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蹣跚著走開了,步子遲鈍而緩慢。走上船板時,他停了下來,似乎想轉過身來,但卻還是下定決心,大步離開了畫舫。
那一刻,她的心中陡然一緊,恍然明白了他的深意。然而從此他和她之間,關山萬裏,夢魂斷續。
不知哪裏又有歌聲傳來,卻是一支《正宮折桂令》:“草茫茫秦漢陵闕,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室堆案圖書,當窗鬆桂,滿地薇蕨。侯門深何須刺謁,白雲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柳如是目送張岱遊船遠去,喃喃道:“世事固然難說,天地間當真不見一個英雄嗎?”
荷衣不知什麼時候來到身邊,抿嘴笑道:“誰說沒有英雄,看,娘子的英雄不是來了嗎?”轉頭望去,宋征輿正急急朝渡口趕來。
柳如是心情蕭索,沒有心思應付,便叫道:“勇夫,收了船板。”
勇夫應了一聲,上前幹淨利落地將船板抽了。
不多一會兒,宋征輿來到岸邊。畫舫離岸有兩丈多遠,沒有船板無法通過,他情急之下,便大聲呼叫。
勇夫出來笑道:“宋公子對隱娘真心實意的話,就該跳入水中,涉水上船。”
他本是隨口一句玩笑話,不料宋征輿二話不說,便跳入了水中,遊了幾下,被一口水嗆住,大聲咳嗽起來。勇夫吃了一驚,生怕鬧出人命,忙七手八腳地將他拉上來。正值寒冬季節,湖風凜冽如刀,宋征輿凍得瑟瑟發抖,嘴唇烏青,一上來蹣跚幾步,就癱在船板上。
柳如是在窗邊親眼望見,感動由心底蔓延開來。不知怎的,又想起晏殊“不如憐取眼前人”的名句來。她已經錯失了許多,不該再繼續錯過,急忙趕來船頭,親自將宋征輿接入房中,為他脫下濕衣服,再扶他上床躺好,隨即也爬進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為對方取暖。
二人年紀相當,均是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這一摟一抱,便一發不可收拾,緊緊纏綿在一起……
崇禎五年是壬申年,為幹支紀年中一循環之第九年。論陰陽五行,天幹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金生水相生。初唐奇人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奇書《推背圖》雲:“第九象壬申:非白非黑,草頭人出。
借得一枝,滿天飛血。”又有頌曰:“萬人頭上起英雄,血染河山日色紅。
一樹李花都慘淡,可憐巢覆亦成空。”預言將有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作亂,導致唐朝覆滅。
而明朝立國以來,每一個壬申年均是流年不利,與血光緊密相連——
第一個壬申年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這一年,太子朱標病故。
次年,藍玉案發,牽連被殺者多達數萬人。
第二個壬申年為景泰三年(1452年),京師內外盜賊蜂起,明景帝不得不下詔:擒獲者不分首從,俱處以死刑。次年,黃河先後三次決口,運河水流入鹽河,漕船全部受阻。
第三個壬申年為正德七年(1512年),雲南發生大地震,地裂後洪水湧出,田禾盡沒,死傷不可計數。各地農民起義蜂起,江西有羅光權、陳福一、何積欽等率領山民起義,四川有綽嶺寺僧、方四等發動農民起義,山西有李華、劉六、劉七等率眾起義,廣東亦有農民起義軍三千餘人,由廣東攻入江西。官兵東奔西走,疲於應付。
第四個壬申年為隆慶六年(1572年),陝西發生大地震,城牆樓台官民房屋十倒八九,壓死人畜不計其數。安慶軍發生兵變,指揮張誌學縱卒四百餘人包圍知府衙門。南方則有倭寇橫行,所過焚劫殺擄。同年,明穆宗朱載垕病故,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是為導致大明國力急劇轉衰的萬曆皇帝。
第五個壬申年,即是崇禎五年(1632年),黃河於孟津決口,死傷無數。山西、陝西赤地千裏,民大饑,人相食。百姓無路可走,乃聚而造反。李自成等農民軍不斷擊敗官兵,攻城略鎮,勢力越來越大。而崇禎皇帝性情嚴峻,明將剿賊無果,生怕皇帝追究責任,多殺良冒功。中州諸郡,畏官兵甚於“賊”。南方則有海盜劉香連攻福建、廣東沿海郡邑,廣州都司許當辰戰死,參政洪雲蒸與副使康承祖、參將夏之本、張一傑等人俱被俘獲。大明江山已到了千瘡百孔的境地。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兩位前宰相劉鴻訓和周道登都死在了這個壬申年。二人均是崇禎皇帝即位後首批入閣的內閣大學士,先後出任過大明首輔。劉鴻訓於歲首正月十二日死在了流放之所代州,周道登則在歲末十二月十一日病死在吳江的宅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