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肌力改變
神經長期受壓後,輕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弱,重者肌肉明顯萎縮。
三、鑒別診斷
(一)冠心病
對中年後患冠心病者應引起重視,因為有時發作症狀與頸椎病有些相似,兩者既可獨立,也會合並發生。一般頸椎病疼痛發作多見於休息時,起病緩,並與頸、肩、臂疼痛和活動有關,頸神經有壓痛。冠心病症狀發作多見於大量活動後,起病急劇,疼痛範圍局限而短暫,心源性者還會有血壓下降、神誌恐慌、麵色蒼白等改變,服硝酸甘油類藥物後立即緩解。
(二)肩周炎
肩周炎多發於50歲以上的體虛少動的老年人,疼痛以肩關節為主,夜間靜止時自發性疼痛加劇,關節功能逐漸受限,活動到受限區域後出現疼痛,病重者肩三角肌萎縮。
(三)頸肋與前斜角肌綜合征
青壯年發病率較高,患肢下垂、後伸或提重物時症狀加重,疼痛自頸根、肩部向上肢遠端放射,或伴有皮膚過敏、燒灼感、麻木等異常表現。若壓迫鎖骨下動脈,會出現上肢皮色蒼白或青紫,手部發冷、變白、麻木,脈弱或無脈。患側頸根部有硬物隆起,鎖骨上窩可能變淺,肌肉萎縮主要表現在前臂及手部小肌群,X線顯示有頸肋。
(四)風濕病
包括頸椎骨關節炎、肩背部肌筋膜炎,均可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現象,但無神經根症狀。痛點封閉或服用抗風濕類藥物,症狀可以明顯好轉。
(五)鎖骨上腫物
多由於肺尖部原發性腫瘤或轉移瘤,鎖骨上淋巴腺有增生或浸潤造成臂叢神經壓迫而產生放射性痛、感覺障礙及肌肉萎縮等症狀,X線片及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六)進行性肌萎縮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脊髓前角細胞的病變。主要表現為雙上肢遠端肌萎縮,逐漸向近端發展,下肢萎縮出現較晚,但無感覺改變及神經根刺激症狀。
四、治療方法
(一)中藥療法
1.風寒濕型
(症狀)頸、肩、臂或胸背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惡風寒,全身發緊,或上肢沉重。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緊。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蠲痹通絡止痛。
(方藥)羌活防風湯。
葛根10g,羌活15g,薑黃20g,當歸15g,防風15g,熟附子10g,白芍10g,桑枝15g,茯苓15g,黃芪20g,蜈蚣2條,甘草10g,桂枝10g,威靈仙15g。水煎服,日1劑。
2.氣滯血瘀型
(症狀)頭頸、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其痛多為針刺樣或抽痛,痛有定處,夜間加重,甚或不能入睡,或有大小魚際肌萎縮。兼有皮膚幹燥不澤,心煩痞悶,或麵色不華,倦怠少氣。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五靈脂10g,秦艽15g,川芎15g,紅花15g,葛根20g,桃仁10g,沒藥10g,當歸10g,元胡15g,香附15g,全蟲5g,甲珠10g。水煎服,日1劑。
氣虛血瘀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雞血藤30g,葛根15g。
3.肝腎虧虛型
(症狀)頸項強痛,掣引肢臂,麻木痛著,可向頭部、耳後、胸背及肩、手放射,頭頸轉動不利,或因活動而加重,或伴頭目昏花、倦怠。脈沉細,舌質暗。
(治法)溫補肝腎,宣痹緩急。
(方藥)二仙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仙靈脾15g,枸杞子20g,仙茅10g,木瓜20g,雞血藤30g,骨碎補20g,白芍30g,甘草10g,萊菔子10g,葛根20g,熟地20g,狗脊15g。水煎服,日1劑。
4.虛寒型
(症狀)頸部冷痛,上肢麻木、疼痛,以麻木為主,怕冷,四肢不溫、疲乏無力,伴頭暈,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陽散寒,益氣通絡。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熟附子10g,黃芪30g,葛根15g,桂枝12g,雞血藤20g,白芍20g,幹薑10g,元胡15g,黨參20g,天麻10g,當歸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二)推拿療法
推拿是治療本病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各地報道具體推拿手法不一,但總有效率大多在90%以上。有人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推拿治療前後的甲皺微循環變化進行了觀察,發現治療後患肢甲皺微循環改善,清晰度增加,單位麵積內管襻數量增多,異常管襻減少,排列較療前整齊,流速加快,與臨床症狀的改善呈正相關。提示甲皺微循環可作為本病療效判定的指標之一。
1.點穴按摩
常用穴位:肩、肩、曲池、手三裏、合穀、少海、神門、中府、肩井、天宗、缺盆及阿是穴等。
2.頸椎旋扳法
見本章第一節 。
(三)牽引療法
見本章第一節。
(四)針灸療法1.巨刺法(1)取穴:中平穴。位於足三裏下1.0寸,偏於腓側。根據中醫巨刺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理論取穴。
(2)操作:用3寸28號毫針行直刺法,留針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10次為一療程。
2.手穴單針法
(1)取穴:①示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②手背示指與中指之間掌指關節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2)操作:與皮膚呈45°進針,深達肌層或對側筋膜,撚轉數次後定向轉動,施用提插、撚轉及雀啄法,強刺激不留針,數分鍾內出針。
3.激光針刺法
取C4~7夾脊穴,每次一穴。用JG-10激光針灸儀,激光波長6328A,光纖輸出大於2mV。留針15分鍾,日1次,6次為一療程。
激光針不僅有針刺之效,還有熱效應及微灸作用。激光本身有消炎、止痛及鎮靜作用,並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4.穴位注射法
(1)取穴:頸夾脊、風池、大椎、天宗、曲池、臂、內關、阿是穴。每次選用1~2穴。
(2)藥液:當歸注射液或麝香注射液。
(3)操作:針刺得氣後將藥液緩緩注入,每穴注射1.5~2ml,每周3次,6次為一療程。
5.耳穴壓豆法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穴療法有悠久的曆史,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對本病的治療也有較好療效。臨床研究發現,用本法治療根型頸椎病,治療後血漿中5-羥色胺含量升高,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含量明顯降低,並且這種升降幅度越顯著療效越好。
(1)雙耳取穴:頸椎區、肝、腎、神門。
(2)操作:耳郭常規消毒,橡皮膏剪成6cm×6cm大小的方塊形,將王不留行籽3~4粒貼壓固定於穴位上,用拇、示二指分別相對捏、揉壓之,患者自覺耳壓部有疼痛,至整個耳郭潮紅發熱為度。
(五)小針刀療法
(1)取穴:肩井、大椎、大杼、天宗、肩、曲池、阿是穴,每次2~3個穴。
(2)操作:局部常規消毒,用1%普魯卡因2ml局麻。右手持小針刀順肌纖維方向垂直刺入,深達肌肉或骨膜(注意不同穴位深度不同),在局部行剝離、劃割、鬆解等刺激手法,出針後立即拔火罐(出少量瘀血),起罐後用無菌紗布蓋針孔。5~7日1次,一般2~3次。
五、劉氏臨證醫案
賈某,女,39歲,職員。
主訴:頸肩臂痛,伴手麻木3個月餘。
病史:無明顯誘因,起初頸僵、肩痛,繼之臂痛,手麻,右側為著,每遇天氣寒冷或陰雨天則症狀加重,曾在某醫院牽引、按摩、服藥(具體不詳)等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