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機製
(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頸上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分布於眼部和頸動脈叢,調節眼循環和瞳孔擴大肌、眼瞼肌。頸上交感神經節位於C1~3橫突的前方,當上位頸椎錯位時,橫突也隨之偏移,加上局部軟組織的充血、痙攣等,牽拉、刺激頸上交感神經節,故出現各種眼部症狀。三叉神經脊髓束在頸髓中亦可因寰枕關節錯位而受到刺激,引起眼周神經痛或前額痛。
(二)椎動脈供血不全
頸椎病的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或狹窄,血流量減少,大腦皮質視覺中樞的血流量低於視區腦組織正常代謝過程中的需要量,造成中樞性的視力障礙。其確切機製尚需進一步探討。
二、診斷要點
(1)有頸椎病的主要症狀體征。
(2)眼部症狀:視物模糊、眼痛、怕光流淚、眼瞼跳動、視力疲勞等。重者失明。
(3)眼部症狀與頸椎病同時發生,或繼發於頸椎病之後,並與頸椎病的病情變化有直接關係。
(4)眼科檢查:有屈光不正,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病。
(5)眼科常規治療無效者。
三、治療方法
采用綜合療法,以手法糾正頸椎關節錯位,解除神經、血管受壓或刺激。常用旋轉複位法。可配合局部理筋手法,以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軟組織的充血、水腫。
其他如中藥、針灸、理療等方法均可酌情應用。頸部的功能鍛煉有利於療效的鞏固。
第四節 脊源性腹痛
脊源性腹痛,是指因脊柱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所引起的腹部疼痛。還有人稱之為“骨科感應性腹痛”、“骨科神經節段性腹痛”等。本病臨床並不罕見,隻是對其研究和認識尚不充分,因而誤診失治者較多。隨著脊柱相關病學說的興起,近幾年臨床報道逐漸增多。
一、發病機製
腹部肌肉通過腰背筋膜與脊柱相連,腹壁肌肉的神經支配來源於脊神經。任何原因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均可導致腹肌痙攣和腹壁疼痛,其表現酷似腹內病變引起的腹痛,Ashby稱之為脊椎性疼痛綜合征。他認為脊源性腹痛常呈節段性分布,還可在腹肌收縮或脊柱活動時加重疼痛。
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因急性損傷、慢性勞損等而發生關節紊亂,軟組織痙攣、充血、水腫,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前支、腰交感幹、交感神經節,並通過腹腔自主神經,反射性地引起腹痛。
脊椎神經係統與胸腹、盆腔內神經有交通,故脊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病理變化,可直接牽拉感應腹腔而引起腹痛。腹痛可致腹腔瘀血,使腹壓增高,反作用於椎體靜脈叢及其壁內神經末梢,致腰背部深組織的感受器異常活動,從而形成不良循環,腹痛持續不解。
二、診斷要點
脊源性腹痛的發病機製如下。
(1)腹部持續性鈍痛或隱痛,或呈陣發性鈍痛。個別有急性腹痛,一般呈慢性反複發作。
(2)腹部疼痛與神經節段支配區域相符,深吸氣或咳嗽則症狀加重。
(3)腹部無明顯壓痛。
(4)有腰痛史,或腰痛、腹痛同時存在。
(5)腰背部相應部位有明顯壓痛點。
(6)胸、腹、盆腔X線及實驗室檢查陰性。
(7)按摩或痛點封閉症狀減輕或消失,可明確診斷。
三、治療方法
(一)推拿療法
在腰背部患處施以法、彈撥、揉按等手法,重點是壓痛區。手法柔和而富有節奏,直至壓痛減輕或消失。每日1次。
(二)腎俞穴或壓痛點封閉療法
患者屈膝側臥,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取20ml注射器7號針頭,抽取0.3%利多卡因15ml及地塞米鬆10mg,垂直針刺腎俞穴約1~1.5寸,患者有酸、麻、脹感,緩慢推注藥液。亦可痛點注射上藥。每周1~2次,2周為一療程。
