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Layne和Lee的研究,縱向整合也可能發生在橫向整合之前。他們發現,很多州政府層麵的機構與聯邦或地方政府相應機構的聯係比與同級政府的其他機構的聯係更多(Layne & Lee,2001)。
B.人際邊界
除了組織邊界外,人際邊界在信息共享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Kolekofski和Heminger (2003)指出,人際關係影響著信息共享的態度和意圖。非正式關係如人際網絡或團隊工作等,沒有經過事前安排,也沒有按照層次結構和規章進行管理,可能會帶來組織內部門間更密集、更有效的信息共享(Tsai,2002; Willem & Buelens,2007)。Wheatley (2006)也主張,在這個社會網絡裏,交換是很普遍的,信息不僅僅在個人間積累,更在與他人分享。
C.地理邊界
組織可能散布在不同區域,因此地理邊界對跨部門信息共享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順暢的數據交換和不同地區人們的有效的交流可能會受到距離的阻礙。Pardo和她的同事們認為數據的來源地也給確保數據整合的質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Pardo et al.,2004; Pardo & Tayi,2007)。
4.影響跨邊界信息共享成功的因素
為促進信息共享的實踐,特別是公共部門的信息共享,發現影響信息共享達成預期目標的因素是很關鍵的(Pardo et al.,2004)。很多關於跨邊界信息共享的早期研究關注於技術壁壘,如數據標準和信息技術的兼容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者開始發現並研究組織和政治障礙(Dawes,1996; Landsbergen & Wolken,1998; Gil-Garcia & Pardo,2005; Zhang et al.,2005; Zhang & Dawes,2006)。
A.技術和信息的視角
信息技術的進步方便了信息的流動,為信息共享和整合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不同組織可能會使用不同類型的硬件、軟件、數據標準和定義以及編程語言,整合數據可能會很富挑戰性(Dawes,1996; Pardo et al.,2004; Zhang & Dawes,2006; Gil-Garcia et al.,2007)。此外,係統外包可能也會成為一個障礙,因為承包商可能會泄露關鍵的政府信息,可能會倒閉,也可能因競爭而無法進一步合作(Gonzalez et al.,2005; Park & Kim,2005)。然而,技術壁壘通常被認為不如組織和政治方麵的挑戰那麼複雜(Dawes,1996; Landsbergen & Wolken,1998; Pardo et al.,2004; Gil-Garcia et al.,2005)。
B.組織和管理的視角
技術挑戰雖然顯著,但是其他挑戰諸如組織因素等,深深地嵌入在組織和專業現實之中,也可能給跨邊界信息共享帶來挑戰(Dawes,1996; Landsbergen & Wolken,1998; Pardo et al.,2004; Gil-Garcia et al.,2005)。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者開始意識到組織因素的重要性,開始注意識別和檢驗影響跨邊界信息共享的組織因素,如組織結構、組織價值和文化、流程和程序、成本和效益、信任、領導、能力等(Dawes,1996; Goodman & Darr,1998; Kolekofski Jr.& Heminger,2003; Cress & Kimmerle,2006; Kim & Lee,2006; Pardo & Tayi,2007; Willem & Buelens,2007)。
層級結構上的集權對多部門組織內的信息共享有著顯著的消極影響(Tsai,2002; Kim & Lee,2006)。當員工的自主權有限,多數決定都需要得到上級領導的批準時,就會大大降低他們與其他組織間共享信息的興趣(Tsai,2002)。研究人員也發現,正規化如正式的規則、準則和程序、規章等也可能成為信息共享的障礙。較低的正規化結構和自願性的安排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靈活性和員工間更開放的互動(Tsai,2002; Kim & Lee,2006; Willem & Buelens,2007),而且似乎比正式且被授權的結構性合作會更加成功(Milward,1982; Mintzberg et al.,1996)。最近的個案研究發現,盡管組織參與方之間的特定的權威關係與合作的成功與否沒有關係,但是正式權威似乎仍然是信息共享成功的必要條件(Eglene et al.,2007)。
不同組織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價值觀念和文化,從而難以調整其各自任務以確立共同的目標(Pardo et al.,2004; Pardo & Tayi,2007)。此外,不同的組織有各自獨立的運作程序、控製機製和工作流程,這也增加了信息共享和整合的難度(Pardo et 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