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黨員下崗、失業後,心理上產生了失落感,認為跟黨幹了這麼多年,到頭來落了一個下崗、失業,連飯碗都沒有的地步,於是漠然失措,無所適從。一些黨員由於失去了工作,家庭經濟收入減少,生活失去了保障,感到所在單位黨組織領導沒本事,沒有把企業搞好,有負於他們,從而怨氣難消。一些黨員把失業歸咎於少數單位領導不潔不廉,思想上產生了對立情緒,黨組織和領導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有意給組織和領導出難題,向組織發牢騷,鬧情緒,或者做一些與黨員身份不相符的事,講一些作為一個黨員不應該講的話。一些黨員組織觀念淡薄,黨員意識淡化,信念、理想動搖,黨費不交了,組織生活不過了,情況也不彙報了,感到黨員不黨員,組織關係接轉不接轉,都無所謂,燃眉之急是求生存,解決吃飯問題,從而把求生存與黨組織管理對立起來,將自己變成了一個“三不黨員”,混同於普通群眾,甚至不如群眾。因此,各基層黨組織應教育失業流動黨員轉變觀念,擺正心態,積極看待失業問題,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珍視第三產業中的就業機會,在新的崗位繼續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目前,下崗、失業職工黨員如何管、怎樣管,組織關係歸屬哪裏,基層黨組織沒有可遵循的規章,管理關係極為不順,一方麵原工作單位的黨組織由於企業解體、破產或麵臨改組轉製,很難正常開展工作,黨組織的凝聚力下降,更談不上對下崗、失業黨員的管理,對下崗、失業黨員去向不明,失去管理;另一方麵,現經營地或就業單位大多數沒有健全的基層黨組織,造成無組織去管理,也沒辦法管。而居住地黨組織對這部分黨員底子不清,情況不明,也沒有能力去管,各單位之間相互推諉,有的隻好有求於上級組織部門來協調,以應一事之急,相互脫節、斷線、斷層情況和下崗、失業黨員無人管,無組織接收的情況,較為突出。這種管理無序化現象,產生的起因,一方麵是有些企業黨組織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與麻煩,將下崗、失業職工黨員組織關係一轉了事,推向社會,不願意承擔管理責任。另一方麵,是接受集中的單位難以承受。特別是安置集中的城鎮街道居委會,本身管理能力弱,不願接收下崗、失業職工的黨員關係。即使接收下來,由於沒有能力去管,這些黨員大多數實際上也是個“掛名黨員”而已,根本無法過正常的組織生活。
下崗、失業職工黨員是企業深化改革過程中形成的一支特殊群體,如果不及時將這部分特殊群體管理好,就會使這部分黨員遊離於黨組織之外,變成不履行黨員義務,不做黨的工作的“特殊黨員”,從而退化為一般群眾,失去先進性,甚至產生負麵影響。如果這種現象再繼續下去,無疑將大大地削弱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與“黨要管黨”的精神是相悖的。因此必須引起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當前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領域。經濟體製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其根源正在於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因此主要的解決之道,還需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為失業人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首先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能帶來就業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不一。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促進新的行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既是我國優化經濟結構的戰略要求,也是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量的最現實的選擇。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很高,大約為0.75,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可以增加700萬個就業崗位。調查顯示,對第三產業投資1萬元,可以解決7-8個人的就業。而同樣的投入在第一產業中隻可以解決一個人員就業,在第二產業中可以解決1.7個人就業。發展第三產業要支持鼓勵旅遊業、餐飲業、谘詢業、信息服務業、文化服務業、教育服務業、法律服務等,尤其是立足於農村的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發展。其次要積極發展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資本有機構成低,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是我國勞動就業的主要領域,目前全國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為1.5億,其中在中小企業就業的人員就有1.1億。1979年以來,我國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絕大多數是在中小企業中實現了就業。應根據我國國情(幾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上千萬的下崗工人)和產業結構變動規律,積極利用勞動資源的比較優勢,努力發展一些市場前景看好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