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骨質疏鬆症(1 / 3)

骨質疏鬆症亦稱骨質缺少症,是一種骨代謝性疾病。基本特征是骨組織體積減少,而不是骨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也就是單位體積的骨小梁減少或變細,骨皮質變薄,骨化學組成即骨內礦化物和骨基質的比例正常,骨折感性增高。本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可由多種不同原因引起。根據不同病因本病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及繼發性骨質疏鬆兩大類。本章討論的是原發性骨質疏鬆。

原發性骨質疏鬆多見於老年人或絕經後的婦女,是老年人腰背痛比較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外文獻報道凡年齡大於50~60歲的男性和大於40~50歲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國內郭世紱(1983)報道100例,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男女之比約為1∶2。因此,本病又有“增齡性骨質疏鬆”、“老年性骨質疏鬆”等名稱。中醫學典籍對本病雖無係統的論述,但從其臨床表現及骨結構改變上看,可歸屬於中醫“骨痿”、“腰背痛”等範疇。《素問·痿論篇》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腰脊不舉就是腰部不能挺直過伸,此與骨質疏鬆症主要特征“圓背”畸形腰脊不能挺直是一致的。

第一節 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

一、現代醫學的認識

本病的命名於1885年由美國Prommer首先提出,隨後許多學者對其發病原因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雌激素減少和鈣代謝障礙可能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年齡、性別、種族、體重、體力活動、膳食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素。Atkins(1972)認為雌激素有與PTH的骨吸收作用相拮抗的功能,因而當雌激素減少時,PTH的作用增強,故發生骨質疏鬆。當婦女絕經後,或青年婦女去勢後都發生骨質疏鬆,也支持此觀點。

有人通過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體骨骼的骨量在人生的30~40歲時達到高峰,40~50歲開始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這種現象女性比男性出現得早,而且速度也明顯要快,尤其是在絕經前後。還有資料表明,男性在40歲以後總骨量以每年0.3%的速度丟失,並維持到老;女性開始時也與男性相同,但在行經期,每年增加至2.2%~3.0%,脊柱骨椎體中心在絕經後每年丟失可達6%~8%,女性在絕經後20年間總骨量丟失可達20%~30%,但隨著絕經後時間的延長,骨丟失的速度逐漸減慢,到70歲時又恢複到與男性相同的速度。

二、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腎髒虛衰是造成本病的內因,而風寒濕邪外侵及外傷是導致本病出現腰背痛的外在因素。

(一)腎髒虧虛

曆代醫家多認為腎虛是本病的主要內在因素。《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首先提出了人的生長狀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的盛衰而變化。《素問·痿論篇》雲“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背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明確指出骨痿的病因及發病機製。王冰注曰:“腰為腎之府,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腰脊不舉也。腎主骨髓,故熱則骨枯而髓減,發則為骨痿。”《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腎將憊矣。”《諸病源候論·腰痛候》指出:“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晉代王叔和在《脈經》中說:“腰痛之症,雖有六經見候之不同,原其所由,未必不同腎虛所致。”《類證治裁》也謹遵《內經》指出:“太陽所致腰痛,惟腎與膀胱相表裏,故腰在經則屬太陽,在髒則屬腎,而又為衝、任、督、帶之要會,其所由致痛者,以腎氣本虛。”

綜上所述,本病的內因在於腎虛。腎氣不足,腎精虧虛,則骨髓失充,骨骼失養,脆弱無力,嚴重者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二)外感風寒濕邪及外傷

本病的主要症狀為腰背疼痛,雖其本於腎虛,但與外在因素有密切的聯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曰:“歲火不及,寒乃大行……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至真要大論篇》曰:“濕淫所勝……腰如折。”《諸病源候論·腰痛候》指出:“暨腰者,謂卒然傷損於腰而致痛也。”腎氣虧虛,衛外不固,經脈失於濡養,易感外邪,凡中風、受寒、著濕、墜墮、打撲,必致經絡受阻、氣血不暢,而發生腰背痛。

第二節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