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頸椎病(二)(1 / 3)

第二節 頸型頸椎病證治

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部疼痛或反射性地引起頭、頸、肩部疼痛者,稱為頸型頸椎病。本病以女性多見,與職業有關,多見於刺繡、縫紉、書寫、繪畫等長期低頭工作者。本型易與其他頸部急慢性勞損混淆,且有自愈傾向。

一、病因病機

中年以後體質虛弱,肝腎之氣漸虛,筋骨失養,關節囊鬆弛,韌帶鈣化,椎間盤退變,骨刺形成,頸椎穩定性減弱;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遭受各種急慢損傷,使椎間盤退變,椎體位移或小關節紊亂,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若機體感受風寒侵襲、感冒、疲勞、感染及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過低等,使頸部過伸或過屈,導致肌肉、韌帶不協調或神經受到牽拉壓迫,從而引發本病。本病最常受累的組織主要是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前斜角肌、副神經等。

二、診斷要點

頸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如下。

(1)多在夜間或晨起時發病,有自然緩解或反複發作的傾向。

(2)以頸背部酸、脹、痛為主要症狀。少數有反射性肩、臂、手麻木、疼痛,但咳嗽或噴嚏時症狀不加劇。

(3)個別合並有眩暈或偏頭痛等症狀。

(4)急性期頸部活動受限,呈斜頸姿勢(俗稱歪脖子)。

(5)頸椎旁肌肉、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岡上肌、岡下肌處疼痛,患節棘突可有壓痛。臂叢牽拉試驗陰性。

(6)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變直或椎間關節失穩,具有“雙邊”、“雙凸”、“切凹”、“增生”等現象。

三、鑒別診斷

本型主要與根型頸椎病及落枕相鑒別。

頸型頸椎病與根型頸椎病及落枕的鑒別診斷鑒別要點頸型根型落枕壓痛點頸棘突部不固定肌肉扭傷處,固定神經根症狀一般無有無X線改變輕明顯生理彎曲改變對局部封閉療法無顯效對牽引療法有效有顯效加重肌肉痙攣一般無明顯發病年齡中老年青壯年此外,尚需與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織炎及神經衰弱等疾病相區別。

四、治療方法

本病有自然緩解的趨勢,各種非手術治療方法都能取得較好療效,但易反複發作。因此,糾正不良的姿勢及加強頸部練功(見本章第一節)很重要。

(一)中藥療法

1.風寒型

(症狀)頸背強痛,轉動不靈活,惡風寒,無汗,喜溫喜按。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葛根湯加減。

葛根20g,桂枝10g,白芍15g,麻黃10g,秦艽20g,羌活15g,紅花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2.氣血瘀滯型

(症狀)頸肩疼痛,痛如錐刺,固定不移,轉側不利。舌質暗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

(治法)活血通經,理氣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桃仁15g,紅花15g,當歸20g,川芎10g,白芍15g,赤芍15g,葛根20g,蘇木15g,桑枝15g,沒藥10g,元胡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3.肝腎不足型

(症狀)項背酸脹、疼痛,時輕時重。病程較長,反複發作,或伴有頭暈、腰酸無力。舌質淡,脈沉細弱。

(治法)補肝腎,壯筋骨,通經絡。

(方藥)補腎壯筋湯加減。

葛根20g,熟地30g,當歸20g,杜仲15g,山萸肉20g,續斷20g,白芍15g,五加皮20g,狗脊20g,雞血藤30g,骨碎補30g,丹參20g。水煎服,日1劑。

(二)推拿療法

1.理筋手法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於其背後,在頸背部及肩部行拿捏、彈撥、推、、按、揉等手法,仔細尋找壓痛點並重點施術。然後在風池、天柱、肺俞、曲垣、肩貞等穴行點壓按摩。最後以叩擊手法結束。

2.頸椎旋扳法

與上述手法配合應用,具體操作詳見本章第一節 。

(三)牽引療法

詳見本章第一節 。

(四)針灸療法

1.體針

選取頸椎夾脊穴、大椎穴、中平穴、後溪穴、阿是穴、天柱穴、風池穴、曲池穴等。以上穴位每次選2~3個,用毫針刺,可配合電針。

2.火罐

主要在頸背部痛點處。

五、劉氏臨證醫案

孫某,男,34歲,在職工人。

主訴:頸僵痛,肩背酸、麻、痛2周。

病史:兩周前晨起時感覺頸僵硬,左肩及右背酸痛。有時手麻。

查體:頸活動受限,呈斜頸姿勢,頸椎旁(左)肌肉緊張,胸鎖乳突肌壓痛(+)。脈浮緊。

X線檢查:頸椎生理彎曲消失、變直,餘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頸型頸椎病(風寒型)。

治則: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葛根湯加減。

葛根20g,白芍20g,羌活15g,薑黃15g,紅花15g,桂枝15g,麻黃10g,秦艽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劑,連服10劑。

推拿:理筋手法,每日1次。

前後2周治療,諸症悉退。

第三節 神經根型頸椎病證治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障礙者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本病在頸椎病各型中發病率較高,約占60%,多見於3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多於女。重體力勞動者多於非體力勞動者,多有頸部扭傷或急性外傷病史。

一、病因病機

(一)肝腎不足

老年患者素體虛弱,或外傷筋骨日久,筋傷內動於肝而耗血,骨傷內動於腎而傷精,氣、血、精均不足致筋骨經脈失養。病久則由陰及陽,導致腎陽不足,筋脈失於溫煦,此為“不榮則痛”。

(二)氣滯血瘀

長期低頭伏案或頸椎慢性損傷而致頸部筋絡病變,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氣機受阻,血流不暢。急性損傷時,外傷於頸部,內傷於氣血,導致氣滯血瘀,此為“不通則痛”。而氣血瘀滯,則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久之則筋骨失養,從而出現“不榮則痛”。

(三)外感風寒濕邪

年老體虛,肝腎不足,氣血虛損,腠理不固,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邪留經絡,絡道閉阻,氣血運行不暢。經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突出的椎間盤、骨贅、變窄的椎間孔(包括組織的腫脹)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使之受到牽張及缺血,少數病例進而纖維化。錢新初等認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致椎間孔狹窄,並由前向後壓迫相應的神經根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二、診斷要點

(一)主要症狀

頭、頸、肩、臂、手的麻木與疼痛為本病的主要特點。

(二)疼痛的性質

隱痛、酸痛、劇痛等,當頸部活動或腹部增壓時症狀加重。

(三)其他症狀

可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發沉、無力,持物墜落等症狀。

(四)體征

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後伸受限明顯,僵硬發板,生理曲度變小或反弓。

(五)壓痛點

風池穴、肩胛岡上角、棘突、棘突旁、胸大肌區為常見的壓痛區。其中以棘突旁受累神經根所在部位最為明顯,且其疼痛向患側上肢放射。

(六)試驗檢查

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

(七)感覺改變

頸神經根受刺激時其所分布的皮區出現疼痛過敏,當產生壓迫時則表現為麻木或感覺消失。臨床上一般可根據感覺受累區域來推斷神經根受壓的節段平麵,但有時可產生誤差。

(八)腱反射改變

以肱二、三頭肌腱反射為主,支配該肌腱的主要神經受到刺激時腱反射活躍或亢進;反之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一般來講C6神經支配肱二頭肌腱,C7神經支配肱三頭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