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脊柱相關疾病(3 / 3)

(三)尾骨源性腹瀉

患者取膝胸位,術者右手戴手套,立於患者左側,中指緩慢插入肛門,觸摸尾骨,多在尾骨上端有明顯觸痛。少數患者痛感可傳導至左下腹。術者於痛區輕柔按摩約半分鍾後,囑患者身體向前,逐漸由膝胸跪臥位改為俯臥位,再擴大按摩尾骨周圍軟組織約半分鍾,術畢退指。最後於下腰部及左下腹部分別揉按八穴及痙攣性結塊各1分鍾。注意手法宜輕柔,忌粗暴。每周2次,3次為一療程。

肛門尾骨按摩主要在於刺激了尾骨前麵的尾神經節和直腸機械感受器,從而糾正了腸神經功能紊亂而達止瀉的目的。

第六節 頸椎病合並帶狀皰疹

筆者於1994年報道頸椎病合並上肢帶狀皰疹1例。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潛在性感染所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症,主要病變在神經節和皮膚,以神經痛、皮膚出現沿一側體表神經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狀皰疹為特征,平均發病率為3%~5%。5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的一係列病理改變,刺激壓迫神經根所致;以頭、頸、肩、臂及手的疼痛與麻木為特點,其疼痛可以是持續性隱痛或酸痛,也可以是陣發性劇痛如刀割樣或燒灼樣;多發生於壯年或老年人。可見發於上肢的帶狀皰疹與根型頸椎病在發病年齡、病變部位及臨床表現等方麵有相似之處,提示二者存在著某種相關性。

人群對VZV普遍易感,急性感染後VZV長期潛伏在脊髓神經後根和神經節中,若幹年後如果機體受某些刺激如神經受壓、X線照射、使用免疫抑製劑等導致潛伏病毒被激活則發生帶狀皰疹。頸椎病對神經根的刺激、壓迫是導致帶狀皰疹發病的激活因素,頸椎小關節及鉤椎關節的增生、變性,椎間盤向後外側突出、椎間孔變窄等均可刺激或壓迫神經後根及神經節,使其發生充血、水腫等。神經節發生營養、代謝障礙,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潛在的VZV被激活並沿神經軸係下行到達神經所支配的皮膚細胞內增殖,於是病變神經節支配的皮區就出現一串呈帶狀的皰疹和劇烈疼痛。由於兩病同時存在,故症狀較單一病變時嚴重。

臨床上,由於帶狀皰疹病勢急,症狀重,容易掩蓋頸椎病的存在。因此,對發於上肢的帶狀皰疹應常規攝頸椎X線片並詳細詢問病史。

治療上應兩者兼顧,綜合治療,以便盡快控製病情。

(一)頸椎牽引配合頸部推拿

目的是緩解肌肉痙攣,恢複頸椎的內外平衡,擴大椎間孔,解除對神經根及神經節的刺激或壓迫,為帶狀皰疹的治療創造良好的內環境。

(二)中藥療法

中醫辨證為氣血瘀滯,熱毒蘊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涼血、行氣止痛。處方:板藍根30g,瓜蔞30g,元胡15g,紅花15g,乳香15g,沒藥15g,丹參30g,連翹15g,生甘草15g。水煎服,日1劑。

第七節 其他

一、頸椎病伴三叉神經痛

1981年劉世傑等報道用頸椎旋轉複位法治療12例頸椎病伴三叉神經痛患者,取得了滿意療效,並認為頸椎病是引起三叉神經痛發病的原因之一。

(一)發病機製

椎動脈的分支——小腦後下動脈有分支供應三叉神經脊髓束及三叉神經脊束核。頸椎病所出現的骨質增生、椎體移位及軟組織痙攣等病理改變刺激、壓迫椎動脈及頸後交感神經,使椎動脈變形或痙攣,管腔狹窄,血流減少,因而造成三叉神經脊髓束及核的缺血,而發生三叉神經痛。

另外,頸椎力學結構紊亂及局部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而頸神經通過吻合支參與了三叉神經痛的發病。

其確切機製尚需進一步研究。

(二)診斷要點

(1)有典型的頸椎病症狀、體征,如:頸肩部疼痛、頭暈或上肢麻木,棘突偏歪並有壓痛。

(2)典型的三叉神經痛症狀:其疼痛為突發的、過電樣或刀割樣。

(三)治療

頸椎旋轉複位法為主,配合芍藥甘草湯內服。

二、頸源性凍結肩

凍結肩多發生於中年以後,與頸椎病的發病年齡相近,二者同時出現者較多見。以前對二者的關係認識不足,近來許多學者通過臨床發現二者存在著一定的聯係。1982年李起鴻等觀察了350例頸椎病患者,其中合並凍結肩者83人(23.7%),並且是先有頸椎病症狀,後出現凍結肩。1988年吳愷平報道50例頸源性凍結肩,采用頸前頸筋膜下封閉術配合頸肩部推拿手法治療,優良率達94%。

