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關疾病,是指與脊柱病變本身有某種內在聯係的脊柱以外髒腑組織器官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預後轉歸,與脊柱的生理病理改變有密切聯係。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文獻報道逐年增多,對其病因病理、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等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的認識尚不充分。
目前發現,脊柱相關疾病涉及到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神經係統、泌尿係統、內分泌係統、呼吸係統、造血係統等五十餘種疾病。如:頸性高血壓、頸性低血壓、頸性失明與視力障礙、頸性聾啞、頸性屈光不正、頸性類冠心病、頸性心律失常、頸性三叉神經痛、頸性呃逆、頸性精神分裂症、頸性癲癇、頸性吞咽困難、頸性胸痛、頸性頭痛、頸性舌麻痹、頸性失音症、頸性哮喘、頸性膽囊炎、頸性潰瘍病、頸性痛經、頸性月經不調、頸性便秘、頸性腹瀉、頸性水腫、頸性血象異常、頸性發熱、頸性肩周炎與網球肘;胸椎源性慢性結腸炎、脊源性神經性皮炎、脊源性腹痛、脊源性排尿異常、脊源性雷諾病、脊源性帶狀皰疹、脊源性胃炎等。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新的病種不斷出現。同時又由於這些疾病涉及臨床各科以及其他邊緣學科,因此,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多學科協同攻關,使其係統化、標準化,進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脊柱相關病學科。
本章扼要介紹幾種常見的脊柱相關病。
第一節 頸性類冠心綜合征
頸性類冠心綜合征,又稱“頸性類冠心病”、“頸源性假性心絞痛”等,是指因頸椎病引起的胸部症狀類似冠狀血管疾病。此病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國內有人報道本病的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3%。
Phillips在1927年首先提出心絞痛樣心前區疼痛,可因頸神經根受壓所致;Naelas(1934)報道3例“假性心絞痛”,並認為頸椎紊亂時可影響到運動神經胸段代表區;Jackson(1977)提出,當頸椎急性外傷或退行性變時,會產生無心電改變的心髒症狀,可能是由於支配橫膈及心包的C4神經根受刺激,或刺激了心髒交感神經所致。國內黃任民(1981)報道100例頸椎病中,有心律失常56例、心前區疼痛56例、心電圖異常28例,按頸椎病治療後恢複正常,認為這是由於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心髒傳導係統供血受阻,而使傳導係統功能紊亂。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脊椎病科研組於20世紀70年代以正骨推拿為主的治脊療法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獲得滿意療效,並對脊柱損害與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發病進行了病因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各種常見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可疑冠心病的症狀與脊椎錯位關係密切。
一、發病機製
本病之心前區疼痛為頸脊神經後根受刺激所致。因其疼痛分布區和心源性通過脊神經後根反射弧的內髒感覺反射痛相似,故二者易被混淆。壓迫起源於C8~T1的胸前神經內側支和起源於C6~7的胸前神經外側支可引起假性心絞痛。
從生骨節性疼痛學說分析,來自硬脊膜、後縱韌帶、纖維環與後關節囊等相鄰的深部組織本體感受器的刺激衝動,可引起放射至心前區的疼痛。
另外,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紊亂和增生的骨質,尤其是Luschka關節增生常壓迫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如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受刺激時,不僅可造成椎-基底動脈係統的供血不足,而且刺激衝動可向下擴散,通過心下與心中交感神經支產生內髒感覺反射,引起心前區疼痛。
關於頸椎病與冠心病心絞痛的關係:由於頸椎病不僅累及脊神經後根,而且亦可涉及脊神經節和交感神經,從而可能對冠狀血管產生反射性影響。當累及椎旁交感神經結構時,有冠狀血管硬化的患者容易發生心絞痛。有人認為,對於有冠狀血管硬化的患者,頸椎病對心絞痛發作有“附加的起動機製”作用或激發作用。
二、診斷要點
(1)心前區疼痛,同時有頸椎病的症狀體征。
(2)壓迫頸部壓痛點,可誘發心絞痛。
(3)X線片有頸椎病改變。
(4)常規內科用藥治療無效。
三、鑒別診斷
四、治療
