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的診斷要點如下。
(1)年齡在55歲以上。
(2)腰背痛或周身骨痛、疲乏無力。或兼見椎體壓縮、股骨上端骨折(骨折率44%)。
(3)X線片最早在椎體、肋骨、骨盆及股骨上端發生改變。一般認為骨的鈣質喪失達到該骨總鈣量的25%左右時,X線片上才有明確的骨脫鈣表現。椎體表現為密度減低或呈雙凹形,即魚尾狀改變,常有一個或幾個椎體成楔形。
(4)實驗室檢查血鈣、磷及堿性磷酸酶多正常,尿鈣稍增加。
第三節 骨質疏鬆症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一般的腰背痛相鑒別。
第四節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
一、中藥療法
(一)湯劑
骨質疏鬆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腎虛,外感風寒濕邪或外傷是導致本病發生,出現腰背痛等症狀的誘因,是外部條件。臨床上根據發病及症狀的不同,分為緩解期與急性發作期。緩解期以慢性腰背痛及腎虛之象為主;急性期以驟然腰背疼痛為主症,在腎虛的基礎上,或兼表實,或兼血瘀,出現虛實夾雜,以實為主的病機。
總之,本病以腎虛為本,風寒濕邪及外傷為標,在治療上應遵循“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分清輕重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顧。
由於本病患者皆屬於老年人,雖其本在先天,然而必影響到後天之脾胃。因此,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除時刻顧腎虛這一本因外,還要注意調理脾胃,以取後天養先天之效。《怡堂散記》中有“善補腎者,當於脾胃求之”的經驗之談。
臨床上以“骨質疏鬆Ⅰ號”為基本方,然後根據辨證增減。藥物組成:
熟地50g,雞血藤25g,鹿角霜20g,杜仲15g,補骨脂15g,龍骨25g,牡蠣50g,乳香15g,沒藥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方中熟地、鹿角霜合用以陰陽雙補、益精填髓;杜仲、補骨脂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補血活血,補中燥胃;龍骨、牡蠣既能育陰潛陽,又能壯骨;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甘草堅骨通絡止痛,調和諸藥。
1.急性發作期
(1)外感型
(症狀)腰背冷痛、拘急或重著,轉側不利,雖臥床而症狀不減,遇寒冷潮濕症狀加重,得熱則舒,兼見腰膝酸軟,氣短乏力,健忘少寐,小便頻數。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無力或沉緩。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佐補腎活血止痛。
(方藥)骨質疏鬆Ⅰ號加黃芪30g,獨活15g,防風15g,肉桂15g,地龍15g。水煎服,日1劑。
(2)外傷血瘀型
(症狀)活動不當或外傷後,疼痛突然發作,刺痛不移,拒按,活動困難,兼見腎虛之象。舌淡、有瘀斑,苔白或微黃,脈澀細。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補益腎氣。
(方藥)骨質疏鬆Ⅰ號方加川斷15g,牛膝15g,地龍15g,白芍15g,當歸15g,桃仁15g,紅花15g,元胡15g。水煎服,日1劑。
2.緩解期
(1)肝腎陰虛型
(症狀)腰膝酸軟,隱隱作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健忘少寐,齒搖發墜,口燥咽幹,甚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小便黃,大便幹。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無力。
(治法)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方藥)骨質疏鬆Ⅰ號加白術15g,茯苓30g,黃精15g,知母10g,黃柏10g,當歸20g,磁石20g,地龍10g,女貞子15g。水煎服,日1劑。
(2)脾腎陽虛型
(症狀)腰膝冷痛,綿綿不已,畏寒時冷,血色少華,眩暈耳鳴,倦怠懶言,納少,小便清長,大便稀。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補腎健脾,強筋壯骨。
(方藥)骨質疏鬆Ⅰ號加川斷15g,山茱萸15g,肉蓯蓉15g,山藥15g,炮附子10g,黃芪30g,白術20g。水煎服,日1劑。
(3)陰陽兩虛型
(症狀)腰膝酸痛,眩暈耳鳴,五心煩熱,四末涼,失眠、健忘、多夢,疲乏無力、懶言,齒搖發枯,或足跗浮腫。舌紅無苔,脈細數,或舌淡苔白,脈沉遲而弱。
(治法)陰陽雙補,強壯筋骨。
(方藥)骨質疏鬆Ⅰ號加女貞子10g,菟絲子15g,山藥15g,黃精15g,肉桂15g,黃芪30g,白術20g,茯苓15g。水煎服,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