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劉氏治脊醫論選(一)(2 / 3)

痹是指關節腫大、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筋骨萎縮、肢體消瘦、骨骼變形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見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肢體廢用等表現。本病肝腎虛衰,氣血不足是其根本,而鬱積化熱,則是其標。故治當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通經活絡為宜。方用自擬痹湯(熟地黃、雞血藤、骨碎補、川續斷、仙靈脾、薟草、桑寄生、鹿銜草、肉蓯蓉、山茱萸)。有熱加忍冬藤、黃柏、知母,熟地易生地;兼寒加麻黃、桂枝、製附片;腫痛不消,加薏苡仁、漢防己、澤瀉、炙乳沒、醋製延胡索等。

總之,治痹必辨其因,察其邪之所偏盛,分別主次,突破重點,方能奏效。其所不效者,多由審因不詳,辨證不確,藥散而雜,不能切中肯綮。茲舉其要藥,可供臨床參考。

舉凡遇寒痛甚,局部不溫,舌淡不紅者寒也,麻、桂為必用之品,配川烏其力尤著;關節紅腫痛而拒按,口渴煩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者熱也,清熱解毒,涼血通脈的金銀花、黃柏、黃連、赤芍等必不可少;凡全身疼痛難以忍受,不能轉側,肢體重著,甚或頑麻,小便深黃,舌苔黃膩,脈濡者濕也,薏苡仁、萆、蠶沙為必用之品;凡肢節疼痛,遊走不定者風也,宜選用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等驅風之藥;凡久病或老年患者,症見腰膝酸軟、冷痛,遇氣候寒冷則增劇,舌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肝腎不足,精血內枯,骨乏濡養,非血肉有情之品難以收功,每用鹿角片、仙靈脾、熟地黃、肉蓯蓉、杜仲等最有功效;凡痹久病深或老年人,治宜扶正氣、調營衛,從本緩圖,不可過用疏散風燥類藥,強求速效,實際欲速則不達。黃芪和五加皮益氣強筋,固表除痹,標本兼顧,為必選之品。

綜上可以看出,痹證的病機複雜,涉及範圍較廣,治療難度較大,許多現象和問題,尚待研究,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對此的認識,也將會不斷地深化。

第二節 論腰痛

腰痛(常伴腿痛)是危害人們健康和影響勞動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在骨科門診患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近年來醫學界對腰痛的防治總結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特別是以祖國傳統醫學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藥、針灸、按摩、練功等綜合療法,取得了一定療效。但就目前來講仍遠遠滿足不了許多腰痛患者的治療要求。患者腰痛、醫生頭痛的局麵仍未徹底消除,醫生常以腰部勞損或風濕腰痛,而一言以蔽之,無特殊療法。患者遭受很大痛苦,雖經多方法治療,終因辨證、審因、論治尚欠周詳,而收效甚微。

筆者認為:腰為腎所居之處,故《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骨空論篇》雲:“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腰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靈樞·經脈篇》雲:“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腎脈貫脊抵腰中,督脈亦貫脊入腰,膀胱之脈夾脊抵腰中。可見腰痛與腎、督、足太陽經脈有密切關係。

腰痛有內傷外感與外傷之不同,如張景嶽所說:“遇陰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景嶽全書》),指出了濕熱寒邪外侵所致之腰痛,他不僅提出外感腰痛,而且對內傷虛損的腰痛亦有明確論述。如說:“腰痛虛證十之八九,但察其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所傷,或七情憂鬱所致者,則悉屬真陰虛證。鬱怒而痛,氣之滯也,勞傷而痛,肝腎之衰也。”就是說外感實邪多有餘,內傷虛損多不足。另如外傷閃挫腰脊,而致氣機不利,經絡受阻,故“不通則痛也”。總之,臨床必當細辨其所因,而不致貽誤。

一、腰痛的辨證

(一)外感腰痛

因於風者,其症腰痛抽掣,上連背脊,牽引腿足,痛時遊走,或拘急酸痛,脈多浮弦。此因足太陽經脈由脊背抵腰,下至腿上,風邪所致經脈攣急,故痛。風者善行數變,流動而不守,故遊走竄痛。

因於寒者,其症腰冷如冰,拘急而痛,上連背脊,痛不可仰,得熱則緩,遇寒則劇,舌苔白膩,脈象沉緊。此由寒邪所致太陽經脈滯而不通,故腰脊冷痛拘急,熱能散寒,故熱則痛減,寒則痛劇。

因於濕者,症見腰痛沉重,轉側不利,遇陰雨則增劇,溶溶如坐水中,下肢浮腫,舌胖嫩,脈沉緩。此因濕邪黏膩重濁,阻滯腰部氣機,陽氣不宣,水濕不散,故腰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