頸椎病與冠心病同時並存的不少,尤其在高齡患者中。經客觀檢查證實二者並存時,應首先治療冠心病;對於一時難於鑒別者,亦應先按冠心病治療觀察。待冠心病緩解或排除冠心病後,方可按頸椎病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①頸椎牽引;②頸椎定點旋轉複位法;③頸部推拿按摩療法;④理療,如短波、超短波等。
第二節 頸性血壓異常
頸性血壓異常,是指由於頸椎病所引起的血壓升高或降低,並出現相應臨床症狀者。頸性血壓異常以血壓升高者多見,血壓降低者較少。
近年來關於頸性血壓異常的臨床報道越來越多,並提出了一些治療方法。國內韋貴康於1978年首先報道用頸椎旋轉複位法治療頸椎病引起的血壓異常,取得了較好療效;並於1988年報道對104例頸性高血壓患者的遠期療效觀察結果,隨訪平均3.6年,療效鞏固與基本鞏固率為89.4%。北京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1981)對伴有血壓增高的頸椎病進行手術治療後,血壓恢複正常。陳忠和等(1982)對114例高血壓與頸椎病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本組患者有頸椎病者92例(80.7%)。王望生報道100例頸椎病中有高血壓者23例,低血壓者11例,頸性血壓異常率達34%,手法治療後血壓恢複正常。可見,頸椎病已成為血壓異常(尤其是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原因。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常規頸椎檢查及對因治療,是提高本病診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發病機製
關於頸性血壓異常的病理機製各家意見不盡一致。潘之清(1980)提出頸椎病由於自主神經和血管受累可能引起神經體液的改變,繼發性地引起周圍小動脈痙攣和微循環障礙,可能是引起血壓異常的主要因素。Guyton認為,短暫的血管交感神經興奮和許多神經功能紊亂,能造成一時性的高血壓;不斷的焦慮和疼痛能引起長期的交感興奮,使腎髒逐漸發生結構改變,並由此造成持久性的血壓升高。張長江等(1982)認為,由於頸椎的退變增生,頸部肌肉痙攣僵硬,頸椎生理曲度改變,使頸部血管神經等軟組織受到牽張、刺激或壓迫,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血管痙攣,從而影響大腦的供血,使腦內CO2濃度增高,刺激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強,最後導致血壓升高。
總之,頸段脊柱退變所出現的骨質增生、節段性失穩、周圍軟組織的充血與水腫等病理改變,刺激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根、交感神經等,反射性地使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製。
二、診斷要點
(1)頭痛、頭暈、頸肩背疼痛、頸活動不利或上肢麻木和乏力。
(2)血壓高於(或低於)正常範圍。
(3)X線片示頸椎退行性改變。
(4)經內科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所致的高血壓。
(5)按原發性高血壓常規內科治療效果不佳者。
三、治療方法
本病以手法治療為主,常用頸椎旋轉複位法。應用時動作要輕、巧、穩,切忌粗暴。可配合拔伸鬆解及頭頸部穴位(百會、風池、風府、大椎、天柱)按摩。
對血壓過高伴有較重的全身症狀者,可配合服用常規降壓藥。
還可根據其臨床症狀,進行辨證施治(參閱本書第四章頸椎病有關內容)。
第三節 頸性眼部病症
頸性眼部病症,是指頸椎病所導致的各種眼病的總稱。常見的眼部病症有:視力模糊、視力下降、近視、眼花、眼痛脹、眼幹、畏光流淚、眼瞼下垂、眼瞼跳動、複視、青光眼等。
早在1925年Barre等報道,頸椎慢性關節炎患者,轉動頭部時,可出現頭痛、頸痛、眩暈、眼痛和視力障礙,並認為這是由於頸脊神經根的交感組織部分受刺激的緣故。1958年Jackson亦報道頸椎病患者將近65%的病例有一側或兩側頭痛,頭痛常自頸後開始,放射到兩耳、頭頂或雙眼,患者有眼球被拉入頭內的感覺,常伴視力模糊,可有上眼瞼跳動和多淚症狀。1976年Parisien曾提到頸椎病的症狀有:視物不清、耳鳴,常伴頭痛。岩崎報道頸性視力疲勞是通過頸椎體附近的竇椎神經,引起頸部之自主神經失調所致。田中衛等報道頭頸外傷常有視力模糊、眼球後疼痛、結膜充血及流淚等症狀。國內馮天有(1977)在交感神經受累症狀中提到過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脹痛、瞳孔散大等霍納征。楊克勤(1981)提到頸椎病的眼部症狀有:眼肌麻痹、複視、視物不清及視野缺損等。張長江自1976年3月至1980年2月對8例失明及101例視力下降患者,經坐位頸椎定點旋轉複位或頸椎間盤摘除植骨術治療,有效率達81.9%,並對81例152隻眼進行6個月至3年的隨訪,療效鞏固和視力繼續上升者占90.8%。魏征等(1984)報道1605例頸椎病中,有眼部症狀者137例,占8.5%,按頸椎病治療後,眼部病症獲得滿意療效。張長江對5046例頸椎病統計分析發現,並發視力障礙者占2.1%。頸性眼部病症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