椎、肩中俞、天宗、曲池、合穀、缺盆、肩井、肩、手三裏、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其中尋找壓痛點是推拿治療的關鍵之一。

(1)一指禪推法。用於各型頸椎病。用大拇指端羅紋麵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腕部擺動時,尺側要低於橈側,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於治療部位上。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靈活。手法頻率為120~160次/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