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市場化的教育理念與體製尚未建立。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與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已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現在的“買方市場”。然而,很多高校並未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其教育、教學理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至今其人才培養模式都未與市場需求相接軌。人們常說,觀念塑造行為,那麼在傳統觀念仍舊發揮主導作用的背景下,教育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於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盡管大學生就業已經實現了市場化,但是我國的高等教育幾乎仍然遵循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辦學體製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體製,政府對學校的控製和限製仍然很多,學校的招生計劃、教學內容基本上按照各類“計劃”按部就班,並未根據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第二,學科與課程的設置尚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與過去相比,大學生群體所從事的工作性質、類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根據社會與市場的具體需求,隻有一少部分人可能會繼續從事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工作,而大多數人則會投身到一線的生產與建設中去。於是,大學生們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術知識、實際操作能力以及適應、創新能力。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高校仍然會采用一些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具體做法,如在教學中,高校囿於學時的限製與學科的設置,無法將教學的注意力真正轉移到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與綜合技能的培養上來。誠然,教學經費的不足在客觀上也限製了高校對學生實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例如由於高校對產品開發和製造中采用的新技術、新方法不能及時掌握,也就談不上在新技術、新方法方麵對學生進行培養與傳授了。無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新技術、新方法的更新、淘汰速率正在加快,因此高校的教學與社會實際生產之間差距也會不可避免地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低下,進而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除此之外,由於高校擁有的辦學自主權太小,以至於很多學科與課程的設置都缺乏相應的靈活性,從而進一步導致了高校學科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
第三,對學生基本職業素質的培養及重視程度不夠。在通常意義上,一位合格的員工應該具備全麵的職業素養,也就是說,他不僅應該具備紮實的專業能力,還應兼具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以及團隊意識、奉獻精神等等。我們知道,大多數用人單位之所以更願意雇傭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是看中了他們成熟的專業能力,二是看中了他們的職業素養,一般而言,經過職業曆練、具備豐富經驗的員工比“新人”更能為單位做出貢獻。目前,高校多是偏重於課堂教學,將課程學分作為畢業考評的主要依據,並未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溝通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吃苦奉獻精神等職業素質的培養予以充分的重視。
第四,畢業生就業市場總體上還處於啟動階段,在市場管理方麵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一是缺乏統一的市場信息平台。我國各級政府和高校在構建畢業生供求信息的“暢通工程”方麵做了大量工作,通過舉辦專業性、區域性就業市場進行供需信息交流,網絡、媒體、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渠道在溝通畢業生供求信息方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上還存在著信息封閉,缺乏全麵性、準確性、權威性。二是就業市場條塊分割。現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人事部門辦、教育部門辦、勞動部門也辦,省裏辦、市裏辦、高校也辦,各種市場條塊分割、各自為站,就業市場的多而雜,也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忙於奔波趕場,效果卻不理想。三是就業市場規則不健全。哪些單位可以舉辦供需見麵會、供需雙方應遵循什麼樣的行為規範、違約行為應承擔什麼職責、出現糾紛由什麼部門仲裁等,還缺乏一整套科學有效的政策法規。
目前,畢業生流動黨員的管理體製相對滯後。我國高等教育在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在短期內大幅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出現了複雜性和多樣性。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國家就業政策的調整和深化,允許畢業生申請1至2年的暫緩就業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畢業生申請暫緩就業;近來國家還出台了一項新的就業政策——就業見習製度,因而待就業的畢業生將越來越多,相應的畢業生流動黨員的人數也將逐年增多。國家在黨建工作中投入資金方麵明顯不足,沒有建立全國性的流動黨員征信係統,更談不上地方性的流動黨員征信係統,從而導致國家對全國流動黨員的情況掌握的不夠準確,造成管理和教育方麵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