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3)

永澄聞言,越發動容,把手一拍道:“我常聽小兒說你有智謀,想不到年紀輕輕,果有這樣見識。我由當兵起家,今年六十五歲了,偌大一片家財,哪一樣是我出生就帶來的?我得子又晚,眾人隻有小兒一個,就將這片家財耗盡,憑我兩父子,也不愁沒有安身之所。我雖不願和人說好話,你張世伯和我卻是多年老友。休看他平日居家節省,仿佛小氣一點,遇事卻跟我走。隻要道理說得對,當時就答應。我兩個都是粗人,賢侄還要幫我照管一下,先把粥廠設下兩處再說。隻是難民太多,萬一照顧不到,容易生事。你看怎麼才好?”

嶽飛心中暗喜,忙答:“小侄聽說這都是由北方逃來往各地求食的。麒麟村那麵算是最多,才隻千把人;另外還有兩起,都不過三五百人。隻要備上二三十口大鍋,連粥帶麥餅一起準備,稠粥暫時充饑,麥餅作為他們上路幹糧。最好每人再送一點錢,包管他們上路得快。至於後麵還有賊寇要來的話,大概這是謠言,即使是真,他們也實是迫於無奈。我們隻要真心誠意,以禮相待,照樣保得無事。真要是些散兵散卒、成群結夥、打家劫舍的草寇,再和他動手,也有去他之策。眾擎易舉,獨力難支,要是旁人領頭,小侄也還不敢深信。以世伯的多年聲望,那些紳富們定必聞風興起,世伯再把利害輕重仔細一說,他們定必慷慨捐輸,成此義舉了。表麵上大家雖然花費了一些銀米,首先保得地方平安,免去兵災,也不至於妨害農事,誤了春耕。比那去做官府爪牙,多傷人命,還要受他勒索要挾,實在強得大(太)多呢。”

永澄被嶽飛一席話打動,立時命人把張濤請來,略微商計,全部願意。一麵命人在莊外路口埋鍋造飯,一麵命人把嶽和找來相助照料。跟著命人去請當地紳富,商計放賑之事。嶽飛乘機談起湯懷、張顯如能按照周侗的傳授,自在家中習文學武,比在王家附讀要強得多。

張、湯二老早聽兒子說起王家所請這位名儒,口是心非,言行不副,除高談正心誠意和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而外,別無所知。常被學生問得張口結舌,惱羞成怒,不知所雲。方才又聽說他許多醜態,本就有氣,聽嶽飛一說,立時命人去往王家,設同將兒子接回。

湯懷、張顯回到家中見了嶽飛,先就高興,又聽說父親開倉放賑,更對心思。隨談起麒麟村的難民包圍更緊,莊中業已斷絕出入,老師受驚病倒。湯懷、張顯閑中無事,去到牆頭瞭望,發現自家的人在那裏招手急呼。仗著本領高強,換了衣服,找一人少之處,翻牆而過,才得脫身。

嶽飛聞言大驚,暗忖:“官府曾派人到王家商計驅逐難民之事。照此情勢,王家被難民圍困,官府不會不知,定是算計雙方必起爭鬥,因此上來坐觀成敗。等雙方動手,再帶官軍趕來,一麵殘殺良民,去向朝廷請賞;一麵向王家討好要挾,勒索金銀,坐收漁人之利。一個不巧,轉眼就是一場大禍。王明雖然勢利,那些受苦受難的良民何辜遭此殘殺?”念頭一轉,忙和張、湯二老商議解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