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頸椎旋扳法。用於頸型、根型及部分椎動脈型頸椎病。
1)操作方法。患者端坐於矮凳上,術者立於其後,先用拇、示指拿捏兩側頸肌,緩解緊張的肌肉。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後枕部,囑患者放鬆頸肌,兩手自然放於其膝部;術者兩手徐徐用力,將患者頭部向頭頂部方向盡量上提,然後向一側旋轉,當旋轉至接近限度時,術者用適當力量使頭部繼續向該側旋轉5°~10°,此時多數可聽到小關節彈響聲。如無不良反應,可再做對側旋轉。效果明顯者可隔日做一次。
2)注意事項。①患者頸部肌肉必須放鬆;②旋轉時動作不宜快,可緩慢旋轉;③最後旋轉5°~10°時要把握分寸,不能旋轉過度;④向側方旋轉時,必須同時保持將患者頭部上提的力量;⑤不宜作側方用力的推扳手法,以免損傷脊髓;⑥術後囑患者臥床休息,適當限製頸部活動,睡眠時宜低枕;⑦禁忌在麻醉下施用本法。
3)並發症。本法應用不當可引起下列並發症:①胸鎖乳突肌損傷;②寰樞關節半脫位;③休克;④椎動脈血栓形成;⑤腦幹損傷;⑥癱瘓等。
4)禁忌證。①頸椎骨折脫位及畸形,尤其是寰樞椎先天性畸形;②患有嚴重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及腦供血不足者;③有嚴重的脊髓壓迫症狀者;④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結核、腫瘤等);⑤頸椎管狹窄症及椎間孔明顯狹窄者;⑥有明顯的節段性頸椎不穩定者;⑦頸椎嚴重骨質增生或有骨橋形成者;⑧尚不能除外椎管內腫瘤、粘連性蛛網膜炎或脊髓變性疾病的患者。
(三)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悠久的曆史。《證治準繩》曰:“內經刺灸頸項痛有二,其一取手足太陽經治項後痛,經雲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視虛盛寒熱,陷下取之;又雲項痛不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又雲大風項頸痛刺風府;又雲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立已。其二足手陽明治頸前痛”。此乃對《內經》針灸治療頸椎病的認識和總結。《普濟方》總結明以前的針灸經驗,對頸肩背痛的各類症狀表現,分別以針灸穴位治療,提出了“治肩背頸項痛,穴湧泉。治肩背熱痛而寒至肘,又療肩痛發寒熱引項強,穴肩井。治頸項不得顧,肩膊痛,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穴肩外俞。治肩痛,引項不得顧,穴天窗”等辨證取穴的觀點。
《靈樞·本髒》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現代臨床上針刺仍是治療頸椎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各地取穴及操作方法等各有特點,總有效率大都在90%以上。
針刺療法能有效地刺激穴位感受器,使痛覺信號被抑製,抗痛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恢複頸部經絡內外平衡的狀態。針刺止痛效果最明顯,因此,用於根型及頸型頸椎病效果最好,也可應用於其他各型。
常用的針刺方法包括:體針、耳針、穴位注射、電針、激光穴位照射、磁針、七星針、挑刺及指針等等。這些方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數法並用,還可配合拔火罐、推拿等其他方法。針刺療法近期療效較肯定,但遠期療效尚不能肯定,患者有複發的可能。具體取穴及操作詳見各型頸椎病證治。
(四)中藥療法
中藥是中醫學治療頸椎病的特色之一,並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傷寒雜病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血痹……外證身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王肯堂對頸項疾病辨證用藥論述較為精當:“頸項強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此風寒客三陽經也,宜驅邪湯;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數實,右為甚,作痰熱客三陽經,治宜清風豁痰湯;頸項強急,動則微痛,脈弦而澀,左為甚,作血虛邪客太陽陽明經,治以疏風滋血湯;頸項強急,腰似折、項似拔,加味勝濕湯;精神短少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寒,養神湯主之”。今人在進一步研究頸椎病發病機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藥。我們在臨床上,遵循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首先確立診斷及分型,然後再辨證分型治療用藥(詳見各型頸椎病證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常用中藥劑型包括內服湯劑、外用熨劑及中成藥等。病情較重時,多湯劑、丸藥同服;病情穩定或恢複期,多以中成藥常服,以圖緩治。
(五)練功療法
練功療法,古稱“導引”。導引這個名稱最早見於《莊子·刻意篇》,《內經》有“導引按”,華佗有“五禽戲”。可見我國人民早已用練功法防治疾病。《諸病源候論》引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勢急挽之二七。去頭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內冷注偏風。”這是用於頸部疾病的頸椎旋轉練功法,對現代旋轉複位手法的形成,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內經圖說》曾用“首功”、“肩功”、“背功”來治療頸肩背痛。《祛病延年二十勢》中的“回頭望月”、“摘星換鬥”等均可用於頸椎病的防治。
現代臨床上常用的練功方法有:全身性的如太極拳、廣播操;頸項局部練功如“回頭望月”、“往後觀看”、“與項爭力”等。通過練功,增加頸部肌力,恢複頸部兩側的肌力平衡狀態;滑利頸椎諸關節,流通氣血,改善局部的氣血瘀滯狀態,從而解除疼痛、眩暈等症狀;還可鞏固療效,預防頸椎病的複發。
1.回頭望月
先做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①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也隨之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幹隨之略向左轉,雙目轉視左後上方,仰望天空;④還原。呼吸一次做一個動作.
2.往後觀看
預備姿勢同上。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後方看;④還原,配合呼吸進行。
3.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同上。①抬頭望天;②還原;③低頭看地;④還原。上身腰部不動,抬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呼吸自然並逐漸加深。
以上3個練功動作主要用於頸型及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可試用,脊髓型則慎用或禁用。
(六)頸椎病手術療法適應證(修改方案)
該方案為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1992)製訂。
1.一般原則
(1)一般而言,頸椎病的手術指征是相對的。頸椎病手術比較複雜,有一定風險,因此手術指征應嚴格掌握。
(2)目前認為,頸椎病手術治療主要達到減壓與重建穩定的目的,對於脊髓本身不可逆轉的病損沒有治療意義。
(3)在選擇手術治療時應考慮患者的職業、年齡、患者機體狀態對手術的耐受性以及患者對手術的態度。
(4)頸椎病的病理機製及臨床表現比較複雜,應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
2.各型的手術適應證
(1)頸型。原則上不需手術,隻有極個別病例經長期非手術療法無效,而且嚴重地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慮手術。
(2)神經根型。原則上采取非手術治療,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1)正規而係統的非手術治療3~6個月以上無效;或非手術治療雖然有效,但反複發作而且症狀比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者。
2)由於神經根病損導致所支配的肌肉進行性萎縮者。
3)有明顯的神經根刺激症狀,急性劇烈疼痛,痛苦嚴重,影響睡眠與正常生活者。
(3)脊髓型。原則上脊髓型頸椎病已確診,又無手術禁忌證,應手術治療。對於椎管較寬而症狀較輕者,可以采取適宜的非手術治療,並定期隨診,無效或加重則手術治療。
(4)椎動脈型。具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手術。
1)頸性眩暈有猝倒症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2)經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或DSA證實者。
(5)交感型。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證實為節段性不穩或椎間盤膨出者可考慮手術。
(6)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受壓者)。因骨贅壓迫與刺激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非手術療法無效者,應將骨贅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