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美國跨邊界信息共享中的領導力行為概述(2 / 2)

在總體情境上,現有研究發現跨組織信息共享通常呈現為網絡結構,其權力是平行共享的。

3.領導權力

美國的研究發現現有的權力構架無法確保各方在協同項目中的自願的參與(Eglene et al.,2007)。在信息共享環境中,領導者需要在無法運用正式權力的情境下發揮影響,去引導協同過程而不是施加命令(Schneider,2002)。因此協同領導力更被視為是一種個人的風格或技能,而不是通過職位所賦予的正式權力來執行一係列嚴格的規則(Eglene et al.,2007)。

同時,研究也發現在協同情境下,正式的權力依舊重要,可為公共部門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的成功奠定基礎(Eglene et al.,2007)。Dawes和Prefontaine (2003)指出公共部門多組織間的協同需要製度賦予其合法性,通常由法律或條例所建立,並得到公認的權威部門的承認,或通過參與者之間的正式關係得到強化,才可能完成轉型和變革。近期的一項案例研究也表明法律基礎能給予公共部門知識網絡以權威性和合法性(Eglene et al.,2007),正式權力也有助於在參與者之間建立互信和信心 (Pardo et al.,2006)。

4.領導特質和技能

Mizrahi和Rosentha (2001)指出合格的網絡架構中的領導需具備以下特征:知識、技能和特質的組合,包含毅力和承諾,推動、談判和政治技能,以及可信、可靠、經驗、樂於分享和尊重等。Dawes和Pardo (2002)認為領導的溝通技能、足智多謀以及拓展邊界的能力都會影響項目的實施結果。另外,有學者指出領導的哲學和管理能力比其專業水平更有助於使參與各方接受其權威(Eglene et al.,2007)。

5.有效的領導力行為方式

Brown和Mclean (1996)指出信息係統執行官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是在跨組織的合同式結構中建立起合作型關係。近期的一項案例研究也發現,成功的IT官員有賴於利益攸關方之間通過互相尊重和頻繁開放的交流所建立起來的密切的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IT官員充當著協同領導者或倡導者的角色 (Anderson,2003)。此外,Eglene等人(2007)還發現,領導將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要比集中在信息或行動上更重要。他們還證明,具適應性和魅力型的領導風格、價值激發、征詢和結盟策略等變量和網絡關係的成功之間具有正相關性。以上的研究都發現相比於任務導向型的領導力,網絡架構中的有效領導力更多采用關係導向型、參與式和變革型等領導力行為方式。

6.具體行動

Zhang (2003)總結了網絡領導者應努力達成的五項目標,包括建立共識、創造互助構架和流程、培養適合的文化和價值體係、鼓勵新技術、克服認知局限等。為了確保網絡構架的成功,領導者也必須設法得到政治和高層領導的支持,保持與項目團隊的積極關係,鼓勵學習與適應能力,並與外部參與者建立互信和合作(Eglene et al.,2007)。Gil-Garcia等人(2007)的研究發現行使正式的權威可對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產生影響,其具體途徑有:影響特定問題的進程和性質,建立適當和有效的策略,引導關鍵方的參與意願等。此外,非正式領導在正式領導的授權下,也可對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施加影響,可通過在主要參與方中建立信任關係,利用在現有工作網絡中已有的互信關係,對複雜問題製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設計合理和有效的策略,分清角色和職責等方式。

7.成功標準

Provan和Milward (2001)認為網絡架構的有效性需通過三個層麵加以分析,即社區、網絡和組織/參與者三個層麵。Dawes(2008)構建了一個評估公共領域知識網絡成功標準的框架,關注於網絡、參與組織和個人等層麵的績效。