(三)其他療法
如牽引、理療、中藥等均可配合應用。
第五節 脊源性腹瀉
脊源性腹瀉,是指因脊柱本身的急慢性損傷病變所引起的腹瀉。
脊柱各段病變均可能引起腹瀉。徐山等報道200例頸椎病合並慢性腹瀉患者,應用頸部按摩和頸椎定點牽引複位方法治療,總有效率達96.5%;張長江曾提到運用手法治療胸椎關節紊亂所致慢性結腸炎,獲得滿意療效;莊曉群等報道用手法治療27例尾骨源性腹瀉,總有效率達96.3%。可見脊柱病變是腹瀉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發病機製
(一)下丘腦缺血
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的終末支)的中央支分布於下丘腦,下丘腦是調節內髒神經的高級中樞。當刺激視前區和視上區(副交感中樞)時產生胃腸蠕動和腺體分泌增強。頸椎病的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及其周圍的交感神經,使椎-基底動脈發生痙攣,有效血流量降低,繼發下丘腦缺血,使內髒神經功能失調,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二)腹腔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受刺激
腹腔內髒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T5~12的側柱細胞,與相應的脊髓前根並行,通過交感幹,至靠近內髒的椎前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其節後纖維分布於腹腔內髒。胸椎發生損傷或退變,導致胸椎小關節紊亂,刺激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而出現內髒功能紊亂的症狀。
(三)尾骨損傷
尾骶急性損傷或反複輕微外傷處理不當,病情遷延,可使尾骨周圍組織發生粘連或纖維化,骶尾關節在病態下持續處於向前屈曲的緊張狀態,導致其關節囊及周圍韌帶的鬆弛,改變了腰骶尾部正常的生理曲線。尾骨附近神經叢受炎症刺激,反射性地影響大腦皮質及排便中樞,導致腸神經功能應激紊亂,胃腸蠕動及張力亢進,從而出現腹瀉。
二、診斷要點
根據發生腹瀉的原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一)頸性腹瀉
(1)慢性腹瀉,大便日2次以上,便前常有腹脹腹痛、腸鳴音亢進。排不消化便或溏瀉。
(2)常伴有頭暈、頭痛或肢體麻木等症狀。
(3)頸椎棘突偏歪、局部壓痛。
(4)X線片示頸椎病改變。
(5)實驗室檢查多無陽性改變。
(6)常規內科治療無效。
(二)胸椎源性腹瀉
(1)腹瀉,一日幾次、十幾次或更甚,腸鳴音亢進。常有便急感。
(2)T6~7棘突壓痛。
(3)內科常規久治無效。
(4)除外腹腔內髒器質性病變。
(三)尾骨源性腹瀉
(1)腹瀉多呈慢性複發性,發作與緩解相互交替。每日大便1~5次,偶見水樣便及少許黏液。
(2)便前多在左下腹出現痙攣性疼痛,喜按,便後痛解。
(3)多數患者伴有下腰痛或頭暈頭痛、胸悶心悸等症狀。
(4)有尾骶急慢性損傷史。
(5)左下腹多可觸及腹肌痙攣性結塊,大小不等,壓痛,但無反跳痛,肛門指檢尾骨前麵明顯觸壓痛。
(6)纖維結腸鏡檢、肛門指檢、大便檢驗及尾骨X線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三、治療方法
本病以手法治療為主。
(一)頸性腹瀉
頸部手法同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頭頸部穴位(百會、風池、風府、大椎、天柱、阿是穴)按摩,配合拔伸鬆動法,以調整頸椎的內外平衡,緩解肌痙攣及充血水腫等,解除椎動脈的痙攣狹窄,恢複其正常血流量,下丘腦缺血得以解除,從而使內髒功能恢複正常。
(二)胸椎源性腹瀉
患者俯臥位,術者立於其左側,先用手指查出患病處之棘突,若棘突向後凸起,則用雙手重疊迅速向下一壓,可感到棘突微動或聞及響聲。若棘突有偏歪,則用推扳手法矯正之。最後在背部行、揉、彈撥手法。每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