(一)發病機製

凍結肩的病因較多,但頸椎病是導致凍結肩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成為共識。有人甚至認為凍結肩是頸椎病的一種臨床類型。頸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形變小、小關節紊亂等改變刺激竇椎神經末梢,神經衝動通過節段反射弧從後根進入脊髓,再經由前角細胞、前根,反射至頸肩臂部,引起肌肉痙攣和疼痛。刺激強度愈重,反射範圍愈廣。

(二)臨床特點

本病的臨床特點:頸肩臂酸脹沉重疼痛,位置深在,範圍含糊,壓痛點的分布與頸椎病相似,多位於骨突、韌帶及肌腱附麗處。多無腱反射及皮膚知覺改變的客觀表現。

(三)治療

雖然此凍結肩繼發於頸椎病,但在治療時應考慮到在肩關節和其周圍軟組織內產生的繼發性病理改變,如肩關節攣縮、肌肉僵硬或萎縮等,頸椎病與凍結肩同時治療。關於頸椎病的治療,可采用牽引、旋轉手法及局部推拿;肩背部也應采用推揉、彈撥及肩關節的牽引回旋等手法。同時囑患者堅持肩關節的主動練功活動,如肩關節外展、旋轉及爬壁活動等。其他如理療、中藥等均可配合應用。

三、頸性呃逆

呃逆是一側或兩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而發出的一種短促的特別的聲音。可發生於正常人,如快速吞咽幹燥食物、過飽、吸入冷空氣等,多自行消失。病理性的呃逆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膈神經局部受累(如炎症、腫瘤)、迷走神經受刺激及中樞神經疾病等。最近發現,頸椎病也可以導致呃逆。

膈的神經支配來自膈神經、第6~12對肋間神經和膈神經叢。膈神經起自頸叢,由C3~5前支組成。潘之清(1980)指出,頸椎病甚易累及膈神經,引起膈神經綜合征。頸椎病出現的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縮小、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充血、水腫等改變,刺激或壓迫膈神經根、膈神經幹或其分支;同時,前斜角肌可因膈神經根受累發生痙攣,而痙攣的斜角肌又可壓迫膈神經幹及其分支,通過反射弧將衝動傳出,使膈肌痙攣,從而出現呃逆。此外,膈神經受激惹後,可出現類似心絞痛的心前區痛及胸痛、胸悶、呼吸短促、消化道症狀等表現,並與頸部的活動有關。

治療從頸椎病入手,采用頸椎旋扳手法及頸部理筋手法。可配合理療、牽引等療法。

四、腰源性腹股溝神經痛綜合征

腹股溝神經痛綜合征的病因較多,常見的有脊椎病變、神經炎、脊髓疾病及盆腔疾病等。所謂腰源性,是指由腰椎病變所致者,臨床常見於腰椎骨質增生症、上位腰突症及腰部外傷等。

(一)臨床表現

(1)下腹部、股內側及陰囊區不適或疼痛,嚴重者可向股前部及小腿內側放射,咳嗽、噴嚏均可加重症狀。

(2)腹股溝部及膝關節內側壓痛顯著,股內收肌緊張,直腿伸髖試驗陽性。少數患者可有屈髖、屈膝無力等症狀。

(二)治療方法

主要采用手法治療,根據病因不同而手法各異(參照本書有關章節)。重點是腰椎斜扳手法,另外,點按患側腎俞穴、髂脊處痛點及腹股溝區痛點。

配合口服舒筋丸,30粒/次,日3次。

五、脊源性神經性皮炎

鄧雲山、張長江等(1978)采用手法對47例頸部及上肢有局限性皮炎的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並認為在神經性皮炎的病因中,脊椎病可能為其病因之一。頸部和上肢的皮炎係由頸椎病所致,下肢的局限性皮炎則由腰椎病引起。

其發病機製是:脊柱退行性改變所出現的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周圍的軟組織病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使該神經支配的皮區內產生瘙癢和皮膚增厚及苔蘚化等改變。

治療上,主要以手法糾正脊柱的內外平衡紊亂,解除對神經的刺激或壓迫,具體手法參考頸椎病及腰椎病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