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頸椎病(二)(3 / 3)

查體:頸活動不受限,頸胸段輕度壓痛,壓頭試驗(+),右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脈沉細無力,舌苔薄白。

X線檢查:側位片頸椎生理曲度消失變直;斜位片示C4~5、C5~6鉤椎關節增生改變。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虛寒型,寒濕阻絡)。

辨證:此係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氣血虧損,腠理不固,寒濕之邪乘虛而入,邪留經絡,絡道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治則:溫陽散寒,益氣通絡。

方藥:頸肩臂痛飲(自擬)。

黃芪25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20g,桂枝15g,薑黃15g,葛根20g,雞血藤25g,天麻15g,香附15g,甘草10g,鮮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日1劑。

連進6劑,頸僵痛消失,肩臂酸痛減輕,惟手麻不減。按原方加桑枝20g,茯苓20g,服10劑,配壯骨伸筋膠囊每次6粒,每日3次。手法按摩每周3次。前後曆45日治療,臨床症狀基本消失。

(按語)本病例係一長期低頭伏案的工作者,察其體質羸瘦,麵無華容,脈象沉遲而澀,一派正虛邪實之象,故其治以溫陽散寒、益氣通絡為法。自擬“頸肩臂痛飲”方,藥用黃芪、當歸、雞血藤以補氣和血活血,尤其重用黃芪之氣分要藥。蓋氣為血帥,以其先行為動力,配川芎、赤芍、薑黃活血化瘀通絡之力益著。合附子、羌活、防風、桂枝之溫經散寒,葛根雖涼,與羌活、防風、桂枝同用,其升陽解肌,止痙住痛,理項背強痛之功甚篤。用橘皮理氣調中,甘草以緩急、解痛。以上諸藥配伍,共奏溫陽散寒,益氣通絡,理氣和中,解痙止痛之功效。

頸肩臂痛飲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方。除本例外,若兼氣滯血瘀或濕痰鬱結者,可酌加活血化瘀藥,如丹參、澤蘭;痰鬱加半夏、膽南星、白芥子等;若肝腎不足者,可酌加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等。化熱減附子,陰虛加山茱萸。

第四節 脊髓型頸椎病證治

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一係列病理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稱為脊髓型頸椎病。它又可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而周圍型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上發展。本病約占頸椎病的10%左右,發病年齡比其他各型高,平均為48~61歲,男多於女。

自從CT及MRI等先進檢查手段問世以來,本病的診斷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臨床誤診率明顯下降。隨著脊柱外科水平的不斷提高,本病手術的效果也有較大的改觀,但非手術療法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外Epstein(1983)認為前路手術的治療效果並不優於非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的有效率可達38%(主要為周圍型)。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對於椎管較寬而症狀較輕者可先采取適宜的非手術治療,並認為這也是手術病例術前、術後處理及康複的基礎。

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勢。馮天有曾用脊柱旋轉複位手法治療1例取得滿意療效;段勝如介紹先采用大重量(40~50kg)做短時間牽引,然後手法按摩痛點有良效。目前大多采用中藥內服、手法、針灸等綜合療法。我們單純用中藥內服也取得了較好療效。總之,進一步探索本病的確切發病機製及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提高臨床療效,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病因病機

(一)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其內因為肝腎精血不足;外因為各種急慢性損傷、勞損,情誌刺激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早期以實證為主,晚期則以虛證為主。

1.正氣不足,痰瘀互阻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機體的衰老,患者逐漸出現肝腎氣血不足。各種急慢性損傷,導致頸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氣血瘀滯的病理狀態。情誌不舒,則影響氣機的調暢,氣滯則血瘀。氣機不暢又可導致津液輸布失常,津液不從常化,而變生痰飲。《金匱要略》也有“血不利則為水”之說。正氣不足,無力推動津血正常輸布,從而出現痰、瘀等病理產物。各種外來因素更加速了這一進程,痰、瘀形成之後反過來影響氣血津液的輸布,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痰、瘀互結為標,正氣不足為本,但標急本緩。痰、瘀互結,頸部督脈等經絡阻塞,從而出現肢體拘急不舒等類似痙證的症狀、體征。

2.肝腎虧虛,精血失充

肝主筋、腎主骨,腎氣衰則骨枯髓減,肝氣衰則疲乏無力,甚至筋不能動。老年人“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另外筋骨病變日久則累及肝腎,“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肝”,導致肝腎精血更加虧虛,精血不足則筋脈失於濡養,故出現“身體重,行步不正”(《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等晚期症狀。肝腎久虛,陰陽氣血不足,還可致血虛生風,出現肢體動搖不定的狀態,筋肉失養日久可出現肌肉萎縮,腎氣不固則致膀胱失約。此多出現於晚期病例及手術後的康複期。

(二)現代醫學的認識

西醫學認為本病有三大發病因素:①椎間盤或骨贅的直接壓迫;②病變節段的失穩,刺激交感神經引起反射性脊髓血管痙攣,甚至栓塞,使脊髓缺血缺氧;③椎管狹窄複有外傷。總之脊髓的受壓和缺血是其基本病理機製。其基本病理變化分兩個階段:首先是脊髓功能性障礙,係可逆性變化;其次是脊髓的實質變性,係不可逆改變。治療的關鍵在於阻止由第1階段向第2階段的發展,並使之恢複正常功能。

二、診斷要點

本病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下肢症狀早於上肢為特征。

(1)雙下肢沉重無力,如踩棉花感,步態笨拙,顫抖,易跌跤。

(2)雙下肢麻木,逐漸向上發展,胸腹部有束帶感。

(3)逐漸出現四肢痙攣性癱或三肢癱、單癱、偏癱及交叉癱。

(4)肢體發涼、浮腫,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瀦留,大便無力、便秘或失禁等。

(5)四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或亢進,霍夫曼征陽性,巴賓斯基征陽性或陰性,踝陣攣與髕陣攣陽性,壓迫嚴重者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

(6)脊髓頸椎病手為本病的特殊體征,提示手指內收肌無力,檢查方法有以下兩種。

1)令患者手臂前伸,手掌向下,其小指即外展或不能維持內收30秒鍾。重者環指或示指均不能向中指靠攏。

2)令患者手臂前伸,做握掌和伸指動作,正常人10秒鍾內可連續做30~40次,而本病患者則不足20次。

(7)脊髓造影、CT、MRI等檢查,對定位、定性及了解受壓程度有重要意義。

三、鑒別診斷

(一)頸髓腫瘤

常有疼痛及括約肌功能障礙,截癱呈進行性發展,感覺平麵分明。脊髓型頸椎病除合並根型外,很少出現疼痛,一般無括約肌障礙。感覺改變無一定平麵,痛覺可減退或消失。脊髓腫瘤腦脊液蛋白升高,脊髓造影呈典型杯口狀充盈缺損。

(二)粘連性蛛網膜炎

脊髓造影時,造影劑通過蛛網膜下腔困難,並分散為點滴延續的條索狀影即蠟淚狀。

(三)脊髓空洞症

好發於頸胸段,有感覺障礙或錐體束症狀;多發於20~30歲,痛覺與深淺感覺分離,尤以溫度覺減退或消失為突出。

(四)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發病年齡不定,頸膨大部為好發部位,起病較快而無誘因,常先從肌無力開始,病情進展較快。上肢肌肉萎縮為主,尤以手部小肌肉明顯而出現鷹爪手。無感覺障礙,少有自主神經症狀。脊髓造影及腦脊液檢查均無異常。CT、MRI有助於鑒別。

(五)多發性硬化症

多在20~40歲發病,起病較急,病變呈進行性加重,少有緩解,情緒易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