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脊柱結核的鑒別診斷
一、腰背部軟組織損傷
參考本書有關內容。
二、強直性脊柱炎
多見於青壯年男性,腰椎板直。病變多由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發展。早期X線片僅見骨質疏鬆,無骨破壞,晚期呈竹節樣強直。
三、脊柱化膿性骨髓炎
發病急驟、體溫較高。白細胞增多,可達20000/mm2以上。局部劇痛,軟組織腫脹壓痛明顯。X線片早期即見椎體破壞,間隙狹窄或消失,常有死骨形成,晚期可見明顯骨質增生及硬化。
四、腰椎間盤突出症
見本書第五章。
五、腰椎骨骺炎
常見於L4,偶見於L3或L5,側位X線片見椎體前上角缺損,其鄰近部位可見一三角形、致密、不規則遊離小骨塊。無骨質破壞,椎間隙正常,紅細胞沉降率正常。
六、自發性寰樞關節脫位
10歲以下兒童多見,有類似寰樞關節結核症狀,X線片示寰椎前脫位,齒突向側方或後方移位,無骨質破壞,無軟組織腫脹。
七、半椎體
為先天性畸形,脊柱側彎明顯,無膿腫陰影,椎間隙可能狹窄,兩側椎弓根及橫突數目多不相等,且常合並其他畸形。
八、扁平椎
多見於兒童,背痛、駝背、脊柱活動受限。X線片示受累椎體壓縮變窄,有的僅殘留一線狀,鄰近椎間隙正常。
九、椎骨腫瘤
以惡性轉移癌多見,良性腫瘤中以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血管瘤等多見。轉移癌多為老年人,有持續性劇痛。X線片可示椎體骨質破壞、壓縮,椎弓根破壞,椎旁球形軟組織陰影等,但椎間隙多無變化。
第四節 脊柱結核的治療方法
脊柱結核是全身結核感染的局部表現,因而治療時應局部與整體相結合。中西醫對本病的治療各有優勢,應充分利用,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後遺症。
一、中藥療法
本病的病機要點為正氣不足,邪毒感染,虛實夾雜。治療上應扶正祛邪兼顧。另外,不同的病理階段,其病機重點又不一致。早期主要是陽氣不足,寒痰瘀滯;中期寒性膿腫形成,正氣更虛,筋骨損傷加重,治療時應在扶正祛邪的基礎上,消腫化瘀排膿,盡可能使膿腫消散,當然較大的膿腫配合切開排膿或膿腫穿刺術效果更好;後期病變進一步發展,膿腫可潰破形成竇道,進一步耗傷氣血及津液,陰血虧虛比較明顯,治療重在扶正。
(一)初期(虛寒凝滯、痰瘀互結)
(症狀)患處隱隱酸痛,體倦乏力,夜間疼痛明顯,不耐勞作,脊柱活動受限。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厚,脈沉細。
(治法)溫陽散寒,化痰祛瘀。
(方藥)陽和湯加減。
熟地黃50g,鹿角膠15g(烊化),炮薑6g,肉桂5g,麻黃3g,白芥子9g,貓爪草15g,夏枯草15g,功勞葉15g,當歸15g,澤漆10g,僵蠶10g,守宮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局部外敷骨結核膏(經驗方),日換1次。
早期病情較緩者,亦可口服骨癆丸(經驗方),1~2丸,日服2~3次,不必服湯劑。
(二)中期(正氣虧虛、筋骨腐敗)
(症狀)局部腫痛,可捫及腫塊,伴潮熱盜汗,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數無力。
(治法)扶正托毒,化痰消腫。
(方藥)托裏透膿散加減。
生黃芪30g,當歸25g,白芍20g,續斷20g,茯苓20g,黨參15g,白術15g,甲珠15g,皂角刺20g,白芷10g,香附15g,金銀花50g,甘草10g,元參20g,功勞葉20g。水煎服,日1劑。
亦可口服骨癆丸,1丸/次,日3次。
局部外敷骨結核膏,日換1次。
(三)後期
1.氣血虧虛
(症狀)膿腫破潰,時流稀膿,久不收口。精神萎靡,消瘦乏力,盜汗失眠,麵色無華。舌淡紅,少苔,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培補肝腎。
(方藥)人參養榮湯加減。
黨參10g,白術10g,生黃芪10g,熟地8g,五味子8g,茯苓8g,遠誌6g,陳皮10g,枸杞子10g,骨碎補20g,丹參15g,當歸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2.陰虛火旺
(症狀)膿腫潰破,久不收口,伴潮熱盜汗,口幹咽燥,食欲減退,或咳嗽痰血,身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除蒸。
(方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及清骨散化裁。
生熟地各15g,山茱萸15g,山藥20g,陳皮15g,茯苓30g,元參15g,知母10g,黃柏20g,秦艽15g,龜版15g,生黃芪10g,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若盜汗不止,可加沙參、麥冬、龍骨等。
注:以上各期均可用湯劑衝服“骨結核散”(經驗方),成人5g/次,日2次,兒童酌減。亦可單用黃芪50g煎湯衝服之。
二、休息、營養及支持療法
(一)休息
病變活動期應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防止畸形增加,避免病變擴散。病變雖已靜止但脊柱尚不夠穩定者,應采用製動措施,控製脊柱活動。但應注意動靜結合。
1.臥軟墊硬板床
適用於成年人或較大兒童,病變活動期臥床時可以翻身活動,但不宜坐起或離床,直至脊柱恢複穩定為止。比較穩定的脊柱結核,可以坐起吃飯,下床大小便,其餘時間仍須臥床休息。
2.固定支架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