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領導力行為
一些學者還研究和觀察了跨邊界信息共享網絡中的領導力行為方式。Brown和Mclean (1996)指出信息係統執行官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是在跨組織的合同式結構中建立起合作關係。輻射狀組織中的領導力的主要特征包含賦權、參與、合作、互動、聯係和積極的態度等(Schneider,2002)。近期的一項案例研究也發現,成功的IT官員有賴於利益攸關方之間通過互相尊重和頻繁開放的交流所建立起來的密切的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IT官員充當了協同領導者或倡導者的角色(Anderson,2003)。此外,Eglene等人(2007)還發現,領導將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要比集中在信息或行動上更重要。他們還證明,具有適應性和魅力型的領導風格、價值激發、征詢和結盟策略等變量和網絡關係的成功之間具有正相關性。以上的研究都發現較之任務導向型的領導力,網絡架構中的有效領導力更多采用關係導向型、參與型和變革型等領導力行為方式。
5.具體行動
許多學者還研究了領導者所采取的具體行動和措施,來推動協同的成功。O’Toole (1997)強調在網絡架構中的領導者應能認清其主要的利益方和同盟者,厘清各個參與者的合作點,引導參與者實現成功合作,通過推動參與成員的合作來改善網絡結構,在關鍵節點辨識其主要的同盟者,在參與方中調整協議以強化項目重點,保護良好的運作部署以減少不確定性和複雜度。Luke (1998)歸納了在相互關聯的世界中公共領導者應具備的四項任務:1)將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事件本身;2)引導人們致力於解決問題;3)為行動設計多種策略和備用方案;4)通過協調相互關係來不斷推進行動並使其保持動力。Agranoff和McGuire (2001)認為,公共網絡中成功的領導力行為包含了激發、確定框架、動員和整合等要素。Hales (2002)則認為在網絡中的領導者需要領導團隊,跨越邊界來協調各方的行動,推動組織學習,洞察和引導變革。Zhang (2003)總結了網絡領導者應努力達成的五項目標:1)建立共識;2)創造互助構架和流程;3)培養適合的文化和價值體係;4)鼓勵新技術;5)克服認知局限。為了確保網絡構架的成功,領導者也必須設法得到政治和高層領導的支持,保持與項目團隊的積極關係,鼓勵學習與適應能力,並與外部參與者建立互信和合作(Eglene et al.,2007)。
Gil-Garcia等人(2007)進一步建立了一個模型,以描述公共領域中領導力機製是如何推動跨邊界信息共享的。該研究發現行使正式的權威可對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產生影響,其具體途徑有:影響特定問題的進程和性質;建立適當和有效的策略;引導關鍵方的參與意願等。此外,非正式領導在正式領導的授權下,也可對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施加影響,可通過在主要參與方中建立信任關係,利用在現有工作網絡中已有的互信關係,對複雜問題製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設計合理和有效的策略,分清角色和職責等方式。
6.成功標準
考慮到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跨組織和多層次的特性,評價其有效性的標準與評價單一官僚組織的標準也有所不同。Provan和Milward (2001)認為網絡架構的有效性需通過三個層麵加以分析,即社區、網絡和組織/參與者三個層麵。社區層麵的有效性是指網絡對其所服務的外部社區的貢獻,網絡層麵的有效性是指組織間網絡自身的成熟和發展程度,組織/參與者的有效性是指參與網絡架構的各個機構及其成員所取得的收益。在不同的分析層麵,他們還辨識出了關鍵的利益攸關者,並建立了一係列評價標準。
Dawes (2008)綜合了Provan和Milward的研究和其他相關的文獻,構建了一個評估公共領域知識網絡成功標準的框架。Dawes認為,服務遞送網絡和知識網絡是不同的。與前者相比,由後者提供服務的基層社區是參與組織內部的過程。所以,Dawes的框架並沒有包含社區層麵,而是關注於另外三個層次:網絡、參與組織和個人。該框架分別建立了各個層麵的評估方法和關鍵條件。這三種評估指標分別是結構評估、績效評估和過程/關係評估。這些評估指標有的是客觀的、可觀察到的,有的是主觀的、認知上的。由於本書中的案例研究與以服務遞送為目的的信息共享的實踐有關,兩個框架都與本研究相關,都將用於本研究作為發現成功標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